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汾阳方言中形容词重叠现象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汾阳方言中形容词重叠现象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汾阳言中词类的重叠,特别是形容词重叠非常普遍且极具特色,本文就汾阳方言中形容词重叠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构成形式、语法功能、语义特征三个方面探究汾阳方言重叠式的特征。

关键词:汾阳;方言;形容词;重叠

汾阳方言属于晋方言中的吕梁片之一汾州小片,它的语言现象很有特色,尤其是形容词的重叠现象。

一、形容词重叠的构成形式

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把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形容词,重叠后都具有了状态形容词的特点与功能。汾阳方言中形容词的重叠较丰富,有AA儿、圪AA、AXX、ABB、AABB、ABAB、A里AB、ABXX、XAXB等类型,其中,A、B代表实词语素,有实在意义,X、Y代表助词、衬音或者词缀,无实在意义。

1.AA儿

如:厚厚儿、宽宽儿、清清儿、旧旧儿、直直儿、歪歪儿、长长儿、圆圆儿 红红儿、乖乖儿、松松儿、紧紧儿、悄悄儿、满满儿

这类重叠式是单音节形容词的完全重叠式,一般第二个音节读高平调,同时带有儿化。在句子中,AA儿后面常常跟助词“的”,衬音“字”。例如:这桃儿甜甜儿的。这桃儿吃起来甜甜儿字。

2.圪AA

如:圪处处(褶)、圪辘辘(圆)、圪列列(条状的)、圪弯弯 、圪扣扣(小气)

汾阳方言中,这类词的数量不多,口语色彩较浓,而且描写事物较生动。

3.AXX

如:香平平(香喷喷)、寡丹丹(淡)、咸崴崴 、甜咝咝 、酸溜溜 、凉飒飒 、硬梆梆 、绵咚咚 、虚踏踏(软) 、红嘟嘟 、灰平平、 愣悻悻、 尖溜溜

这类重叠式是由单音节形容词加上后缀重叠构成,属于补充式结构,XX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起加强A程度的作用。在口语使用时,经常在A和XX中间加上中缀“圪”“不”,构成AYXX形式,如绿圪林林,硬圪梆梆,新圪铮铮,灰不处处等。

4.ABB

如:酸甜甜、丑呆呆、白灰灰

这类形容词与AXX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是由实词语素A与B并列组合而成,重叠后的词义包含A、B两个语素的意义,而AXX重叠式只有A的意义,XX只起加强程度的作用。

5.AABB

如:(1)干干净净、红红火火、痛痛快快、高高兴兴、实实受受(老实 )、诈诈唬唬 、栖栖遑遑、切切塔塔(可爱)

(2)悄悄密密、稀稀拉拉、滑滑擦擦

这种形式是双音节形容词重叠而成,它的基式构成成分有两种:(1)组中的形容词AB是一个词,能够独立使用,(2)组中的AB则不构成一个词,是两个语素的组合。

6.ABAB

如:通红通红、猴精猴精、滚烫滚烫、乍白乍白、忽性忽性(摇晃的样子)

这类重叠大多是状态形容词的重叠,描写性极强。

7.A里AB

如:妖里妖气、 糊里糊涂、小里小气、土里土气、邋里邋遢、啰里啰嗦、暮里暮乎(糊涂 )

这类重叠式中,AB本身就是一个词,“里”是一个中缀,读轻声。这类形容词的意义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AB”。

8.ABXX

如:囫囵嗖嗖(完整)、可怜巴巴、可怜兮兮、神经兮兮

这类形容词重叠式在汾阳方言中数量较少,口语色彩浓。

9.XAXB

如:不干不净、没深没浅

“X”为否定词“没”“不”,A、B一般为同义词或反义词语素。

二、形容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形容词重叠后还是形容词,具备形容词应有的特征与功能。在汾阳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后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主语时,后面可加衬音“字”,也可加助词“的”或“地”,也可不加。但在作宾语时,后面必须加上“字”。

1.作定语

例:(1)好好字的孩儿硬生生地告他惯坏啦。好好的小孩被他惯坏了。

(2)她那来伶俐,怎就生了个暮里暮乎的孩儿咧?她非常聪明,怎么就生了个糊涂的孩子呢?

在汾阳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进入句中作定语,后面都得加助词“的”,往往在“的”的前面加上衬音“字”。这与单音节形容词不同,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一般不加“的”,如:“红花、白兔、黑炭”,少数重叠式不能作定语,如圪AA、XAXB。

此外,形容词重叠式,与基式相比,词汇意义基本不变,只是重叠后词的描述性增强了,表示性状的程度加深,这样就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了。

如:很甜的枣儿、甜甜的枣儿、*很甜甜的枣儿、长的厉害 、*长长的厉害

2.作谓语

例:(1)崴老婆家邋里邋遢字,家里总是乱糟糟字。那老妇人邋里邋遢的,家里总是乱糟糟的。

(2)炕头起暖不不字,过来坐坐吧。炕头暖和,过来坐吧。

大部分形容词重叠式都可以作谓语,进入句中一般要加助词“的”、衬音“字”等,因其重叠,描写性比基式强,程度比基式深,前面一般不要状语修饰,后面也不带宾语。其中,圪AA在句中只能作谓语,不能做其他成分。

3.作状语

例:(1)把鸡蛋慢慢字放到盒子里,小心打烂。把鸡蛋慢慢地放进盒子里,小心打烂。

(2)崴人愣悻悻地站到那,活个傻子一样。那个人愣愣地站到那,像个傻子似的。

形容词重叠后大部分是状态形容词,描写性强。在汾阳方言中,加上“地”或“字”就能作状语,没有特殊条件。一般地,AXX、ABB、圪AA、XAXB不能作状语。有的句子中如果将作状语的形容词重叠式置于句首,便充当了独立语。如:轻轻儿字,小心把小孩吵醒喽。

4.作补语

例:(1)后妈把他磕打得栖栖遑遑字。后妈把他骂得栖栖遑遑的。

(2)他布布没了,他哭得眼睛通红通红字。他姥姥去世了,他哭的眼睛红红的。

形容词重叠式与“字”连用进入句中,可以作情态补语和结果补语,不能作可能补语和程度补语。以上两例,前一例作结果补语,后一例作情态补语。

5.作主语

例:(1)干巴巴字的不好吃,软溜溜字的好吃。干的不好吃,软的好吃。

(2)邋里邋遢不是一槐好习惯。邋遢不是一个好习惯。

在汾阳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后可加衬音“字”与助词“的”构成“的”字短语作主语,也可以只加衬音“字”,少数重叠后什么都不加,另外,XAXB不能作主语,只能作补语和状语。

6.“形容词重叠+字的”作宾语

例:(1)人们不喜欢黑黢黢字的,待见白洞洞字的。人们不喜欢皮肤黑的,喜欢白的。

(2)这有猕猴桃,你挑上几槐软软儿字的吃吧。这有猕猴桃,你挑几个软的吃吧。

汾阳方言中这类词作宾语,必须加上“字的”使它名词化。这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普通话中形容词加上助词“的”之后并没有使之名词化,不能作宾语。

三、形容词重叠的语义特征

形容词的重叠在古代就开始使用,尤其是在诗词歌赋中出现比较频繁,因其能够增强节奏感和韵律。现代,重叠作为一种构形手段仍在广泛运用。与基式相比,重叠后词本身的基本意义没有变,只是词的程度加深了,描写更具有形象性,同时还包含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

1.程度意义。所有的形容词重叠后描述性越强,程度越深,有时达到极点。如:黑丹丹>黑 酸溜溜>酸 胖墩墩>胖 乍白乍白>白 邋里邋遢>邋遢 小里小气>小气

例:(1)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的。 把衣服洗干净。

(2)乃饭做得寡丹丹字。 乃饭做得寡。那个饭做得味道淡了。

两例一比较就会发现,(1)中前者的程度深,有更强的嘱咐意义。(2)中前者表现出了更淡、不好吃的意义。

2.形象意义。形容词的基式只是单纯地表示事物的属性和状态,而重叠后的形容词具有很强的描写性,使事物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尤其是AXX式,这类形容词绝大多数表示的意义是与感觉相连的,如:

视觉的:黑丹丹、红嘟嘟嗅觉的:香平平、臭更更

味觉的:咸歪歪、酸溜溜触觉的:硬梆梆、绵咚咚、软溜溜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所描写的事物,非常形象生动。

另外,圪AA、ABAB、XAXB除了表示事物的状态以外,还能够唤起人们充分运用想象去体味它的形象性。

3.感彩意义。大多数形容词重叠式在加强程度的同时,往往带有说话人的感彩,或者是褒义或者是贬义,或者喜欢或者厌恶等等。一般地,“A里AB”不论作句子的什么成分,都表示厌恶、轻视的意思。如: “乃人小里小气的,同学们都不怎么和他来往。”表示厌恶之义。

“AA儿”所表示的感彩则由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 如:“乃女子长得白白儿的,嫩嫩儿的。”“小鬼猴猴字,就学得撒谎咧。小孩小小的,就学得撒谎了。”前者给人一种喜爱的感觉,后者则表现出讨厌之义。

“AABB、ABAB”一般表示喜爱、美好、亲热等积极的感情。“XAXB”一般表示嫌弃、讨厌、不满的感情。“圪AA”表示的感彩由基式A决定。 大部分“AXX”表示的感彩与基式本身的意义有关,基式是褒义,重叠后也是褒义,基式是贬义,重叠后还是贬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笨歪歪、臭更更、乱哄哄、愣悻悻”,他们的感彩是由“笨、臭、乱、愣”决定的,它们在重叠之前就已经有了感彩意义。一部分“AXX”所表示的感彩意义则与基式的意义无关,是由不同的后缀“XX”决定的。如:“白冬冬、白擦擦”,前者有喜爱之义,后者则带有不悦之义。

另外,形容词重叠式的感彩还与儿化有关。在汾阳方言中,带儿化的AA式大多带有喜爱义,令人不悦的往往不构成这种形式。

四、结语

汾阳方言的形容词重叠有自己的特色,构成形式更加丰富,而且重叠中的词缀也较多,重叠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彩。此外,汾阳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联系紧密,明晰地反映出了汾阳人的用语习惯。

参考文献:

[1]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0,9.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3]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008年.

[4]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0年.

[5]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9年.

[6]贾琼,《山西兴县方言中的重叠式形容词》【J】,语文学刊,2010年第四期.

作者简介:孔敏(1989.2-)山西省汾阳人,女 ,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