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互构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互构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外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用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完全外语思维能力条件有限,母语思维根深蒂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外语学习。本文把“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联系起来,通过对“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的互构式研究,寻找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 外语思维 母语思维 互构

一、引言

语言是大脑的思维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记录。虽然人类的语言千差万别,但仍然有相似的地方。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类的思维对语言的共同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用“外语思维”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目标。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不能脱离母语独立存在。尽管我们强调摒弃“母语思维”的学习方式,但是母语还在时刻影响我们的外语有效表达。正确的外语学习过程不是完全排斥母语思维,也不是凭空一味地追求外语思维,而是要顺其自然地通过对“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的互构式寻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手段,不断修建外语和母语沟通的桥梁,让大脑成为使用两套工具思维的智慧载体。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总和,是人们传递、交流和保存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特征、规律及相互间联系、区别的认识过程,是人类大脑特有的一种机能。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思维活动不能脱离语言单独进行,必须借助于语言。

语言和思维是在客观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但是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类的基本活动过程必须遵循思维的基本规律,思维具有共性。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各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具有民族性。

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中,每个地域和民族观察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不尽相同,不同的客观环境对人的思维能力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我们说思维具有共性,但由于文化、经验、地域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人类的思维模式也千差万别。

在外域教学实践中,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用外语表达母语环境下的思维内容。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会产生冲突,不能忽略思维和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单独存在的事实。在母语国家环境下和长时间积累的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前提下,要完全用外语思维必然会引起学习过程的“休克”。思维是大脑的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事物通过比较、分析、抽象和概况等方式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所说的外语思维其实更多的是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它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于目的语言国家文化和社会的理解和总结,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把思维的结果丰富地表达出来,有效完成思维的转换和交换。

三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的互构

(一)母语与思维

我们通常把母语理解为本族语\第一语言。母语是我们从小习得的语言,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思维的发展促进语言不断进步,而语言的丰富和完善不断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母语语言环境中生活的时间决定母语的表达水平和发展水平,我们的思维也是母语社会环境的体现。对于在母语中成长的学习者来说,母语思维是外语学习中不能逾越的和不可取代的。

(二)外语与思维

外语是母语之外的语言。外语同母语一样,也同思维有着直接的联系。母语是一套信号系统,外语是另外一套信号系统,由于这两套系统中的实物在大脑中形成的表象联系相互作用,两种系统的思维也在交替进行。母语是长久习得的母语,母语与思维是同步发展的,而在母语思维定势的背景下,学习者要排除母语的干扰掌握外语,这就是外语思维的复杂性。

(三)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的融合

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的关系一直是外语教学实践探讨的问题。分析它们的关系必然涉及知识和学习的迁移。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在已经取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基础上组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就成了知识迁移,它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影响是积极促进的,则叫做“正迁移”,如果影响为负面的阻碍作用,则叫做“负迁移”。“正迁移”对知识的掌握和构建具有积极的作用,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从而充分发挥外语学习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与运用实践中,多数人都是通过母语思维的媒介知道某个词、某句话在母语中是什么意思的,再构建外语的转移。使用外语要求能协调两种语言的关系,我国外语教学过于关注“负迁移”问题,思维的共性要求我们关注“正迁移”给外语实践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有利效果。

语言是大脑思维的工具。学习母语时,人们不由自主地用母语进行思维。外语学习之前因为人的大脑中只有母语这一个思维工具的存在,因此学习者会使用母语工具思维。我们在熟悉母语思维后开始学习外语,此时母语工具仍占据大脑的一切思维活动,这种母语优势对外语思维的发展具有排挤作用,并且这种排挤作用是不可控的,母语思维牢牢地控制我们的大脑思维。语言具有共性,任何民族和地域的人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对语言共性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外语时会把母语习得过程中总结的知识的共性运用到外语学习中,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

思维的共性和语言的个性告诉我们母语思维与外语思维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用以表达和理解思维内容的语言材料也不同。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常采用翻译式的方法学习外语。母语在知识的迁移中起到中介作用,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教师要求学生做造句练习或作文练习时,学生通常会在大脑中先把汉字符合组合完整的句意,然后找到外语中相应的词汇和语法并加以翻译。我们虽然不能把这种翻译过程理解为外语思维,但是偶尔用外语做片断思考,也是外语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在现实的语言环境条件下,中介语言即母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使用外语的频率有限,使用频率高的外语材料和内容学生会自觉利用外语进行思维,外语使用的有限性造成了外语思维的有限性。从母语到外语或是从外语到母语经过大脑的编译过程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越来越多的语言实践或是长期接触外语,在有强制性的外语交际需要的前提下,中介语母语是可以退出外语思维过程的。

但是,对于从事外语教学和国内外语学习的教学者和学习者而言,真正能用外语思维的是具有特殊条件的少数人,对大多数用外语进行一般交际的人而言,学习的目标是表达正确,交际时能互相理解。社会对外语教育者和外语学习者的认识和要求需要在客观的条件下有所变化,而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对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衡量。

四、外语教学中的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

(一)外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一种倾向,要求学生使用标准语言,尽量用外语思维。但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教学不单纯是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它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紧密联系,语言是思维的体现,语言价值实现的过程实际也是思维价值的实现过程。

近年来,外语教学大纲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都进行了改革,但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由于教师不断强调外语思维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感觉自己的语言能力不过关,学习时间长但效果不理想,导致学习动机和兴趣脱节,强迫性地要求用外语思维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实际上,正是由于在外语教学中没有遵循心理学规律,抹杀了母语思维在外语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母语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对于一个在母语语言环境中成长并继续受到母语思维方式影响的学生来说很难达到完全用外语思维的水平。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用外语思维还是用母语思维不是构成交流障碍的因素。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是主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能够和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正常有效的沟通正是文化交际的体现。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也不同。无论是用外语思维还是用汉语思维,充分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才能使不同语言的思维得以融合,达到沟通的目的。

(三)有效利用母语思维

母语思维不但能促进外语思维的发展,还是外语思维有力的补充。思维不仅是抽象的概念,还包含通过汉语阅读对知识方方面面的了解。外语思维能力与母语思维能力密不可分。一个母语水平差的学习者不可能充分理解外语提出的思维框架,更不可能学会用外语思维,即能用外语进行有效思维的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母语功底。国内环境中接触外语的机会极其有限,外语技能的培养没有充分的条件保障,母语在外语学习者的思想和言行中执行它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那么母语思维如何和外语思维互构就成为外语学习成效高低的关键。

五、结语

语言和思维是外语实践过程的重要困素。语言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学习者有别,母语不同,学习习惯和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无论如何用母语思维都不应成为外语学习的障碍,只有深入掌握和理解母语才能促进外语思维的发展。我们说思维具有统一性,而语言只是思维的载体,只有会“思”才能成“语”。因此,把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互构起来发挥其双重能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无障碍地使用语言,才能实现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徐通铿.汉语的特点和语言共性的研究[J].语言文字学,2000(2).

[3]吴潜龙.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0(1).

[4]温晓红.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7]左鸣放.论外语教学中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8]冯奇.外语教学与文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