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灵动的景观元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灵动的景观元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中国水景艺术

1、中国水文化

据考古学、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几乎所有文明都是起源于水边,河流文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当然不能例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她培育了生命、城市和文明。

回顾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的变迁,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秦的哲人们,早已认定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有着共同的原则。并对滋润生命的泉源——水,赋予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内涵。水的特性与儒家哲学相结合,便有了道德上的价值判定,水成为人世哲学的参照物。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上善若水”。中国传统文人的水氛围是奇特而又复杂的,中华民族就在这样一种水氛围中,繁衍生息。水对于人们,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精神之源,由此衍生出很多艺术作品。

2、传统风水观中的水

风水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以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为基础,揉合了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心理学及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将崇尚自然的山水文化同城市环境的选择和经营融于一体。指导了千百个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的建设和创造。

在我国传统风水学上。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有了类似这样的认识,甚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晋代的郭璞,他的《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是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水是聚财与生气的象征。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已”,相度风水须观山形,亦须观水势,甚至“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作寻地”,“风水之法,得水为止”。

(1)水体的形式

水的形式美很早就被发现并被重视。我国古代的理论把水看作寻找吉地的重要标准,还特别讲究水形、水势,水要蜿蜒曲折,有些村庄在村子前面设置半圆形的水池,佛寺前面有放生池等等。可见水形、水势对人们的日常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水体形像,如流动、弯环、动

静及至声、色、味等等。正因为水千变万化的形式,给人以灵动的感觉。

风水学还谈到:“左水为美,要详四喜,一喜环弯,二喜归聚。三喜明净,四喜平和”;“水本动,妙在静,静者何?照则静,平则静”。论水质,“其色碧,其昧甘,其气香,主上贵”至于流水曲折盘旋,“穴前及内堂与外水相接,滋回留恋于产浦立,方名朱雀翔午”。

风水家通过对水的形式处理,来表达人们在山水审美中的伦理追求。

(2)心理意义

理水得当,则营造了藏风聚气的场所,文人墨客临水总会寄情于景,清李渔“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她泛才情”。山水交汇,总会让人心之所往。这都可以说明人对于水的依赖,创作的才情。与山水是相通的。

二、人与水的共鸣

人们之所以愿意与水亲近,一方面是水自身的特性,保持空气的湿度,增加负氧离子;另一方面,水的形式多变,落在不同物体上又呈现不同的声音,看到它也可联想到宁静、平和、激昂、思念等感情上的变化。

1、心情的共鸣

人有心情兴致,水也有心情兴致。水有种种形式。形成不同的表情。

“心静如水”——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营造“静水”,辽阔的水面,配以楼亭船榭,塑造“心静如水”的氛围,坐于临池的亭中,边饮酒,边赏月,并欣赏水中的倒影。微风掠过,波光翻影,池中倒影也随之浮动,此时此景和人的心情完全融合为一体。

“涓涓溪流”——水流浅而缓,加上水中的小鱼,创造“水清石出鱼可数”的境界,达至“鱼乐我乐”的心境。在一些自然风景区中常见此情景,一些居住区项目也有所引用。多见的是在新中式风格的小区中。

“高山流水”——在给一个爱好中国古典文化的甲方设计庭院时,以人工方法开凿小池以蓄水,辅之假山来塑遣“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的君子品格。

2、视觉、听觉的共鸣

在理水在形式上一般采用集中与分散理水、收束或开朗理水、规矩型或自然形态理水等,通过水体距离人的远近,水体对于人的感知变化充分达到水及环境与人的和谐。

亲和——园林建筑将于水面上。水对于人的视觉与听觉是易达的、明晰的。例如集中理水、开朗理水、规矩型理水等。

藏幽——水体溶于园林建筑之中。水对于人的视觉与听觉是不易达的、模糊的、常伴随着听觉的。例如分散理水、收束理水、自然形态理水、听觉吸引理水等。

象征——水体形象寓意于物。是自情共鸣的外在形式。例如流水、小溪、室内人工河、湖中岛,岛中湖等。

呼应——水体与园林环境的相互呼应。例如园林建筑与园林花木在水中倒影等。

园林设计正是要通过理顺水与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充分发挥水的自然本性,从而依托人的视、听觉结合人的主观感受建立起人与水和谐的环境景观氛围。

元素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运用得当会为空间增添更多的活力,更宜营造一种亲人的环境。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水,有助于我们的设计更有内涵及文化底蕴,了解西方水景设计艺术,有利于我们对中、西方设计手法的对比融合,创造更贴近现代人需求的景观设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百家小子弟.武汉风水轮流转.2010-8-4

[2]百家小子弟.武汉风水轮流转.2010-8-12

[3]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写.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