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聋生创新能力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聋生创新能力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同志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在聋校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开拓创新的源头活水,营造创新的天地,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聋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获取欲望,才能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去主动地思考,努力地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聋生的新奇感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唤起聋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把图形藏在幕后,先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由于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纷纷猜测并急切地想知道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然后教师再拉开幕布揭开图形,这样逐一进行,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确实,每个人都有创新的能力,聋生也不例外。但如何使聋生的创新潜能释放出来,让聋生更加积极自由地发展,就成为当前课堂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融洽、民主、恬静、活跃的教学氛围。因为实践表明,不同的课堂氛围,聋生的学习状况是不相同的。在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聋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感知清晰,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有条理,理解、思考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而在沉闷、呆板及武断的教学氛围中,聋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思维也出现惰性,头脑反应迟钝,神情茫然,创新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聋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间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聋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具有宽容精神和虚怀若谷的风范。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教师如果一味苛求聋生,那么聋生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你教什么我学什么,你说什么我听什么”,从而扼制了他们的创新动力。所以,要让聋生敢于创新就必须“宽容”他们的一些失误,要赞赏其勇敢精神,从而营造一种人人想说,人人敢说,人人会说,人人善说的创新民主氛围。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说错了没关系。”“谁有不同意见?请大声说出来!”话虽简单,但足可以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做既可以保护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聋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久而久之,就会激发创新欲望,进而达到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诱导质疑问难,挖掘创新潜能

古人云:“学贵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促使聋生去思考,去探索,聋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聋生大胆质疑,主动参与,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聋生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鼓励聋生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聋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鼓励聋生敢于发问。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和聋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来启发聋生多思、多问。要激励聋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不墨守成规,敢于标新立异,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为他人所未为,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让聋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另外,还要给聋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因为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聋生有时间去思考,有机会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不要对聋生提出的“离奇古怪”问题不予理睬。这样疑问激起了聋生的求知欲望,聋生便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从而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小蝌蚪找妈妈》,通过运用视频、在白板上现场画等手段进行教学后,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一群小蝌蚪出生后,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它们的妈妈―青蛙”的共识。但这时却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小蝌蚪的妈妈不是青蛙,而是癞蛤蟆!一语惊人,那位教师有些惊慌失措,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生活在农村,经常见到小蝌蚪。青蛙的蝌蚪颜色比较浅,是灰色的,癞蛤蟆的蝌蚪身体是全黑的。癞蛤蟆的蝌蚪是一群一群的,而青蛙的蝌蚪都是分散行动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群全黑的小蝌蚪游着找妈妈。所以小蝌蚪的妈妈是癞蛤蟆!”且不说“小蝌蚪的妈妈是癞蛤蟆”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却充分体现了学生大胆怀疑的精神。庆幸的是那位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观点,耐心听取了学生的见解,并对学生的怀疑精神表示赞赏。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

四、设悬设疑新颖,激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悬设疑是激活聋生思维,培养聋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设悬设疑,引导聋生质疑,启发聋生思维,调动聋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设疑时要做到设疑新颖,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围绕一个中心,按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巧妙设计出既有助于聋生理解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的问题,适时以精妙之语激起聋生思维的浪花,启发聋生拓展思路,发挥创新潜能,逐步解疑,去获取新知识,从而达到唤起聋生创新意识,培养聋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如一位教师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这样问:“乌鸦真聪明,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同学们更聪明,大家动脑子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做呢?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有的说:“乌鸦可以找来一根吸管,就可以像我们喝牛奶一样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推倒,就可以喝到水。”……这不就是创造性思维了吗?

五、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新必然会遇到挫折,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同时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聋生具有从众心理,教师怎样讲就怎样做,人云亦云。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聋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改变聋生不正确的观念,教师也要改变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聋生被动接受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需要聋生有敢于创新,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不怕挫折,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和胆魄,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聋生的人格,相信聋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聋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引导,鼓励聋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对聋生提出的那些有创意的见解,即使是不成熟、不完整的,也要给予正确的评价,给予应有的肯定,以保护聋生的自尊心,从而使聋生迸发出创新火花,闪烁应有的光亮。

六、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创新能力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聋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聋生提供操作机会,让聋生在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创新物质化,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能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得到开发,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培养。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半圆形》后,可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在白板上出示一些大小不同的图形,让学生用其中的半圆形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拽、旋转功能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如花、风车、小兔子等。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训练了聋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聋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非凡的创造能力。

七、结束语

聋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某个固定的教学环节所能完成的,它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课堂成为创新教育的广阔天地,让课堂处处绽开“创新”之花,广结“创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