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执莲童子价不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莲。又称荷,一般人们会首先联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然而,莲的形象并非仅此而已。中国人爱莲、喜莲的传统可谓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莲被人们不断赋予各种涵义。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莲文化”。其实先祖们对莲的喜爱是源于原始的生殖崇拜,例如“莲生贵子”纹样,后来又与佛教结合衍生出“莲花童子”的形象。它的形象通常是手拿着一枝莲叶或莲花玩耍的儿童,这与中国传统的“宜男”、“宜子”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正由于这一题材反映的是民间生活风俗,广泛应用于民间瓷器、玉雕等生活陈设和玩赏器之中,在皇家御制器物中使用较少。所以有此纹饰的器物市场价格普遍不高。
莲花童子源于民间生活习俗
莲花童子的形象在唐代时出现,到了宋代。这一图案逐渐多了起来,人们不仅把持莲童子作为“七夕”节的供奉偶象。还用玉、陶、木、泥等材料制作持莲童子,作为吉祥物,供人玩赏。莲花童子也有“持荷童子”、“摩喉罗”、“磨喝乐”等称呼,(这是梵文Mahorage的音译,相传“摩喉罗”为佛祖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天资聪颖,15岁出家,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排行第一。)宋代中原地区民间流行有一种儿童生活习俗,
即每逢七夕或其它节日,儿童们都要临水折莲花荷叶,用来将自己装扮成一种叫“摩喉罗”或“磨喝乐”的小儿偶像。其俗主要散见于宋人笔记中。如吴自牧《梦梁录·七夕》:“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喉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本佛经云:‘摩喉罗’,俗讹呼为‘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中瓦子后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进入内庭者,以金银为之”。据调查,近代苏州地区尚有“摩喉罗”泥塑残存,造型仍为执莲童子,只是儿童的形象与纹饰已大变,而在当地也不叫“摩喉罗”或“磨喝乐”,称“果子男”,是七月间道教醮会时送与儿童的一种玩具。显然,两宋童子执莲效颦“摩喉罗”、“磨喝乐”,仍是源于七夕供养小儿偶像的风俗,可谓是一种节日儿童习俗,意寓儿童健康成长。
莲花童子祝祷多生男子
莲的花心有子且一蓬多子,象征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这正符合人类繁衍生息、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随着莲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莲的生殖崇拜逐渐演变,其涵义有所改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莲生贵子”纹样。人们从原先祈求“多生子”到“生贵子”,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殖崇拜,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实用功利性。唐代“化生童子”和七夕节日的“乞巧”风俗又有结合,以祝祷生育男孩。后又演化成为送姻亲家的礼物,儿童玩具和儿童游戏。《岁时纪事》记载:“七夕,借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样,谓之化生。”唐代“化生童子”显然已和中国传统的“宜男”、“宜子”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宜男”是古人对女子多生男子的祝愿之词。由于中国古代是农耕经济,加之民族之间战争连年不断。因此男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劳动力,多生男子就意味着后续生产力的繁衍连续,也意味着江山社稷的稳定。可以这样说,男子在当时是一种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多子多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良好祝愿。天真童子正好迎合中国“宜男”的传统文化。
尽管佛教中赞美莲的圣洁,极力强调修行中的戒欲和不染,但佛教故事和造型艺术表明,它的莲文化其实也源自于生殖崇拜。印度同样有“莲生贵子”的故事,即《杂宝藏经》中说。在古代,波罗奈国有一座仙山,梵志住在上面,有一次一只母鹿舐了他的便溺后竟怀上了胎,并生下一女,梵志收养了那女孩,女孩长大后,嫁给了梵豫国王,并被立为第一夫人。后来,那女子又怀了孕,谁知生下的。却是一朵千叶莲花,被大夫人装入篮子扔进河里。篮子顺水而飘,正巧乌耆延王正在下游,把篮子捞了上来,打开一看,千叶莲花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小儿,遂收养了下来。小儿长大后,个个都成了大力士。这样的故事正是崇尚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中国百姓最乐意接受和相信的。莲花生子无疑是大吉祥,从此,莲花和童子都成了包蕴着生命希翼和幸福期盼的吉祥物。莲花童子的造型也风靡民间。莲花与童子的形象便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固定的传统吉祥纹饰出现在瓷器、玉器等器物上。
玉雕执莲童子最常见
根据上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背景,执莲童子的寓意具有双重性。一是意喻儿童健康成长,步步连升;二是意喻连生贵子,多子多福。由于执莲童子活泼可爱的形象和吉祥的寓意,这一纹饰图案直接影响到年画、玉雕、木雕、瓷器等领域中的婴戏文化,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小件玉雕和民窑瓷器最为常见,象牙、石雕、铜镜制品偶有出现。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执莲童子器物为唐代湖南长沙窑出土的童子执莲纹执壶,又名青釉褐彩孩儿采莲图壶。壶体上绘孩童手持莲子荷花背于颈后、腰围肚兜、彩带在臂间飘举的虎步生风的姿态。画法表现较单纯,以圆健有力的工笔线条进行勾勒,头、手的线条,肚兜、腰际彩带的处理,颇具唐代宫廷工笔人物画的画风。此图既是对当时孩童的真实反映,又是长沙窑画工抒发生活感受的个性化艺术的真实表现,对后代执莲童子图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到宋代器物上持莲童子的形象一般为圆脸体壮的童子,面目刻画简单清楚,身穿马夹,大肥裤,手执莲花或荷叶于头上或颈后,交腿而行,稚态可掬。例如香港苏富比2010春拍中,一件以26.4万元成交的元代白玉执莲童子即是代表作。童子脸面衣纹雕刻简单,面部仅雕出眼、鼻、嘴、耳朵及头上的几根毫发,造型写实朴拙。
宋代最流行的瓷枕之一“瓷孩儿枕”也有很多是执莲童子造型的,一般作侧卧执莲童子状,如镇江博物馆藏的宋代白瓷孩儿枕,就是一件瓷执莲孩儿枕,其塑成童子执莲侧卧状,这种执莲卧童,在玉雕中也有所见。例如中国嘉德2010秋拍中以11.2万元成交的清中期白玉留皮持莲童子,童子取一整玉雕琢,玉质细腻温润,有自然黄褐色留皮。雕一童子,手持莲花,惬意而卧,童子头梳双发髻,面露憨笑,莲花及莲叶持于身后,形象生动,雕刻细致。清中期太平盛世,人们将祈求安逸生活及子孙昌盛的愿望寄托与各类工艺品,此件玉童子即为其一,雕工堪称精湛,笑眼略睁,嘴唇上翘,笑逐颜开之面容于工工巧作之间展现的淋漓尽致,堪称难得一见的精工玉作。
自宋代以后的执莲童子形象并没有太大改变,一直延续宋代风格、造型。清代持莲童子的图案在康熙雍正两朝瓷器上最为流行。一般出现在罐、碗、壶、缸等日常生活的用器上,尤其以开光执莲童子图最为常见。这也说明,在当时这一图案深受大众的喜爱。也正由于其寓意倾向于世俗化,在历代皇家御制器物中很少出现。因此在整个重视“出身”的拍卖市场也少有高价拍品出现。例如北京保利2009秋拍中清康熙青花童子莲纹盘成交价仅为3.92万元,这还是写有“大清康熙年制”款的御贡之物。而大部分莲花童子纹饰的瓷器因为不是御窑出品,登上春秋两季大拍的机会都不多,通常在平时小拍中以无底价形式出现,最终成交价不到万元。
玉雕执莲童子情况略好,目前执莲童子纹饰器物成交价排行榜上80%以上为玉雕,从宋代到当代均有上榜,其中价格最高的为香港苏富比2010春拍中以38.5万元成交的宋代白玉莲鹿童子。清代玉器上的执莲童子形象,是继宋以来的又一高峰。此时期的童子多为双人或群体组合,例如北京诚轩2010春拍中以9.52万元成交的白玉雕持莲童子珮,拍品以留皮白玉随材圆雕二童子,一童子左手背绣球,另一童子右手持莲花莲叶。左手搭于前者的右肩。头顶分别梳单发髻、双叉形发髻,身着长衣裤,双脚前后交叠,作欢跳行走状,神情愉悦,动感十足。童子形象写实,比例协调,发丝、绣球上米字花纹刻画细微,衣纹概括流畅。当代玉雕中西泠拍卖2010秋拍中倪伟滨雕持莲童子白玉把件也以8196万元成交。此作用料上乘,造型饱满,线条疏密有致,洵是佳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