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0 让我们对宝宝肥胖少些误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肥胖是遗传下来的吗?成人病也会提前找到胖宝宝身上?预防宝宝肥胖要从什么时候做起?关于肥胖,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当然,也难免存有很多误会。
―专访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儿科营养联盟主席丁宗一教授
误会之1 肥胖主要是一种遗传疾病
父母必读: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就是肥胖好像很有家族特征,经常看到一家人都很胖。遗传的因素究竟有多大?
丁宗一:我们说遗传是指它有明确的遗传基因、遗传的证据。我们经常看到一家人都很胖,是不是遗传?不全是。其中“家庭聚集性”起着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由于他们家的生活方式一样,所以一家人都容易变胖。证明“家族集聚性”,有一个很著名的宠物实验,就是一个胖太太养的狗也比较胖,瘦太太养的狗比较瘦。而在主人把宠物交换以后,瘦狗变胖了,胖狗变瘦了。这就证明在没有任何遗传和血统关系的情况下,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关于遗传,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家系的肥胖被确诊为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现在全世界还没找到,所以我们不能说它有。但是通常教科书上会说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这是为将来是不是有可能会发现证据留有一些余地。
误会之2 宝宝的肥胖不是病,也不需要治疗
父母必读:肥胖了也没什么,更算不上什么病。至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胖宝宝成年后容易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什么的,大不了到时候减减肥就行了。
丁宗一:大约在20 世纪70 年代,大家确实没有把儿童期的肥胖当成一个病,而是只当成一个现象。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研究人员才认识到儿童肥胖症是一个慢性疾病。而对于它会给宝宝带来哪些直接的损伤当时还不清楚。
直到我们做了有氧能力实验以后,证明儿童期肥胖对肥胖的儿童已经造成了有氧能力(是指肌体摄取氧、运输氧、利用氧的能力)的损伤以及心肺功能的提前动用。而且,我们的实验还发现,肥胖症对于宝宝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由此我们提出,儿童期肥胖症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本身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就有损伤,它不是成人心血管疾
病的配角,也不意味着将来能发展成心血管疾病才被受到重视,而应该是现在就要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应该积极地、及时地进行正规的医学治疗。
误会之3 肥胖是一种内分泌疾病
父母必读:由于肥胖症与糖尿病、高血压的紧密联系,所以经常会让大家觉得它是一种内分泌疾病。
丁宗一:这也是初学者接触肥胖时最容易误导的思路。特别是当肥胖症成为糖尿病、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又陆续出现一些脂类代谢异常合并症时,这种念头会非常固执。其实,从方法学来看,合并症并不等于原发病,危险因素也不等同于直接损伤。而从目前可以看到的论文中,还没有一篇可以证明儿童期单纯肥胖症是内分泌紊乱造成的。
其实,研究结果已经清晰地显露出过度营养、体力活动少、营养行为偏差是肥胖症的真正原因。单纯肥胖症是生活方式疾病,它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误会之 4宝宝不会得高血压、糖尿病等成人病
父母必读: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认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成人的专利,但是现在发现他们患病的年龄明显下降了,甚至有些四五岁的小宝宝就得了这些病。我们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
丁宗一:肥胖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重量的增加,它还会对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的代谢产生不良的影响。随着宝宝肥胖程度的增加,它对心血管的损伤也会增加。
根据2006 年第三次全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流行学调查显示,0 ~ 6 岁儿童肥胖、超重总检出率分别为7.2%、19.8%, 比1996 年分别增长了3.6 倍和4.7 倍。另外,本次调查中,肥胖儿童血压高于95 百分位数的比例达12.9%。这些数据提示我们,被调查儿童中,肥胖不仅表现为高体重状态,而且无论这种状态是否延续到成人期,对儿童的心血管健康已经造成了损害。
所以,过去我们总认为宝宝目前出现的这种情况是成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前奏。实际上这个观点还是拿肥胖不当病造成的。我们习惯了用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儿童。而实际上,单纯肥胖本身就造成了这个损伤,儿童期就会得这个病。只不过是在他长大成人以后,这个损伤依然存在。
误会之5 预防宝宝肥胖,从出生后抓起就可以了
父母必读:现在也有很多父母能够认识到宝宝体重过高会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他们需要怎么做呢?从什么时候抓起?
丁宗一:目前,大家对于宝宝出生后的喂养普遍比较重视,但是对孕期和孕前的营养准备方面可能做得还不太够。其实,这些对于防止宝宝日后发生肥胖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这里所说的营养准备不仅指要注意营养素的摄入,还要调整你的营养气氛和营养行为。具体来说,营养气氛包括尽量保持愉快的情绪,不要太紧张或过度疲劳,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等;营养行为则是指吃饭不要太快,别暴饮暴食,不要偏食,另外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尽量不要吃辛辣食物,少吃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注意均衡营养等。
另外,由于脂肪细胞具有“记忆”功能,无论在胚胎期,还是在生后的生长发育期所受到的不正常营养刺激(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度)都可以使脂肪细胞在以后的时期内受到再度刺激后,会过度增生堆积,造成肥胖。所以,在孕期的头3 个月要尽量避免营养摄入不足,在怀孕的最后3 个月要尽量避免营养过度或体重增加太快。
关于肥胖,来自丁宗一教授的观点:
没有一个病像肥胖症那样受到社会各年龄组的人如此关注,没有一种治疗干预措施像减肥那样令不分年龄、性别的人如醉如痴地投入金钱、时间和精神寄托,没有一个病让伪科学和商家如此大行其道。”
长期以来,人们只认识到肥胖对成人心血管有损伤,所以,在很多临床工作者眼里,肥胖症只不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只是一个配角而已。这样一来,肥胖症则退到‘美容’的位置。肥胖也从医学的视野中淡出。体重控制原本是医疗行为,目前却异化成‘时尚’。”
我们早在20年前就曾预言,我国儿童肥胖会呈快速增加的趋势。我们贫困地区脱贫的速度有多快,儿童肥胖增加的速度就有多快;家庭富裕的速度有多快,儿童肥胖增加的速度就有多快。现在看来,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