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校园讲座开展现状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校园讲座开展现状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大学作为一个小型社会,应该让学生接受更多课本以外的信息与知识。因此,各式各样的讲座成为了大学校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在校园各个角落开办的各类讲座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开拓自己视野,获取更多知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对高校校园讲座活动的开展现状及本科生参与讲座的意识、态度及需求进行深入探析,发现当前高校校园讲座整体参与度不高,学生对讲座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升,讲座的内涵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本科生 校园讲座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12-0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讲座文化作为校园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创建校园讲座文化,营造专业、多元、个性并济的校园讲座环境,已经越来越引起高校及教育界的关注。对于刚刚步入成年阶段的本科生而言,除了专业学习外,校园开展的各类讲座成为其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其课余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尽管长期以来,各类高校均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讲座活动,但这些讲座活动往往缺乏整体设计和系统性,活动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针对当前高校校园讲座的开展现状及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本研究从大学本科生参与校园讲座活动的实践出发,一方面对高校校园讲座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对本科生参与讲座的意识、态度及需求进行深入探析,希望能为今后高校改进与完善校园讲座活动,推动与繁荣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为88%。其中,男生152人,女生244人。从年级构成看,一年级103人,二年级176人,三年级73人,四年级44人。从专业构成看,文科类学生208人,理工科学生128人,艺体类学生60人。

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的《本科生校园讲座活动参与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本科生讲座参与现状、对校园讲座的兴趣、态度、获取讲座信息的途径、影响讲座参与的因素等方面。经检验,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调查数据由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高校校园讲座开展现状分析

(1)高校校园讲座整体参与情况分析

整体来看,在对本科生一学期参与校园讲座的次数统计中发现,参加0-2次的同学占了27.27%,参加3-5次的同学占了58.08%,而5次以上的同学仅为14.65%(见图一)。由此可见,目前高校本科生参与讲座的情况总体不甚乐观,有近三成的学生很少或没有参加过校园讲座,每学期讲座参与次数在5次以上的学生不到15%。

(2)不同性别学生讲座参与情况的差异分析

具体来看,研究将参与调研的学生按照男女性别分成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本科生参与高校校园讲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见表一)。由此可知,男女生在参与校园讲座的次数上不存在较大差异。

(3) 不同年级学生讲座参与情况的差异分析

将参与调研的学生按照年级分成四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004(见表二),则可以认为总体满足方差齐性的要求。

在方差齐性条件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为5.241,显著性p≤0.001,因此可以认为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在参与校园讲座的次数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三)。

进一步将四个年级进行两两比较得知,一年级学生与其余三个年级在参与次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二年级、三年级与四年级的本科生在讲座参与次数上差异并不显著(见表四)。这表明,一年级学生相对其余三个年级而言,在校园讲座参与方面更为积极与频繁(见图二)。

(4) 不同专业学生讲座参与情况的差异分析

研究将参与调研的学生按照专业分为文科类、理工科类和艺体类三组作为因子,将参与次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074(见表五),则可以认为总体满足方差齐性的要求。

在方差齐性条件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为5.363,显著性p≤0.05,因此可以认为不同专业类型的本科生在校园讲座参与的次数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六)。

进一步将三种专业类型进行两两比较得知,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在讲座参与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均与艺体类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七)。

(5) 不同类型讲座参与情况的差异分析

研究对不同类型的讲座参与情况设置了多项选择题目让被试进行作答,结果发现,专业学术类讲座参与比例最高,高达74.2%的学生均参加过专业学术类讲座(见图三);在非学术类讲座类型中,人文社科类讲座最受欢迎,其中文史哲政类和个人发展类讲座排名前两位,比例分别达到40.99%和35.69%。此外,心理类、外语类、音乐艺术、生活类、经济类差异不大,处于中间位置;参与类型最少的是信息技术类、体育保健类和数理化地生类讲座。

总体来看,除了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外,文史哲类、个人发展类等相对轻松有趣的讲座类型更受学生青睐。

(6) 对校园讲座开展效果的评价分析

对当前校园讲座开展的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讲座开展的总体评价较好。超过70%的学生对校园讲座评价“较好”或“非常好”,另有24%的学生认为校园讲座效果“一般”,只有不到5%的学生评价“非常不好”或“不太好”。在与学生的深入访谈中,研究者发现“讲座缺乏科学设计”与“带有应景性与重复性”是造成学生评价不高的主要因素。

2. 高校本科生校园讲座兴趣与期望分析

(1) 对讲座内容的兴趣分析

在对讲座内容的兴趣调查中,研究者设置了“与专业相关”、“文史哲政”、“数理化地生”、“个人发展”、“心理”、“音乐艺术”、“经济”、“信息技术”、“生活”、“体育保健”等内容类型让学生进行多项选择。

结果显示,学生对讲座内容的兴趣较为广泛。其中与专业相关、文史哲政、个人发展、心理、音乐艺术和生活等类型的讲座均受到普遍欢迎(见图五),比例均达到30%。相比较而言,学生对数理化地生类、经济类、信息技术类及体育保健类讲座兴趣一般,比例均低于10%。

(2) 对讲座形式的兴趣分析

在对讲座形式的兴趣调查中,研究者设置了授课式、座谈式、互动式与点评式四个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座谈式与互动式这两类互动性较强的讲座较受欢迎,比例达到46%和35%(见图六),这说明相比较于其他讲座形式,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座谈式讲座中去。

(3) 对讲座规模的兴趣分析

在对讲座规模的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青睐中小型规模的讲座。约有55%的同学选择了“50-150人”的规模大小,另有31%的同学选择了“50人以下”的讲座规模。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讲座的规模控制在150人以下,中小型的讲座受到学生的欢迎。

(4) 对讲座风格的兴趣分析

在对感兴趣的讲座风格进行调查时,研究发现,风趣幽默的讲座风格最受学生欢迎,高达48.36%的学生选择了此类风格。此外,“严谨有条理、思路清晰”及“思维活跃、信息量大”的讲座风格也颇得学生喜欢,分别有31.96%和14.41%的学生进行选择。总体来看,学生对轻松的讲座氛围比较重视。

(5) 对讲座主讲人的喜好分析

对讲座主讲人的喜好调查发现,大师、专业级人士更受学生青睐。选择“大师”、“专业级人士”的同学远远高于“艺人偶像”和“某方面经验丰富的学生”,说明学生对于主讲人的专业水平和讲座水平的要求比较高(见图九)。

3. 影响本科生讲座参与的因素分析

研究着重就影响本科生参与讲座的系列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将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其中5分最高,代表影响最大,1分最低,表示影响最小。结果表明,讲座内容对本科生讲座参与的影响力度最大,均值M达到4.39(见图十)。由此可见,学生对讲座内容的关注度非常高,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学生讲座参与的针对性非常强。此外,讲座时间和讲座嘉宾也成为影响学生讲座参与的重要因素,均值分别达到3.67和3.53。相比较而言,讲座的地点、规模与是否有礼物对于学生讲座参与的影响较小。

三、 分析与讨论

1. 学生对于讲座参与的热情不高

研究发现目前本科生在一学期中不参加或者几乎不参加讲座的人数占到了30%,这意味着将近三成的学生在一学期中几乎不接受专业课程之外的其他知识。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讲座参与的原因上,调查显示,即使是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学术专业类讲座中,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是被动参与。究其原因,既包括了需要考证等客观原因,也包括了自己出于对自身专业的不热爱等个人因素。

基于上述的问题与现象,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相关数据还是从相关访谈来看,总体而言当前本科生对于讲座参与的热情不高。对如何提高学生对于讲座的参与程度,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参与,也需要学校更高效的动员与指导工作,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2. 学生对于讲座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于讲座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待提高。学生并未认识到讲座的重要性,该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参与度较低,另一方面在参与讲座的原因上得以体现,特别是参与与专业无关的讲座中,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凭借自身喜好,并根据学科的难易程度进行挑选,一些内容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同时氛围十分轻松的讲座几乎场场“门庭若市”,然而有些具有学科深度的讲座却“门可罗雀”。

在对部分学生的深度访谈中,研究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讲座虽然可以提高自身素养,但是也仅仅是学科“正餐”之外的补充,与专业无关的讲座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稍微的参加一些用来打发课余时间即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讲座的作用在于通过传授多方面的知识与信息,用另外一种有别于授课的课外形式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

3. 讲座的内容和范围相对较窄

在对学生参与的讲座内容类型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参加与文史哲政、个人发展等内容相关的讲座。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们更愿意参加较为轻松的讲座之外,也与当前高校重视人文素质培养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于这类讲座更容易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口味。另一方面,个人发展类的讲座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学生普遍认为该类讲座能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帮助。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外语、经济、心理类的讲座参与度也算不少,但当前本科生在讲座参与的内容选择面方面仍然显得较窄,尤其是数理化地生等理工科类讲座,更是只有寥寥数位学生选择了它们。

客观来说,这个现象其实是与当前社会对理工科的重视程度降低的社会趋势相符。社会主流往往都将目光放在外语、经济等方面,这样的导向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也十分明显。学生很容易从这种社会导向得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然而理工科有它独有的严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绝大多数社会行当不可或缺的,而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可以在其学习、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因而此类型讲座的重要性不应该低于外语或者经济类讲座。

由此,笔者发现本科生对于讲座学习的选择来自于自身对于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而他们的重要性认识来自于平时他们所接触到的社会信息――即我喜欢什么,或者哪个学科“有前途”“多金”――对于前者我们认为是兴趣使然,对于后者,这确实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显现。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使得在大学本科生之中进行通识教育的难度增大。毕竟,假如本科生不在课外对各学科进行相关了解,就很难让本科生真正进行通识学习。

四、 对策与建议

1. 要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参与校园讲座的积极性

调研显示,当前本科生的讲座参与度较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纵使拥有一流的讲座环境,一流的主讲人资源,如果学生不愿意去听去学,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作为高校首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本科生参与讲座的积极性。

一是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讲座重要性的认识。讲座是大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讲座经历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而讲座则是大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讲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更有利于其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不断丰富,甚至可以在学业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出台一系列举措,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讲座,如加强入学教育、设立讲座学分、烘托讲座气氛、通过导师和学导进行言传身教等,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自愿、喜爱参加讲座的良好习惯。

二是在讲座开展的过程当中,要尽量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在内容上多引进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讲座,在场地使用、主讲人、讲座形式的选择等方面更加多的考虑学生的需求。另外,在此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分发小礼品的方式吸引学生眼球。这样,就可以达到更好的广告效应,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前来参与。

2. 要将校园讲座打造成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知名高校本科生教学改革的一个大方向。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仅靠本科四年十几或几十个学分的通识选修课程,并不能很好的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讲座就应承担起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职责。

通识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是希望把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在2007年时就拥有81位诺贝尔获得者校友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其前校长赫钦斯顶住重重压力,在校园中推广了通识教育;香港中文大学在其8个书院的体制下,为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开设了通识教育,而在之后的高年级时,再进行混合的专业教育。许多世界上的例子都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新方向。而如何将讲座打造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则是目前开展通识教育工作的新方向。

一是要吸引大量各方面的专业人士来高校为学生做讲座,各领域的大师和专业人士是高校学生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他们的专业性和精湛的讲座水平也是进行通识教育所必需的。

二是通识教育毕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方面,所以讲座绝不是即时的,不是学生听过就忘的,否则教育的意义不能体现。因此,作为平时专业学习之外的一种教育,从制度上进行强调就有了它的必要性,例如鼓励或建议学生在一学期中参加一定数量的不同内容的讲座,并对内容、形式等不进行规定,以便让学生自行选择。这样,长此以往,“宽口径、重基础”的教学特色才能得以体现。

3. 要加强校园讲座对专业学习和学术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完成了通识教育之后,大学生需要面对的仍然是以专业课程为主的学习实践。因此,加强校园讲座对专业学习和学术发展的引领作用就显得必不可少。至于如何加强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学院对于讲座工作的开展一定要大力支持。学院组织的面向自己学生的讲座一定有其针对性,所邀请的专家也一定是对本学科有独到见解、对专业学习有帮助的专业人士,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既可以拓宽同学的视野,也能对课堂知识进行充分补充。

二是对于相似学科之间的讲座进行彻底的开放。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因为信息的延迟导致错过了一场对自己有用的讲座,这是因为有的院系优先提供机会给予自己学院的同学。其实一些相似学科,如文科和理科中的某些专业,它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是相同的,通过一场相似学科的专业性讲座,也许可以为自己本专业的学习提供帮助。

4. 进一步提升校园讲座的内涵和质量,繁荣校园文化

调研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对于目前学校开展的讲座内容的广度并不满意。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在校园网主页上的“讲座报告”栏中可以看到几百条讲座的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发现,除了人文、物理、信息学科的讲座外,很少有其他学科的讲座出现,这个现象同样为学生的选择做出了佐证。

讲座作为校园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多元性在某种意义上即代表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考量一所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也间接的体现了这所高校的综合学术水平。由此可以推出,讲座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高校的综合学术水平,那么提升讲座的内涵与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提升讲座的内涵就取决于主讲人的水平与多元性。若是一所高校可以吸引例如莫言、杨振宁之类的学术大家、姚明之类的资深专业人士、奥巴马之类的政治人物、以及九把刀等为代表的新星偶像作家,那它所包含的多元性一定高于只专注于某一学科的高校,尽管后者可能在这一学科遥遥领先,但是前者的校园文化将更繁荣,长此以往,前者的学术综合实力也将会全面超过后者。

其次,讲座的质量绝不是仅靠主讲人就可以保障的,必须依靠学生的支持。若是学生毫无兴趣,或是听时反应极好,听过一会儿就忘,那么这堂讲座即使讲的再精彩,其质量效果必定惨不忍睹。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接受一堂讲座的知识之后拥有足够的机会去运用去实践,这才能保证讲座的高质量。

最后,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宣传。在对“你是如何得知讲座信息”的问题中,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海报横幅”这一选项。可见,高校开放自由的校园社团宣传,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讲座信息,做到更直接的广告效应。更重要的是,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校园讲座的良好氛围,推动校园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郑肇青,张策. 学术讲座对教学和科研的促进作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S1)

[2]金子强. 校园讲座与素质教育[J]. 云南高教研究. 1998(04)

[3]王根顺,延立军,张娜. 校园讲座对大学校园文化建构和学生行为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1)

[4]郑彩莲. 校园讲座的现状及建设途径[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