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没有坏小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没有坏小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以“孩子长大就会懂事“听之任之地进行自我开脱,宝宝的坏习惯就会永远伴随其成长。

1~3岁的低龄宝宝爱尖叫、打人、吐口水,还不时口出恶言……爸妈们自诩最好的吃穿给他们,足够的爱护给他们,怎么他们还是变成了令人讨厌的“小魔怪”?有专家称,每个讨厌小孩背后,都有一对问题父母或一个问题家庭,要弄清宝宝的“恶行”,得先从自身找原因。

该拿坏小孩怎么办

闭嘴!别动!坐好!面朝墙罚站!当忍无可忍的年轻父母对宝宝发出诸如此类的呵斥,紧接着却出现了更为不妙的情况:宝宝并没因为被呵斥就受到威慑乖乖听话,而是出现类似大闹、打人等更激烈或极端的行为,怎么办?大多数年轻父母们都会感觉束手无策。

28岁的艾佳就对两岁儿子总爱打人的行为十分头痛。近段时间,艾佳经常遭遇儿子莫名的小巴掌,甚至边打边喊:“妈妈坏,妈妈不乖,打妈妈!”艾佳观察到,有时候儿子打她是因为不满,而有时儿子高兴也会打人。

艾佳和先生脾气温和,注重言传身教,几乎没在孩子面前起过争执。儿子突然变得爱打人,艾佳怎么也想不通问题出在哪里。到一些育儿论坛发帖求助后,除了获得少数作用不大的参考性建议外,大多数回帖的都是有共同心声的父母。

一名论坛ID为yoyo的网友也抱怨道,1岁半的女儿脾气很坏,每次提出的无理要求被大人拒绝时,必定大哭大闹满地打滚。如果哄,她就闹得更凶,即便满足要求也不会立刻停止,仿佛警告大人们下次不要再拒绝她。如果不哄,或者呵斥,都会让女儿的哭闹打滚变本加厉成声嘶力竭的尖叫,形同一场啸叫不止的警报……

宝宝们的“恶习”似乎总在年轻父母们防备不及时突然而至。更令人头疼的,还有蛮横地和家里的长辈顶撞、抢占其他小伙伴的玩具、将已整理好的东西故意弄乱、毁坏可以弄坏的一切,甚至完全不知其害地骂人。

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遇到“坏小孩”的父母并不知道坏习惯形成的原因,也无法顺利找到解决方案,或者就算发现问题,在如何解决上也不得要领。最后只能无奈地以“孩子长大就会懂事”听之任之地进行自我开脱,以致宝宝的坏习惯永远伴随其成长。

最大的问题是忽视

大人们总是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可爱的小天使变成了讨厌的小恶魔?

简单来说,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坏习惯”,一种是与身俱来。由于言语发育尚未成熟,所以只能选择尖叫和攻击他人,由此形成以类似行为达到目的的条件反射;另一种是后天形成。由于1~3岁正是宝宝形成价值观体系、拥有独立理解意识的初期,对外界的好奇和探索,使他们更容易被影响也更善于模仿。

宝宝的“恶习”也是父母教养方式的回馈:你对宝宝是否有足够的关注度?能否及时发现宝宝正在被什么所影响?能否适时准确捕捉他们的价值观加以矫正?宝宝如何辨明事物的是非好坏,全赖大人如何引导。

因而在宝宝建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除了家长的言传身教,还有几个重要原因可能造成宝宝“学坏”。

第一是环境因素。这分为家庭内部和外部,宝宝身边并非只有父母,家庭内部的其他成员、来家里的客人,甚至宝宝的读物和玩具都会带来影响。比如艾佳的案例,在她将精力从育儿论坛撤回到儿子身上时,终于在儿子看的动画片中找到了答案。

看似无害的英雄打坏蛋的题材,在宝宝还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时,吸收到的就是“好人打坏人”、由于打倒坏人大家都在欢呼,所以“打人很开心”、以及“不好的就要打”和“打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讯息。

这说明,父母自身做得再好,不留意周围环境也会百密一疏。而外部则是指宝宝的社交环境,比如进行小区楼下的必要活动时和其他人的接触。曾经有个案例,就是宝宝在小区内玩耍时,听到别人随意的一句粗话,就即刻模仿得惟妙惟肖。

第二是溺爱。这包括无限制地宠溺宝宝,满足一切要求,养成其唯我独尊的思维和行为;还有预估到或已看见宝宝的恶习,却不加以制止。特别是在一些将宝宝交由爷爷奶奶照看的家庭中,“隔代亲”让他们总是忽视对宝宝的正确教育,而父母们也忽视了孩子得自己带的责任。

第三是压力。很多人担心宝宝输在起跑线上,干脆就给宝宝报各种技能培训型早教班,过多的“学习”任务只能让宝宝感受到不愉快,直接忽视宝宝最需要的是愉悦的成长环境。而这些,不过是父母可笑的攀比心。

第四是特殊情况。比如宝宝是否在生病?由于他们太小,压根无法准确表达身体哪里不舒服,所以他们还是会选择用不听话、大喊大叫等方式向父母发出抗议,这无非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帮他们解决身体上的不适。

从容应对“坏习惯”

当我们明白了宝宝为什么会染上“坏习惯”后,再寻找方法就会容易得多。宝宝的“坏习惯”并非自身问题,而是在其特殊成长阶段的需要诉求和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

例如长辈间要有一套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要求,不协调甚至经常冲突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会让宝宝失去方向,感到焦虑,同时也会在这种冲突中学会“投机取巧”的习惯。另外家长也要学会控制情绪,别为任何小事轻易发怒,否则宝宝也会有样学样。

要尽量隔离可能被影响的行为和实物。首先是家长的言行文明,可以想像“出口成脏”已经成为习惯的长辈能够“培养”出“知书达礼”的宝宝是多么缺乏现实感。可能有些家长会说,现在电视上如此多的动画片充满了打斗和争吵,怎么办?很简单,陪宝宝一起观看。视动画片为宝宝健康成长的“洪水猛兽”并不可取,可爱的宝宝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让他们在自然状态下接受教育才更能真正适应环境地健康发展。

在现有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宝宝。其中包括:

1. 关注并满足宝宝的需求。带宝宝购物或出去玩时,记得留意他们是否饿或累;当宝宝生病时,理解他们的不舒服,并体贴地与他们玩耍,转移他们对身体不适的注意。

2. 给宝宝无条件的爱和关注。无条件的爱不是心情好就爱,心情不好则不爱;也不是宝宝“乖”就爱,不听话时就讨厌;也并非无原则的“溺爱”,而是一种爱的自然表达。

3. 不“助长”宝宝的坏习惯。当宝宝提出“无理”要求时,别因为担心宝宝哭坏了身体而“投降”。这种投降除了减少自己的内疚感以外,只会养成宝宝用哭闹当要挟的习惯。可以事先准备好“擦汗”的毛巾,以防止宝宝哭闹后感冒。当宝宝发觉哭闹无效,就不会再用这种方法。

4. 发现发脾气的迹象。大发脾气前宝宝可能会突然不说话、嘟着嘴、满脸不快……过多关注他们的“脾气”只会强化其行为,可以平静地问:“宝宝,你不高兴了?”“可不可以告诉妈妈?”与宝宝分享不快乐能减轻负性情绪的影响,也可以让宝宝体会分享的乐趣。

5. 减少限制。反思下对宝宝的限制是否过多?不能撕纸、不能拿水杯、不能弄脏衣服……当宝宝感到没有发言权不能做决定时,就会觉得受挫,进而生气撒野。只要宝宝没有违背必须坚守的原则,大可以放手让宝宝探索。

归根结底,宝宝的坏习惯就是父母的镜子,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来自我们自身,检视自己并为之做出改善,收获宝宝健康成长的喜悦与成就,世界上便没有坏小孩

链接

潜台词 宝宝的表现

我有情绪 我生气了、我要打你、我嫉妒或者你们都不理我。

我不舒服 我累了、饿了或生病了,精力不够,所以我不想玩了。

我要关注 妈妈为什么不看我?只有发脾气大哭大叫,妈妈才会抱我、哄我、在乎我。

我成功过 我会一直哭闹,直到你再次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