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物语三千》:怀旧遭遇冷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物语三千》:怀旧遭遇冷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间: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地点: 北京首都图书馆

人物: 沈继光、赵园、高萍

艺术家沈继光的新作会上,气氛有点冷。

新书《物语三千》是他这20年间奔赴中国各村落拍摄“老物件”的摄影集子。“物语”取自“物”自有“言语”,三千则是概数,他拍过上万件物器,书中收录了420多桢。沈继光所拍的“老物件”是平常农家生活里所用的器具: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还有劳具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等。

这些老物件都没有文物价值,沈继光看重的是它们的脾性。这些“老物件”大多有数十年或上百年历史,散落在村落人家的旮旯里。它们曾与人朝夕相处,经人手多年摩挲后,浸透汗水,外表的色泽像玉器的包浆,有温暖的润光。

这些生活和劳动用品正在或已经被淘汰,同时被淘汰的还有中国社会不能复现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

这不是时髦的话题,也不具有公共性。当天来听讲座的观众多是老人。在沈继光和嘉宾上台前,坐在前排的几位北京老头老太太聊起天来。“您今天打哪来?”“我从胡同后面窜出来的,没跟你们一起。”这几位北京老人业已退休,是“讲座动物”—哪里有免费的讲座,就带着水壶赶过来。他们去过不少名家讲座,易中天、于丹,他们都见过真容。

一位老先生谈起当天的讲座,说不知道主讲是什么人,邀请的嘉宾会不会讲。主讲当然是沈继光,他邀请的嘉宾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赵园,著有《地之子》,研究文学、知识分子与乡村关系;另一位嘉宾是沈继光的助理高萍,随着他在全国各地农村跑,也是此书的作者之一。这几位对听众来说都比较陌生,显然不及易中天与于丹有名。等开讲后,沈继光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拍摄“老物件”的缘由,台下的观众略为沉默,像不太感兴趣。

场面话说完,沈继光干脆打开屏幕,放起自己书中的图片,一幅幅讲解。屏幕里有帧黑白相片,里头是个普通的背篓。它被放在土地上,看起来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沈继光兴致不减,介绍起来:这背篓上的背带并不是布做的,而是物主的奶奶用自己头发编出来的。物主已年近古稀,他奶奶早已过世,只有这缕头发一直陪着儿孙背负重物。照片里,沈继光让背篓逆光,背带上的毛梢清晰可辨,先人留下的遗物显得温暖。他谈起中国人惜物的传统,说:“木材也好,水也好,只有跟你发生了生命的联系,你才会珍惜。这个我觉得挺好的。”

台下的听众似乎并不买账,那位坐在第一排的老先生甚至打起了呼噜。身旁的老太太觉得尴尬,赶紧捅了捅他。老头醒后又与周围的伙伴聊起天来。他似乎没听沈继光说了什么,反倒又谈论起于丹来。他说:“咱不说深度,太深度也听不懂,就说于丹那口才,是真好。”几位老太太点头附和。旁边一位干脆站起身来,收拾好衣物,提起水壶,躬背撇脚地走出门去。 文 | 苏二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