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干吗要读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干吗要读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小到大,所有人都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那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妈妈摸摸头说,好好学习才能有好成绩啊。于是上小学的我就会“哦”一声,好像知道答案了。上了初中,我就反问老师,吗要好成绩啊?老师说,这样你才能考上重点啊。于是我又“哦”了一声似乎明白了。再后来上了高中我会问自己:“上了重点又是为什么?”“考个好的大学啊。”这回我开始自问自答了。

等到考上大学之后,有个声音问:“你干吗读书啊?”是啊,吗要读书,刚刚不是回答了吗,可是怎么又绕回去了?找工作,赚钱?但这究竟跟读书本身有多大关系呢?除了拿到那张功能类似敲门砖的毕业证之外,你耗费十几年的光阴总该有所求吧?

每每临到毕业季节,最让我感慨的现象就是卖书烧书,一堆一堆的书卖掉或者干脆烧掉,我自己就干过这种事情。将它们一本一本随手扔掉,或是稀里哗啦撕得粉碎,居然有种不曾体验的浸淫心扉。这种感受,大家毕业的时候应该也可以领会。

千万别责备学生们的不懂事,摸着良心说,那些称之为书的东西除了应付考试之外还能有多大的额外价值呢?相较于那些枯燥无趣的工具书,回忆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生涯,真正在脑海里留下印象并且对人生有所裨益的,实际上大部都是当年的那些“闲书”。

我看的第一本名著不记得是什么了,反正自己有印象的应该是《鲁滨孙漂游记》,花了一下午看完,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书。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沉迷在书中描绘的那个世界,这也促发我对地理的兴趣。有几年我一直喜欢看地图,对那些不知名的小岛都特别有兴趣,总是在想哪一个是鲁滨孙待过的,自己什么时候有机会也要去探险。此类的故事后来还有《辛巴达历险记》、郑渊洁叔叔的《皮皮鲁鲁西西》等等,小时候沉迷的东西大概都带点浪漫主义色彩,但是那时候往往还会把这些都当真。

进大学之前我最欢欣鼓舞的一件事,就是终于有了大把时间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虽然想象跟现实有所差距,大家把很多时间花到了一些无聊的事情上,但四年下来还是读了一些书,至于这些书到底有多大价值,我只能说我自己读了之后获益匪浅。

尤其是大一和大二这两年,在遭遇连续两次丢书的悲剧之前,我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在图书馆里边。大部分时间我都很习惯那种宁静的环境,所有人都忙碌着却不发出声音来,那种感觉很棒。冬天的时候看到落地窗里透进来的阳光,真的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它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不管什么时候去,你都会觉得,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看着书笑。

因为那时候我们刚好在学中国近现代小说这门课,所以两学期下来几乎书上有名字的稍微知名一些的作家我都到图书馆里边去找他们的东西看。而且图书馆真的也是一个总能给你惊喜的地方,虽然一时半会儿你还找不到那本书在哪里,但是你知道它此刻正躺在浩瀚的书库里某个静谧的角落。

那一年才喜欢上的作家是莫言和韩少功,他们的东西从前只在那些课本看过零散的片段,大一终于开始专门去读。从前因为老辈作家们的普遍的乡土情结一度很抵触。后来看得多了,便慢慢沉浸到了那个时代当中。在一个特殊时期里成长起来的作家对痛苦的理解当然要比我们来得深刻,所以很多东西冗长丑陋,渐渐读下去窥到的还是一样的人性。

到了大二我又喜欢上了王安忆和王朔,两种味道两种风格却是同样的让我倾心。所有男人都会在痞子气和细腻敏感之间辗转的。在此之前也有喜欢的一些国内的作家,但他们几个应该算是读得最透的。这里的透不是吹牛说读得深,只是说他们的东西大部分我都有看,仅此而已。

国外的小说法国的我看的比较多,最喜欢的书是《红与黑》,虽然对里面的男主人公很多人都持批判的态度,但我到现在一直非常欣赏。这种热爱超越了文学,是单纯地对主角的崇拜。其实要看小说的话,法国和俄国的当然是最值得一看的,太多的经典不胜枚举,有时间可以列个书单出来。因为看小说看的比较多,我自己也开始写很多的中短篇小说,但始终还只停留在一个爱好的阶段。不过阅读好像是我迄今为止做的坚持得最久的一种爱好,动力来自于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世界上好书太多。

有人建议说大学期间应该多读一点哲学书籍,我自己对此有自己的体会。因为有一段时间我也借了很多来读,收获当然是不少。但是慢慢地我就不读了,因为自己现在还是一个非常入世的人,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思考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这种探讨存在和意义之类的书,我觉得不可能一点都不读,那样的话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很。但若没有真正的特别高的精神追求,也没必要读太多,那是天才、艺术家和疯子干的事情。还有一句实话就是,这种书你读大学还不读点以后恐怕更懒得读了,所以普及常识也好。

专业性的书籍读不读呢?看你是什么类型的专业了。如果是技术类的,本专业的书籍当然要大量地读,这就像每个人都学过的计算机和英语一样,不读你不会你说怎么办?看书更多是在练脑子和练思维,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后劲儿。但学新闻、广告、中文、哲学这一类专业的话,我倒是觉得读得杂一点反而更好。因为这些专业本身就要求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局限于本专业的理论那是没什么用的。我自己体验过的一些广告类型工作告诉我,想法很重要,无论是搞设计还是搞策划,有爱生活的态度并且见识广才能做出好东西来。而新闻类或是文秘类的工作又提醒,什么都要懂一点,工作中可能会更顺手一些。碰到一个喜欢附庸风雅或者真的对某个方面颇有钻研的老板,你就知道有些东西懂一点跟不懂差别是很大的。

说了那么多书之类的事儿,抛开阅读回归到图书馆本身你的感觉是什么呢?我觉得它是大学里最适合学习的地方。谈到学习,寝室是最先排除掉的地方,如果要在寝室学习,要么你是有过人之处,要么那只是你不想学习的幌子。教室怎么样呢?有时候有噪音干扰,我怕不能专心。开个小玩笑。到了大三大四就开始有越来越多人体会到图书馆的好,因为要考研要参加各种各样关系前途的考试,偌大一个校园想要求一方清静之地,唯有我们可爱的图书馆而已。只是这时候往往一席难求,各种抢座占座的悲喜剧应运而生。

对于一般同学来讲,可能要到了期末考试之前的那段时间才可以直观地见识图书馆的繁忙。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图书馆可能就是很多人除寝室之外的第二个家了。除了被子和床之外,师兄师姐真是什么东西都往里边搬。虽然不能在里边通宵达旦,但好像恨不得如此。过了四年,我们兀地又回到争分夺秒的高三时代,这预示的是人生的悲苦还是象征黎明升起前的黑暗呢?我所知道的是,上一次是为了考大学,这一次是为了技工作,以后肯定还会为了别的。

别人说每次到图书馆去的时候就忍不住提醒自己要努力奋斗,你看在这座巨大的建筑里到处坐满了默默用功的像蚂蚁一般的同龄人。现在他们坐在这里默默努力,将来我们就要在职场上一决雌雄。可能那个时候就因为他比你多花了一个月时间,他比你就多了一个职业资格证,多了一个六级证书,现在你们一个在上班一个还疲于奔命没能找到窝。这是最现实的压力感,也是图书馆无声地传达给我们的一些东西。

很多人在毕业后都写过自己大学最后悔的事,其中有一条高频率的被提到的就是没常去图书馆。对即将或者已经脱离学生时代的人来讲,图书馆也许是大学的最好的注脚。在一座宏伟的建筑里藏着无数的片段和故事,一届一届年轻人的梦想、奋斗,或许也包括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