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体育价值转变与体育目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体育价值转变与体育目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体育的目的是以人作为目的,对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的目的关系作了辨证分析,旨在为我国体育基本理论建设提供新的切入点,为我国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关键词 体育价值 体育目的 体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的发展目的关系密切,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深入探讨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的发展目的,对丰富基础理论研究、弄清学术分歧的实质、正确理解体育本质与功能、合理建构体育目的、科学有效地指导体育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体育价值与体育目的

体育目的是思维活动的产物。这样一种思维过程并不像“镜子映物”那么简单直观,而必然要从人们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选择和取舍中体现人们不同的体育价值观,而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又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体育活动的目的。可见,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体育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体育价值,反映了体育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体育不仅没有消亡,而且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价值具有绝对性。但由于体育价值总是同认识主体联系起来进行关系分析,主体(个体、社会、人类)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体育满足自身需要的需求不一样,同一种体育功能,对于不同主体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这就是体育价值的相对性。体育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就决定了体育目的不仅包含着某种必然性的规定,而且更重要的是包含着某种必要性的规定。也就是说,体育目的既反映了体育的特点和体育本身的功能,也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追求。但是,体育目的不一定体现全部的体育价值,这主要取决于体育目的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

体育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为目的,其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主要是针对个体而言的,是体育目的的核心部分,它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对人身心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所做的切实规定;“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反映了社会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体育所提出的切实要求。

由于体育价值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体育必须具有前瞻性,体育目的不仅要体现体育的现实价值,而且应体现出体育的未来价值。体育目的的陈述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或个体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应反映出未来社会和个体的需要。传统的体育发展以“增强体质”、“服务政治”或“服务经济发展”为目的,以牺牲个体和社会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无疑是一种不负责的短视行为。在当代来说,体育目的将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以及未来需要辩证地统一起来,认为体育的健康目标应由对个人和群体的关注最终上升到人类文明的层面,强调将体制的健康、社会的健康、文明的健康,寓于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2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制约着体育目的的建构

体育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从个人需要还是从社会需要来建构体育目的,同时也决定了到底是从个人和社会的哪些方面的需要出发构建体育目的,因此体育价值观既影响体育目的的视角差异,也影响着体育目的的内容差异。体育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与人们期望用体育来干什么有很大关系。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期望用体育来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显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提高国际地位等,强调体育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期望用体育来增强体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医疗开支,促进生产发展,突出体育为“为经济基础服务,为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体育被视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在体育目的中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被凸显出来,体育目的中对个体规格就会强调社会所需素质的培养。进入当今社会,体育价值观从对立走向统一,坚持身心统一、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双奏效的整合体育价值观,并突出体育的个体价值和人文价值。在体育目的中,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整体健康观得以确立,体育目的突出强调“增进健康”、“服务生活”、“促进人与社会及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3结论

体育价值观与体育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体育目的是体育价值观的体现和反映。体育价值的本体转移和本位变更,以及体育人文价值的回归,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增进健康”、“服务生活”、“促进人与社会及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体育目的将得以确立。探讨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目的的相互关系,对丰富基础理论研究,正确地认识体育和科学有效地指导体育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陈融.价值认识: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新生长点[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14(1).

[4] 田雨普.新时期体育功能的辩证认识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3(8).

[5]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

[6] 陈融.世纪之交中国体育的目标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3).

[7] 胡小明.新世纪新体育[J].体育学刊,2000,7(5).

[8] 杨文轩,冯霞.体育与人的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