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住校学生课余生活的问题分析与干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住校学生课余生活的问题分析与干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小学住校学生不断增多,相对于走读生,他们待在学校的时间较长,脱离了父母的监管,特别是他们的课余生活,教师也往往无暇顾及,形成了教育的“空白期”。课余生活比起课堂,更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交往等方面的真实表现,具有更大的教育和引导价值。中小学生的自控力和自理能力不强,关注、分析、干预他们的课余生活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住校学生;课余生活;问题分析;干预策略

住校学生(这里主要指中小学住校生)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个群体呈现出不断壮大的趋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班主任最感“揪心”的就是这个群体。因为对这个群体除了管好学习和纪律两方面外,还要管好他们在校内的课余生活。所以,一些学校采取所谓“封闭式”管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确保学生“不出事”,便万事大吉。这种以安全为目的的管理方式只注重了“堵”,而缺失了“导”,显得简单甚至粗暴。所以,深入分析住校生课余生活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一、存在的问题

1.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

住校的中小学生年龄偏小,自控能力不强,做事大多缺少计划,随意性强,对课余时间不能合理安排。除少部分住校生能把较多时间用于学习外,大部分住校生对课余时间该干什么是盲目的。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搞好清洁卫生,什么时候该进行体育活动,什么时候去购买生活必需品等,他们没有条理的安排。

2.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住校学生主要是因为离家较远才住校,在学校缺少了父母的帮助和“代劳”,生活上比如吃、穿、睡觉、清洁卫生以及空闲时间的打发上等等,突然失去了指令和依赖,自然让他们显得无所适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寝室里衣物乱扔、垃圾遍地、床上到处都是零食等现象,特别是男生,头发、指甲长了也不知道去剪。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他们的课余生活是凌乱的,自理能力太差。自理能力差往往导致自控能力差,甚至可能会因缺少监督和引导而沾染上一些坏习惯。

3.课余生活内容单调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住校生的课余生活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一个是玩。学习主要是完成作业,完成了作业就玩。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主动去复习、预习,或看有益的课外书。玩则更是盲目,缺少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活动。少数爱好运动的学生会打打球,锻炼一下身体。更多的住校生是用手机打游戏、聊天、看视频、看小说,或几个人一起闲聊。那些好动的、胆子大的,往往会不顾学校禁令,偷偷出校门去上网或闲逛。

4.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让班主任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之间的矛盾。住校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多,特别是同寝室的同学,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他们年轻、急躁,容易冲动,缺少宽容,爱感情用事。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总是得到长辈的呵护,离家住校后感情上处于“断乳期”,心理上有失落,少了依靠,因而变得敏感,容易因小事而发生冲突。如不及时制止、引导,可能导致打架斗殴和排斥、欺负弱小的现象。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不足

(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预见性不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多地为孩子着想、包办,孩子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少独立思考、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生活就变得“一团糟”。(2)家庭对教育孩子如何与别人相处上的缺失。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把孩子当作“心肝宝贝”,害怕孩子“吃亏”,处处顺着孩子、让着孩子,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脾气,产生了孤独、骄横、自傲、不合群等问题心理,缺少与人有效沟通,友好相处,宽容他人,与别人协作、分享的胸怀和气度。

2.缺少老师有效的引导

任课教师的精力主要花在课堂内学生的学习和纪律上,班主任的工作还要为课堂外住校学生的纪律和安全操心。班主任工作的确辛苦,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多少有些忽略住校生的课余生活,没有主动去关注、分析并加以引导。住校生的课余生活成了“盲区”。而这个“盲区”可能恰恰是教育学生的大好时机,因为与课堂管理相比,这个空间更是学生性格、习惯、爱好、特长、品德、能力等自然展现的平台。引导好了,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和交往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对整个班级的教育和管理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活动范围狭小、内容单调

(1)因为校园空间是有限的,把学生“封闭”在狭小的范围内,与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完全相悖,可以说是对学生青春与个性的压抑。由此,我们也许就可以理解部分“胆大”的学生“逃”出校门去闲逛、去上网、偷偷抽烟的行为。(2)住校生课余活动的内容单调,缺少指导。比如课余学习该学什么?怎样学才更有效果?又比如玩,玩什么才有意义?怎样玩才能既有趣,又能发挥特长、培养能力?在这些方面,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足,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4.外部环境复杂,产生不良影响

时代不断发展,社会急剧变化,各种思潮、观念、价值取向等层出不穷,这些都会突破校园的围墙,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诚信的缺失,拜金主义、贪图享乐等不良思想,最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加上应试教育的枯燥,“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课余时间更会逃避学习。当他们感到无聊、时间难以打发时,自然会去想办法填补精神的空虚。他们的是非观念不强,辨别能力较弱,因此容易沾染上追星、攀比、早恋、“拉小团体”等毛病。

三、干预的策略

1.从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重视教学的方法和过程,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课余时间便会主动进行温故知新和有价值的拓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自觉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增长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

2.从生活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很多学生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出现了大部分学生把脏衣服带回家让家长洗的现象。班主任就要从洗衣、扫地、整理床铺,甚至要提醒男生理发、剪指甲等小事入手,一点一滴地教会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教会他们爱清洁、讲卫生,保持整洁、朴素、干练的形象。班主任除了亲自督促,还可以请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帮助、监督,利用寝室卫生评比、寝室美化比赛等活动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拓宽活动范围,丰富生活内容

校园的空间范围有限,但学生的兴趣、视野、发展可以无限。教师要深入分析住校生的不同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等,使干预更有针对性。教师还可以统一组织住校生到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增长他们的见识;或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植树、捡垃圾、看望孤寡老人、陪伴留守儿童等爱心活动;或与其他学校住校生开展交流、比赛等活动。

4.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独生子女、留守学生往往更易产生自我、孤独、封闭等心理问题,缺乏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这些问题如果不尽早帮助他们解决,有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住校生年龄相仿,但家庭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性格脾气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他们以寝室为单位住在一起,青少年血气方刚、急躁冲动,难免会产生矛盾。如果教师回避矛盾或“和稀泥”,极有可能使矛盾加深,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正确的态度是,首先认识到学生之间有矛盾很正常,其次深入地了解矛盾产生的根源,之后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正确地化解矛盾,让学生认识到住校这个特殊环境是一个培养自己交往能力的极佳机会。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作,增强干预的效果

住校学生离家较远,学习期间与父母见面机会少,缺少父母的关爱。部分家长要么工作忙,要么在外地工作离孩子太远,要么认为孩子“不听话”把孩子扔给学校不闻不问,很长时间不看望孩子,甚至也不打电话关心一下孩子。这样更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封闭、逆反、冷漠、自私、自卑等不良心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缺少父母的参与,但教师又不能完全代替父母的角色,所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心、教育孩子,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样,教师就要起到桥梁的作用,积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一点一滴的变化。引导一些家长改变教育孩子方法上的不足,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及时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对孩子的缺点耐心地指出,鼓励其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或呵斥。学校还要要求家长抽时间多看望孩子,或定期打电话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总之,对住校生课余生活存在的问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积极应对,主动干预。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运用智慧、心血和汗水,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胡伟妹.心理健康教育:你我共同的责任[J].成才之路,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