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采访准备五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报道是以客观真实的内容为基础的,所以媒体都要求记者能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可感的再现。不过,这种写作层次上的客观可感不是凭空得来的,必须以大量的采访为基础。对新闻写作而言,没有了采访,就好比建房子没有了建筑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在谈及采访的重要性时就说:“对于新闻写作而言,采访到了一个好题材,稿件就成功了一半多。”这一点,对电视新闻记者而言尤显重要,因为电视新闻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和受场景画面稍纵即逝的制约,在稿件的写作方面,不能像平面媒体的记者那样,有充裕的时间来加工润色。
电视新闻记者既要保证较快的写作速度,又要保证稿件的质量,就只能在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上多下功夫,以充分的采访得到更多、更好的新闻材料。对于采访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虽然有不少业内人士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但大多数仅止于理论上的阐述,可操作性并不是很强。因此,本文提出,电视新闻记者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关键是要预设好五个问题,并逐一进行解答,使自己在采访之前就形成新闻报道的概貌。
一问:我想告诉观众什么内容?――确定报道的大致方向。
通常情况下,电视新闻记者在接到报道任务时,会有一些关于报道内容的提示,虽然只是一鳞半爪,但也可以通过记者的阅历和经验,把报道内容的大致情况揣测出来。只有在采访之前先预测报道的大致内容,才能在接下来的采访工作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使采访过程变得简洁高效。
二问:观众最想了解这条报道中的哪些方面?――确定报道的新闻角度。
新闻是做给观众看的,只有了解观众的需要,新闻才能收到有效的传播效果。日本富士电视台就明确提出“观众的需要,就是我们要拍摄的内容”。因此,预设这一问题将直接关系到记者对“为谁写新闻”、“站在哪个立足点看事件”、“用什么视角去寻找、挖掘新闻事实”等问题的思考,落实“人无我有,人旧我新”的采访策略。
此外,回答好这个问题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方便电视新闻记者选择最好的写作角度,能够一入手就抓住事物双方或多方的关联点或矛盾冲突,迅速地开采有价值的新闻点。二是可以帮助记者熟悉同类新闻题材的报道情况,促使记者为规避雷同报道而尽力去挖掘新鲜的事例和亮点。例如,2009年10月,我台的两名记者去采写的《花季少女缘何8次离家出走?》的新闻,侧重展现这位少女的家人在她离家后的心急如焚,其中,摄像记者很注意抓拍家属痛苦的微表情,因此,新闻播出后,很多热心的观众给栏目部打来电话,积极提供该位少女的线索。后来,这条新闻还被上级台梅州《民生820》头条播出。不久之后,另一组记者在采写一名少女跳楼轻生的同类题材时,则进行了反思,最终从轻生少女的角度采写了《11岁少女跳楼轻生 悔不当初》的新闻,侧重采访少女受伤后的痛楚和懊悔,勾画出当前社会中小孩子任性、脆弱的心理,并对家庭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建议,因此,播出后也同样受到观众的好评。
三问:我要表达的观点能否让观众认同?――确定稿件的写作中心。
记者的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用手中的笔和肩上的摄像机对社会行使舆论监督、主持正义、提供服务,所以,新闻报道也是要展现记者和编辑部观点的,不能把客观事实做成照相式的翻版。只有融入记者的立场、思想和情感,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例如季节更替、天气变化一类的题材,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就显得很单薄,但是,抓住这种变化对广大观众可能产生的身体保健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新闻就会富有人情味,传递的有效信息更多,服务功能更大,传播的效果也会更好。
新闻所使用的材料大都是采访得来的人物对话、动人的细节和有声有色的现场画面,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来统领,就会变成一堆杂乱无序的东西。所以,只有先立意后采访,选定表达的观点,才能围绕中心选择新闻事实、组织新闻素材、策划稿件的结构。
四问:通过哪些材料和人物来反映观点和内容?――制定采访提纲。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组织者,回答好这个问题,能进一步引领自己去做好采访计划,为新闻写作定下基调、框架,同时还有助于记者到达现场后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采访工作,并通过采访过程中不断发现的新材料、新情况、新事实修正自己预设的报道方向和内容,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主题。可以说,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越详细越具体,就越有利于记者挖掘到新的东西,从而做出新闻的亮点。
例如,去年5月份,记者接到群众报料称,有数名偷车贼到该村偷摩托车,结果全村人出动,抓到了其中两名犯罪嫌疑人。采访记者原先的设想是褒扬“警民联防、群防群治,保一方平安”的良好社会效果,但随着采访过程的深入,记者发现,这些努力抓贼的村民不仅把两名犯罪嫌疑人打成重伤,而且还扣留了其它犯罪嫌疑人丢下的赃车,要求当地派出所给予物质奖励,否则不准派出所的干警起赃。于是,记者当即修改了采写提纲,除采访当地群众了解起因、经过之外,又采访了受伤的嫌疑人、医生、公安部门及法律界人士,然后写出了《抓盗贼扣赃车 正义岂能变味?》,经梅州台《民生820》播出后,又被广东台采用,传播的效果不断扩大。
五问:新闻的价值在哪里?能给观众带来哪些启示?――明确新闻价值。
新闻报道要在观众中产生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把握新闻“好看、有用、重要”三大原则。因为电视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来吸引观众,然后观众才会关注新闻报道的相关信息,所以电视新闻的文字记者要时刻与摄像记者保持沟通,不间断地分析新闻的本质,预测新闻的价值,从而把采访工作进行得更广泛、更深入,使新闻报道内容翔实,主题突出,一经播出就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进入正式采访之前,通过这种预设的问题,记者可以把新闻的内容、主题和希望达到的传播效果大致展现出来,为采访过程中的不断修正提供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如果在写稿之前,再次反思这五个问题,则有利于删繁就简,写出简明流畅的新闻稿,为新闻取得良好的播出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以这样说,熟悉这一操作流程的记者,其制作的新闻质量往往比那些进入采访之后才开始思考的记者要好得多。因为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回答,是依据记者对社会生活长期思考、观察的结果,是对其传播价值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结晶。所以,掌握好这种预设问题的采访方法,记者的采访准备工作将变得有迹可寻,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也更能适应广大观众解惑、提醒和寻求帮助的心理要求,从而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耿煜:《最新新闻传媒写作技巧与范例》,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3][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 ,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4]袁良:《采访漫谈》,长征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5]夏国珞:《消息写作》,长征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广东省兴宁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