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程柔性研究:组织双元性理论的借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程柔性研究:组织双元性理论的借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首先回顾了各类组织柔性研究的内涵;然后围绕定义、需求决定因素、分类和实现途径四个角度,剖析并阐明了有助于流程柔性研究的概念性框架;最后借鉴组织双元理论的相关思想,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流程双元性概念的实现研究框架。

关键词:流程柔性;流程效率;流程双元性;研究框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6-0121-04

1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流程”的管理思想被视为企业管理思想发展里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个飞跃。传统的管理理论将组织看作多个部门的集合,这些部门在功能和输出上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基于流程视角的管理思想则试图改变这种认知,它将组织看作是由一系列彼此间相互关联的流程所组成的系统,这些流程跨越了各个部门的功能边界并可以将各种组织活动连接起来(Dean 和 Bowen, 1994)。随着诸如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波多里奇奖、业务流程重组等一系列基于流程思想的企业最佳实践标准被企业界广泛接受并付诸实践,流程管理对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影响都可谓极其深远。

流程管理思想的支持者一般都认同流程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效率,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技术(IT)的日新月异,IT作为一种强大的计算、信息沟通和管理工具,通过其自动化、信息化和变革效应,也有力地支持了各类流程管理活动,成为推动企业流程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Mooney 等, 1996; Benner 和 Tushman, 2003)。随着企业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和动荡,有学者研究指出:传统“以加强控制和提升效率为中心”的流程设计和管理实践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惰性、限制它们的变化和创新能力,当大量流程活动固化到信息系统时,IT在提升流程效率的同时还有可能降低流程调整的可能性和幅度,从而阻碍了企业对外部动态环境变化的持续性适应(Benner 和 Tushman, 2002;Chan, 2009),因此,流程柔性作为一种可有效应对外界不确定性的流程能力,近年来其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Regev 等, 2006; Kumar 和 Narasipuram, 2006)。

鉴于当前企业环境的动态性对流程柔性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现有文献对流程柔性仍缺乏充分的研究;此外,很多学者都指出:成功的企业往往是那些“短期效率”和“长期适应能力”兼备的企业,而效率和柔性在本质上又是一对具有矛盾性、需要恰当平衡的价值诉求,当前流程管理的相关研究中对流程效率和柔性平衡问题也少有论述。因此,在文献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企业背景下的柔性相关研究;然后围绕流程柔性的概念内涵、决定流程柔性需求的因素、流程柔性的分类以及实现途径,形成了一个有助于未来相关研究的概念性框架;最后,通过借鉴组织双元性理论的相关思想,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流程效率与流程柔性的平衡问题,并提出一个基于“流程双元性”概念的理论性框架。

2 企业背景下的柔性相关研究概述

有关柔性的研究其实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亦不断增加,作为一种有助于企业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企业背景下的柔性研究日益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由于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不同领域的学者在理解柔性时曾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类观点:

(1)经济学视角:研究公司理论的学者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指出公司之所以选择保持柔性的目的是因为这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根本方法,实现柔性的意义并不在于柔性是价值的安全贮备场所,而是因为它们是期权(Options)的良好贮备场所(Carlsson, 1989 )。

(2)组织设计视角:组织学领域的学者将“组织柔性”(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理解为“组织拥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使组织在承受具有限制性变化的同时却不会发生严重的组织解体(Reich, 1932)”,该领域的学者大多从组织系统设计的角度研究如何形成组织柔性能力,提出可以通过组织架构形式、劳动力配置、组织个体行为、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机制设计来实现(Child, 1982; Preece, 1986; Atkinson, 1985; Walton, 1980),指导这些设计的代表性思想则是Ashby(1956)的“需求多样性原则”,March和Simon(1958) 的“组织性冗余原则”等。

(3)运营管理视角:由于运营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产制造系统,持该视角的学者们大都围绕“生产柔性”这个概念进行研究,他们一般都认同生产柔性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因此尝试从技术或管理视角对柔性的表现形式或柔性来源进行划分,例如:Koste和Malhotra(1999)的4维度划分(范畴数量、范畴异质性、移动性、一致性),Vokurka和O’Leary-Kelly(2000)的15维度划分(机器、原料处理、操作、自动化、劳动力、流程、工艺路线、产品、新设计、产品、市场)等。

(4)企业战略视角:从企业战略视角出发的学者则提出了企业战略柔性的概念,这是一种“企业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寻求新的市场定位、改变竞争优先级和业务的能力(Hayes 和 Pisano, 1994; Stalk 等, 1992)”。

由此可见,企业情境下的柔性研究可谓精彩纷呈,实现柔性的主体可以是生产制造系统、供应链、组织内/组织间流程等多种类型;实现柔性的手段则可以基于技术或管理,采纳信息技术、经济性决策、组织形式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种途径,手段的应用也从早期的独立性、分散性使用逐步向综合性、系统性使用演进,强调企业的整体柔性;对柔性的重要性认知也从侧重于战术层面的执行向战略层面演进,很多学者开始赞同“柔性是组织战略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这一观点。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对柔性的解读都认同:“柔性的本质是处理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柔性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采取措施应对不确定性以保持不确定性和柔性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Newman等,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