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艺术地运用电教媒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艺术地运用电教媒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艺术性地运用电教媒体,能使语文课堂散发独特的魅力。一要理解整体系统,把握电教媒体运用之处;二要根据文本特点,把握电教媒体运用之时;三要讲究教学实效,把握电教媒体运用之量;四要保证学生发展,把握电教媒体运用之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电教媒体 艺术性

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屡见不鲜。它新颖生动的画面,震撼心灵的音频,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人说电教媒体技术的展示淡化了语文味,语文课可能成了视频展示和音频欣赏。电教的确不是“万用灵药”。那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就弃之不用了吗?那就可以否认电教的优越性了吗?当然不能。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打破旧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就要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艺术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在何时何处使用电教媒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魅力呢?

一、理解整体系统,把握电教媒体运用之处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教学系统较复杂,由诸多要素组成。其基本要素为学生、教师、教学媒体(信息)这三个基本要素的整合,构成了区别于其他系统的特性。要使教育、教学系统充分发挥功能,就应运用辩证系统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住该系统,用整体观点考察、从动态的系统中找出有序的整合,构建出合理的结构,形成新的整体功能。电教媒体是教学媒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未来教学媒体发展的方向。要运用电教媒体来达到某一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必须把它放在系统中去设计,使它与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有机整合,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

例如《信用卡》,对于成人来说,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他们对信用卡有一个基本和全面的了解。但是我们要教授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社会经验还不丰富,对于“信用卡”比较难理解。那么,如何比较好地开展学习呢?我先上网查了一下,找到了一些信用卡使用说明的资料。恰巧网上有信用卡实际使用的视频,我把它放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课文前先展示有关资料,并播放了信用卡的全部使用过程,然后让学生设计、制作一张信用卡,模拟练习信用卡的使用。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且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还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科学的教学理论是构建教学模式的依据,系统方法论则是构建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一定要符合教学系统的特点,要有利于师生双边活动的展开,有利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接收,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电教媒体作用的发挥,要能准确、合理地揭示出某一特定条件下教学过程结构的内部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形成整体功能。

二、根据文本特点,把握电教媒体运用之时

为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适时设计或选用电教媒体,在知识的表现形式上,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因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心理的高峰体验,进入对知识信息积极探索的良好精神状态,为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架设理想桥梁。

例如课文《莫高窟》,主要介绍了我国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的情况。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尊尊精妙绝伦的彩塑、一幅幅宏伟瑰丽的壁画,文字非常优美动人。但是莫高窟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而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带他们到敦煌去欣赏这些文物。学生没有亲临现场去欣赏这些文物,单靠文字深刻理解很困难,而只能在头脑里形成比较空洞、抽象的认识。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无法弥补这个缺陷,但是现在我们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够做到。设计合理的画面结构、色彩调配、镜头运用、景别选择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媒体,使学生在艺术和谐的情景中欣赏文本深刻内涵,激发起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并提高审美境界。

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要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重点、难点,从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设置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实、形象地去感知所学内容,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和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三、讲究教学实效,把握电教媒体运用之量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学生从对语言的内化积累上升为迁移运用,中间需要一定的物质凭借,而电教媒体恰恰具有这样的功能。语言文字独具美的魅力,小学生往往难以感受到它的美,这时,如果在教学中插入配乐朗读的录音,就能使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乐美,进而去模仿、体会,逐步领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荷花》一课就比较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运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展开想象。学生听着如诗一般美的语言,想象看到灵动的荷花画面:千姿百态、亭亭玉立,并且仿佛闻到荷花的清香,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文本准确简练而又美得像诗一般的语言,及时投影一幅幅形色兼美的荷花图,让优美的画面与精美的语句一起印在他们的脑海里。这里电教媒体的运用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课文理解起到了深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电教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音乐美,为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定要讲求实效,切忌华而不实,要明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永远只能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帮手。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电教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四、保证学生发展,把握电教媒体运用之效

电教媒体要不断优化,要符合学生动态发展水平和学科变化特点。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和不同学科作用是不一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要逐渐增加“智能型”电教媒体的设计和选择,为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架设桥梁,否则,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甚至造成负面影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中,老师运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出示两幅.GIF图画(“红枫飘洒庭院”与“淅沥小雨轻洒绿意树径”)。不停飘舞的红枫给幽静的庭院以无限的诗意,同时真实的淅沥雨声带学生进入无限的想象之中。授课内容由“古诗讲授”过渡到“小诗创作”,有序地展开教学,成功地捕捉了带规律性的思维激发点,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创新精神。根据心理学中学习迁移的原理,先前学习的古诗对后继的创作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理解与领悟《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培养美感(音乐美、音律美、节奏美与情感美),从而正迁移到看图创造诗中去。这种设计使学生平时的古诗学习过程从苦学转向乐学,从生硬、勉强转向和谐、自如,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机械转向灵活,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教育的目的和美妙过程。学生在课堂的创作中获取成功的机会,同时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

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形象、日新月异的生活事例充实电教内容和技术,让学生以主角的心态去体验、去探索、去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这也正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这样亲身的感受与最实际的应用,能让他们体验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潜在魅力,让学生的发展像信息技术那样长足、深远。

电教设备、技术、理论等的不断完善,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享受语文的乐园,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得诗情画意,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语文教育论稿.顾黄初.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

[3]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