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现代筝曲《溟山》的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033-02
摘要:现代筝曲《溟山》是王中山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该曲弦式、曲式、转调、演奏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现代筝曲《溟山》的创作,进而简要的分析了王中山筝曲的创作特点,试图对古筝演奏者演奏此类乐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溟山;王中山;音乐创作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或登高远眺以抒情怀,或遁居其中隐逸终老。仁者乐山,山的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有气质和文化底蕴,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曲作者王中山出于对中国“山”文化的特殊理解与热爱,在1991年采用湘西地方音乐素材,运用新颖的创作手法创作了《溟山》。乐曲描写的是一座幽远神秘的大山在四季之中种种多彩的变化。而作者恰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群山四季变化的描写,表现出人们在生活中各种心态的变化。
一、《溟山》的定弦分析
在定弦方面,乐曲突破了古筝传统五声音阶调式的局限,加入了变化音,即升2和升5,并且开拓性的将低音区二十一弦降低了小三度,将高音区一弦升高小二度,使音域拓宽,有意识地选择定弦,使大小调之间的转换变得异常方便。从古筝定弦基本可以看出,本曲既具中国五声性音乐风格、又具新音乐的特色音阶特点。
在弦式方面,《溟山》采用的是风格化的自由定弦方式,所谓“风格化自由定弦”是指以某种特定的风格特征作为构成定弦的基础,定弦在总体设计上以作曲家的写作意图为基准,做自由处理。这种定弦的关键点在于定弦时作曲家根据乐曲要表达的风格需要而人工设计出来的特殊音列形态,并根据一定的循环重复规律来构成。在王中山的作品中,这类定弦通常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个是仍基本保持传统定弦的八度重复规律,这对于演奏者对新式定弦的快速掌握有益;另一个是通常在乐曲具有某种特定的风格时才采用这种定弦方式。《溟山》的定弦,我们可以清晰的辨别出湖南湘西地区的地方音乐特色,偏高的调式七级音与四级音,在定弦中表现为(固定调)升高的七级音“升6”和四级音“升3”。由于定弦自身所体现的强烈湘西地方风格特色,使得乐曲在总体创作风格上高度统一。
二、《溟山》曲式分析
《溟山》具备了部分西方音乐中带引子和尾声的多段式结构特征,全曲由引子、慢板、华彩、快板、尾声五个部分组成。从乐曲构成来看,每一部分的段落扩充都较多的运用了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乐曲主题在慢板中间第一次呈示出来,主题句出现之后,全曲在这个核心音调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如节奏上的变化、节拍的变化、和声织体的变化以及速度的变化等等,不断地把乐曲往高潮不断的层层推进,最终使乐曲在强烈的刮奏和拍击琴板中结束高潮段。
整个乐曲采用了中国传统调式与西洋大小调的交替和转换。调式在b小调和B大调同主音大小调之间交替使用,整首乐曲以b小调为主,只在华彩乐段和快板段中间才分别转为降B大调和B大调来表现空旷而又静谧和抒情浪漫的感觉,使人觉得情绪上有显著的对比。几次转调中,既有对前面调性的偏离,也有对主调的回归,而每次转调所带来的音程和弦变化,又促成了新的音乐语言的形成,使乐曲在每次转调后有了全新的调性色彩。
传统作曲手法的“起、承、转、合”式是中国音乐作品的一大特色,有引子,有主旋律,有高潮,有尾声。这首作品也具备了此手法,并在这一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华彩段,给音乐赋予了感性、浪漫的色彩,使音乐具有很强的幻想性。
三、《溟山》的转调分析
《溟山》的调式是在b小调和B大调同主音大小调之间交替使用的,整首乐曲以b小调为主,只在华彩乐段和快板中间才分别转为降B大调和B大调。
筝曲中转调一般都要依靠移码调弦来完成,但此曲的几次转调都没有移码调弦,而是巧妙的利用了定弦时预设的那些变化音,运用改变音位唱名而自然的转到另一个调上。曲作者采用了多调性连环叠置定弦的办法,在乐曲开始定弦时,就为后来转调准备了条件。
降B大调中的将6音,正好使转调前升2至3的小二度与转调后5至降6的小二度相对应;而降B大调中的降2音,正好使转调前升5至6的小二度与转调后1至降2的小二度相对应。
转调后的B大调改变了正常的2、3、、5、6、1、2的音阶排列,而与上列b小调音阶契合,7音的使用,造就了旋律的新鲜感,调性在这里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完整流畅的旋律在大段突出节奏的舞蹈性音乐后出现,显得尤为蓬勃昂扬,是欢悦情绪的抒发和延续,表现了湘西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虽不是主题音调,却使主题得到发展和强调。之后,作者很好利用了现代作曲技巧拍琴板与琴盒,在急速的十六分音符和激昂的情绪中回到D调。曲调粗犷豪放,强有力的律动使音乐一路狂奔,在不可遏制的激情中进入了“强烈的快板”。最后尾声是对引子的一个局部再现,让人意犹未尽。
古筝最初为五弦,逐渐扩充发展,今天最为常用的筝为21弦。其定弦时按五声音阶循环定制,并根据五声音阶调式特征,派生出商、角、徵、羽4种调式音列特征的定弦。通常古筝演奏者直接将这些定弦称为D调、G调、C调等。按传统演奏方法,乐曲中出现定弦以外的音是通过左手按弦得来的。这一做法的确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弹奏定弦以外变化音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两个实质问题:一个是左手按弦的音准准确度及占用左手弹奏的时间;另一个问题是当左手无法完成垵弦时,乐曲由于定弦所限而在调式和声方面的单一性。应该说这些问题对于古筝艺术创作的创新发展是有一定限制性的。而在现代筝曲的创作中,很多作曲家都对古筝定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四)演奏技术的运用
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的古筝音乐作品,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深入地挖掘了古筝音乐的艺术潜力。王中山先生,将两者有效融合,在古筝演奏技术和艺术创作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发展与创新,力求演奏技术创新与创作思维创新的同步。
四、小结
近年来,古筝艺术的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在现代筝曲的创作中,调式、曲式、演奏方法、演奏技巧都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王中山先生把西洋音乐的元素融入了古筝音乐的创作与改编之中,为中国古筝向世界、向未来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传统的器乐表演艺术正适应着高速发展的生活的需要,随着更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突破,古筝的艺术还会不停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