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复合界面的类型学转换——以地域主义建筑师作品为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复合界面的类型学转换——以地域主义建筑师作品为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从建筑类型学的视角解读复合界面,并结合地域主义建筑师的作品说明复合界面中如何体现原型性要素。

Abstract: From the Building Typology's perspective,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composite interface, and explains how the composite interface reflects prototypical elements combining with regionalism architect's works.

关键词: 复合界面;类型学;转换;地域主义

Key words: composite interface;Typology;conversion;regionalism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104-03

0 引言

随着国外建筑空间形态理论的广泛传入,我国开始对复合界面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形态的构成、经验的归纳等。但是更多的研究是放在空间的物质构成方面,在建筑的空间形态方面不免缺乏深度。

从形态和空间意象的角度来观察建筑空间形态,注重与自然的结合和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相对整体性就是西方当代的建筑类型学理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全球化和地域性话题,在这种背景下,笔者选择该论题,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对建筑复合界面的形态影响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建筑界的一些实际情况,以期在这些研究中得到一些好的启示。

1 复合界面定义

复合界面不只是一层表皮,它是各种界面有机的复合起来形成的,因为它可以整合界面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达到融合。它是一种层次,能实现建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不仅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是人的活动范围的复合性分界空间。空间和界面的特性在其身上都有体现,还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围护实体、空间、人文活动。空间性、生态性、场所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①空间的互动性、过渡性、开放性、连续性组成了空间性。它之所以能够让建筑内外空间实现有层次的过渡,把建筑界面和城市有机的联系起来,就是因为它是一个能实现转化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作用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和城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环境更美观,让人的行为得以连续。

②复合界面能够调节建筑内部的微气候,就好像生物的细胞膜或表皮腔体一样,因为现在由于界面的构成形式的增多,建筑表皮开始由单一向复合型转变,会形成一层“腔体式”的保护空间。

③场所性是接近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场所,即复合界面强调的空间“归属感”与“认同感”。

2 类型学定义

类型学探索“变”与“不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追求建筑的内在本质,它是新理性主义的一项重要理论。美国建筑理论家、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彼得·罗厄提出,类型学的应用可以被分成三个子类,分别是组织性类型(organizational type)、作为模式的建筑类型(building types as models)和元素类型(elements types)。应用这些类型的时候要考虑实际的空间和情况,且要符合建筑师的意图。

3 转换定义

转换是结构的基本属性和构成方法之一。在同一类型内的形式变换是它最常被应用的方式。它也被称为“基本转换”或者“类型转换”,因为这种变换只是在变换结构的不同组合,并不改变深层结构。如果能好好的利用这种转换,也许比建立一个全新的形式更加的有实用性,因为它可以把现有的和原有的形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一样的效果。把类型和具体的场景结合起来并且还原成形式的过程就是类型转换,这是一个类推设计的过程。G.C.Argan曾经说过:“如果,类型是减变过程的最终产品,其结果不能仅仅视为一个模式,而必须当作一个具有某种原型的内部结构。这种内部结构不仅包含所引出的全部形态表现,而且还包括从中导出的未来的形制。”运用此方式生成的建筑不仅可以保持视觉的连贯性,也能够取得情感上的一致。但因为每个建筑师的风格和思想不同,所以,即使他们选择的是同一个具体建筑,他们的类型转化的手法也可能会不同。

4 类型学与复合界面的关联

理解建筑对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类型,理解了类型问题,也就理解了建筑本质。理性与知觉的统一形成了类型学的创作,但是作为元素类型中的一种设计的复合界面需要注重和考虑的部分有很多,比如整体和部分的融合、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把握等。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紧密,类型学能够为复合界面的设计提供很必要的理论依据,因为它只要找到复合界面的原型,就能借助简单、自然的几何形体的无限变化为复合界面的设计提供支持。所以,复合界面形式设计的一个工作难点就是寻找建筑原型,而考验建筑师类型学设计技巧和才情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如何更好的在复合界面中表达原型。

地域主义建筑师路易斯·康、马里奥·博塔、查尔斯·柯里亚的作品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5 地域主义建筑师作品解读

5.1 路易斯·康与马里奥·博塔的作品解读 马里奥·博塔与路易斯·康的师承关系决定了两位建筑大师在对建筑的具体处理上有很多的类似性。

路易斯·康抛弃了追求玻璃盒子的潮流,走向历史感和宗教感的建筑,其中的某些历史风格的元素可以和后来的“新现代”或“后现代”建筑师相比较。这些元素被赋予强烈的形式感以及精神含义。他的作品通过对古典建筑的抽象、淡化,以及对古典细部的思考,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因素。古罗马时代的建筑类型是在他的作品中被最常选用的基本形体,注重秩序和形体的组合。但也有地方元素的体现,如在材料的选择和细部处理上(图1、2)。所以在它的作品里既有古典美,也有现代感;既有地方工匠高超的技艺,也有“帝国建筑师”的风度。

博塔作品的特点是空间组织很清晰、几何秩序很简洁,这些特点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构成手法的现代表达,这种手法正好印证了柯布和康的影响。博塔住宅的平面、剖面设计,像帕拉地奥的一样,是一种根据具体设计条件的变化,将一种建筑类型的设计拓扑变换为具有不同集合秩序的形式的过程。在它看来,建筑和自然一定不能完全的和谐共存,如果硬要让自然和建筑融合,只会让双方都受到损伤。从博塔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设计方法是一种重造复制活动和秩序的重组,并且还有一系列结构模式的拓扑变换,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现实的简单模仿。其实他们在空间结构模式上的关系是一样的,只是在形式上的表达与过去完全不同。虽然他的建筑没有古典主义的许多元素,但仍具有基本几何形及其在环境中伸展的构成之美。

5.2 查尔斯·柯里亚作品解读 柯里亚曾经说过:在理解和接受过去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现代人既存的现状,以及他们为争取美好未来的斗争。只有颓废的建筑才是沉溺于向后看。建筑以其最大的生命力,成为推动变化的力量。柯里亚在很多的建筑里都表达了建筑深层结构元素,比如圣雄甘地纪念馆、低收入住宅、为小贩设计的人行道、巴格尔果镇等,柯里亚曾经这样描述过它的创作状态“建筑是不会在真空中冒出来的,它是我们对生命信仰(含蓄的或是直率的)所进行的无法自抑的表达”,这是他对印度人文精神的吐纳,早已超越了视觉的层面。

柯里亚提出了转化(transfer)与转变(transform)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方法,两者的区分方法很简单。转化是肤浅而脆弱的,因为它直接借用了符号或者原有的形式;但是转换的方法正好相反,它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时期不同,前者有意创造新的词汇,而后者青睐颠倒、重组原有的词汇,使之发生变化。因为他的操作不涉及其最根本的层次,一直都只是在建筑的表层结构进行。系统对这一点做了很好的解释:一个系统只有开放的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加入新的元素才是保持建筑系统发展的关键。在柯里亚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有的原型是一样的,但是在类型转化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周围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比如柯里亚就诠释过在不同环境下“漫游路径”这个原型的不同,在村庄住宅中,随着一天中不同时段与所从事活动不同而在房间间变换行走的行为模式是它的“漫游路径”。但在柯里亚的国家工艺品博物馆中,它是行进的参观线路,满足人们行进中观赏的便利是它的设计基本点。借鉴了印度古老的街道形制,顺着曲折的路线,走过乡村苑、寺庙苑和宫廷苑,最后到圆形剧场。其中,“漫游的路径”的主角是不同的标高平台,且注重它在三维空间中的变化。而在印度巴哈汶艺术中心,我们看见“漫游的路径”又呈现出一种状态——叙事交替的漫步布局,在一条纵向轴线上,布置了入口、庭院、踏步及高低错落的功能建筑组合。就是因为这样,柯里亚的建筑才能这么的多元化。

6 小结

转换是结构的基本属性和构成方法之一。艺术家接受了先验的类型学还原,才能从原有的形式中解脱出来,并假设过去是一个不能再继续发展的事实,使它中性化。在同一类型内的形式变换是转换的最常见的方式,这种变换并不改变深层结构。如果能好好的利用这种转换,也许比建立一个全新的形式更加的有实用性,因为它可以把现有的和原有的形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一样的效果。在复合界面的类型还原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先认真的观察和了解周围人的生活,注意他们对界面的理解和态度,借鉴他们的经验,在实际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结合这些场所的经验和各种类型的经验,这种叠合就形成了我们复合界面多姿多彩的形态之源。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柯里亚.转变与转化[J].世界建筑,1900.

[2]汪芳,查尔斯·柯里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贺勇.“界面的消解”——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手法初探[J].建筑学报,2003.

[4]魏春雨.建筑类型学研究[J].华中建筑,1990(2):89.

[5]Mario Botta:Interview with Mario Botta.Japan:GA document.1983.

[6]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对当代西方建筑形态的类型学思考与解析[D].天津大学,2002.

[7]黄磊.建筑复合界面的类型学研究[D].湖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