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休宁县城区绿道系统规划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休宁县城区绿道系统规划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城市绿道是一种融生态功能、游憩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系统,通过对休宁县城区绿道规划的研究思路、空间结构、绿道类型、建设形式、服务节点等方面的探讨,旨在为其它县城构建多功能城市绿道网络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道;城市绿道;休宁;线性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绿道”,英译“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放空间[1]。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公共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近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各类公园、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区域[2]。

城市绿道包括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绿廊系统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等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人工系统包括慢行道系统、节点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1]。

在机动车交通分割城市用地、占据道路空间的今天,绿道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生态本底、构建生态廊道、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可以为市民提供舒适的慢行空间,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起到节能和环保的作用,对保障城市健康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5]。

《安徽省绿道规划总体纲要》要求全省从2012年起,用3-5年时间建成城市绿道3000km以上,重点在城市建设宜居宜业、生态环境优美、低碳节能的城市绿道,形成以绿化为特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底,串联成网的绿色开敞空间和运动休闲慢行系统[3]。

休宁县城区绿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城市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和公用设施,建设具有绿色出行、休闲健身、人文景观功能的地域文化绿道。在城市建成区,主要通过道路两侧绿地、滨水绿地、各类防护林带等连接公园、广场,形成绿道系统,方便市民活动;在近郊区,利用绿道串接风景林地、休闲旅游点、农业生态绿地、水源保护地、公共交通枢纽等,形成特色生态廊道,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1 现状资源环境分析

1.1城市概况

休宁,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区位优势突出,三省通衢,是交通枢纽重地;历史文化厚重,名人辈出,是徽州文化宝地,孕育了19位文武状元,号称中国第一状元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是休闲养生胜地;生态环境绝佳,物产丰富,是特色农业基地。休宁县北以黄山山脉,西邻五龙山脉,南接怀玉大鄣,东有白际天目之险,是一个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山水格局,是绿道规划的重要依托资源。

1.2 自然人文景观兴趣点分析

休宁县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承载着休宁县状元文化的状元公园、状元博物馆,也有古城岩遗址,除了历史人文兴趣点点,还有大型生态绿地、滨水公园等自然景观点,横江和夹溪河是贯穿城区的主要水系,沿水系有大量的生态绿地,是城区的自然屏障。

1.3 现状交通分析

齐云大道与黄山路一横一纵贯穿全城,支撑整个交通网络。部分道路条件较好,但大部分道路特别是老城区道路绿化空间小,树种单一,种植形式缺少层次,识别性低,没有形成“一路一景”的绿化效果,道路绿化未成体系,各主要道路之间缺乏联系。道路大多通过隔离护栏或绿化带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的分流。交通现状资源是绿道建设的重要依据。

2 规划范围、期限与目标

休宁县绿道系统规划范围与休宁县县城总体规划相一致,面积约56km2。依据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要求,休宁县城区绿道规划的期限为2013年-2020年。

通过休宁县城区绿道规划建设,将各公园绿地及水系等自然资源有机串联,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为居民提供绿色健康的出行空间,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3 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绿道规划遵循生态性、特色化、人性化、共享性、安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8大原则[2]。

休宁县城区绿道规划以“绿带环休城,状元故里行”为主题,在充分调研和对上位规划解读的基础上,绿道规划应做到以下几点:(1) 应尊重休宁县自然本底,充分利用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使分散的生态斑块得以有机连接,改善生态环境;(2)城市绿道系统不能游离于城市结构之外,应该与县城绿地系统、滨水空间、城市结构性景观廊道相结合,连接各个组团重要节点;(3)绿道系统应与综合交通体系密切衔接,作为县城慢行系统的载体,辅助交通;(4)城区绿道应与区域绿道规划相结合,形成无缝对接、体系完整的绿道网络;(5)应因地制宜、立足城市现状特性,根据用地情况合理把握,充分利用公共开敞空间与公共设施配合绿道建设;(6)依托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充分发挥绿道对各类节点的组织串联作用,打造特色游线,彰显地域文化。

4绿道规划空间结构

以休宁县的地理特征为根本,结合县城的空间格局与综合交通规划,采用“环山依水,通廊串联”的手法,将重要的自然历史人文兴趣点串联成网,形成“纵横交汇、双环绕城、十景生辉”的空间格局。

横轴:沿齐云山大道贯穿中心城区,沿线串联了万安老街、状元公园、野生动物救生中心等节点,是展现县城主要景观风貌的路径。

纵轴:主要沿黄山南路,与城市发展轴相契合,沿线分布着检察院、国税局、县政务新区等,已开发路段现状较好,基本符合绿道建设要求,是展现休宁县城精神面貌的重要路径。

外环:结合北三路、横江滨水段形成的城郊结合部的绿道大环线,并与皖南片区绿道相衔接,串联特色的盐铺基地、名人岛旅游区、古城岩遗址,是体验近郊自然环境的休闲绿道。

内环:利用县城北部现状条件较好的路段并延伸,串联城区重要组团,也是纵横轴间重要连接线,构建绿道网,主要连接县城的公用空间和生活区。

5 绿道分类设计

依据绿道沿线界面的自然和人工景观资源特征,休宁县城区绿道主要分为4类,各类的绿廊配置也各不相同,人们在不同类型的绿道中活动体验到不同的景观氛围。

道路型绿道:占规划绿道的大部分,县城内地势较为平坦,绿道多沿道路布置,新建或借道部分道路,以通勤为主导兼具休闲功能。绿廊配置以榉树、黄山栾树、重阳木、香樟等高大乔木形成背景,以乐昌含笑、白玉兰、樱花等中小乔木形成中景,以观花观叶灌木构成前景,并根据道路特性,选择具有代表性主打树种,形成一路一特色。

公园型绿道:系夹溪河至文昌桥之间的绿道,此段为现状较好的滨江公园,故此段绿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园路,改造或局部新建,并在尊重现状植物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园路走向,注重转角等节点处精致绿化组团的营造,提升绿化品质,打造以公园景观为主的慢行休闲的绿道。

滨水型绿道:主要分为沿夹溪河(夹溪河至北三路)、沿横江两段。此类绿道结合滨水景观优势,主要慢行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水系的机会。绿廊配置应彰显滨水景观特性,临水栽植固坡涵养能力强的灌木如云南黄馨、金钟花以及具有净化美化水体功能的湿地植物如鸢尾、菖蒲、花叶芦荻等,驳岸以上配置垂柳、落羽杉、女贞、碧桃、紫荆等,形成复层多种植物混交林带结构,充分发挥滨水绿道的生态功能。

防护型绿道:沿齐云大道与滨江东路、兰田北路交接的中间段,此段利用过境的皖赣铁路的防护绿地进行绿道建设,此段不能进行服务节点建筑等构筑物建设。绿廊配置以常绿具有隔离防护功能植物为主如柳杉、水杉、女贞、广玉兰、石楠等,形成复层混交群落,在乔木林缘处点缀具有观赏功能的乔灌木,形成大小不一的组团景观,丰富视觉效果。

6 城市绿道建设形式及宽度控制

绿道是通过城区内部的线性空间(道路两侧绿地、滨河绿地、防护林带等)将现有的城市开放空间(公园、广场等)进行有机的连接,按照通行方式不同,绿道建设形式可分为非借道和借道两类。

(1)非借道建设(独立型绿道):公园内、滨水地带或道路两侧有足够绿化空间等地段进行绿道建设,参照《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绿道宽度一般不小于7.5m,其中慢行道宽度不少于2.5m,单侧绿廊宽度不少于5m[2]。

(2)借道建设(结合型绿道):多出现在老城区中,路段两侧多为建筑,拆迁改造可能性不大,但道路两侧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绿道建设,因此要借助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慢行道宽度不少于1.2m,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少于1m。

由于借道路段绿化空间不足,环境质量差,且安全性不高,为了保证绿道建设水平,《导则》中规定借道建设总长度不能超过绿道总长度的10%,为确保连通而必须借道时,连续借道长度不宜超过3km,同时应与机动车道间有安全隔离设施,且机动车道应结合实际设置减速带和警示标志[2]。

7 服务节点规划

休宁绿道服务节点规划本着因地制宜、立足现状、距离适宜、集约建设、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形式多样、景观协调等原则,对绿道沿线,特别是沿线的重要节点进行梳理,结合周边土地利用情况,设置了一级服务节点1处,二级服务节点14处。(1)一级服务节点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功能,间距10-15km,建筑面积宜200-300平方米。(2)二级服务节点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功能,间距3-5km,建筑面积可根据功能要求和用地条件灵活设置。

8 结语

休宁县城区绿道规划从浓郁的地域文化出发,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类绿地,实现了生态防护、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和通勤等多功能的有机融合,将成为休宁县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在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对生态、经济、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长远价值,为同类县城绿道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庄荣,高扬,陈东娜. 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0,08:81-85.

[2]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Z].

[3]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Z].

[4]李开然. 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10,03:24-27.

[5]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 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09:3108-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