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理课堂提问的设计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一门学科大门的钥匙。产生学习的根本推动因素就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机,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就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问题形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课堂提问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角度 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个也是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如在学习全球洋流分布模式时候,可以设计情境导入:"泰坦尼克号"首航没有进入北极海区,那么,使船沉没的冰山是怎样进入纽芬兰海域的呢? 在讲"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时,设计问题"如果你打算买底层的房子,又担心会不会全年屋子都有光照,在一年中什么时候去看房子最合适?"
2. 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居一隅而不易散于凡,则不复也"。问题的启发性,就是要求设计问题时候,要把握"火候",设计在学生似是而非之间,似乎懂,但有不能明白的说清楚其中道理。在心理上形成悱愤状态,进而才可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时候,经常要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概括整体性特点,但对于整体性特征的具体表现,学生则很难具体化。这个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素材,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如热带雨林破坏产生的生态影响;例如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等等。通过学生对素材的学习思考,理顺整体性的真正内涵。把概念的朦胧状态理解到清晰明白状态。在讲"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教材给了世界著名渔场--纽芬兰渔场的案例。在讲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补充纽芬兰渔场从繁盛到衰落,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用学生熟悉的案例,补充新鲜的内容,必定会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印象。
3. 课堂提问的反馈性 反馈性是要保证学生始终沿着课堂学习目标发展思维。其途径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独立反思等多向路径,形成反馈回路。所谓多向反馈,一条是有学生的输出信息直接向教师,用以调整"教"的内容、方法等等,这个称为"学对教的反馈"。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反馈给教师,教师则给以释疑和解惑。另一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输出信息,对学生做出评价,向学生提纲反馈信息,用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者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与偏差,这个称为"教对学的反馈"。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节,设置第一个问题--昼夜的形成与地球的运动有没有关系?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部分学生的答案是"有关系"。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我通过自己身体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昼夜的形成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与地球自转没有关系,也是通过这个演示,让学生明白了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还可以联系"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的内容,强调自转以24小时为周期,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关于昼夜长短,则可以通过模拟地球的运动,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并通过板图让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影响之一--昼夜长短。
4. 课堂提问的价值定位要具体 学习最核心,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体现学习行为的主要标志,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本途径和保证。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灵感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思维主要在空间思维能力和辑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尤其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例如:在讲"地球运动"那一节,讲完地球的自转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之后,反向质疑,假如是金星,那么金星的自转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长度又如何?学生弄不清地理原理,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做出正确回答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例题让学生思考,即可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避免学生思维的机械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
总之,提问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地理教师都应争做有心人,致力于探索选择有效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