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决定地理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很大的因素,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能够引起共鸣的案例。“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节内容。湿地,对于身处东南沿海的温州的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由于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使温州地区的河流和湿地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一节课的难点是:对湿地这一新概念的理解;如何使学生从学习中切身去体会湿地的生态价值,从而激起学生保护家乡环境和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怀。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决定来源于教材而超脱于教材,以学生熟知的温州的重要湿地三湿地为案例,去分析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这样更容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同时乡土地理也是新课程强调提升的一个内容。

一、过程回放

教学片段一:走进神奇的三。

导入:(用一组温州中学的图片导入)美丽的温中就座落在三湿地之上,那么三湿地对于温州中学乃至整个温州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这节课我们就以三湿地为例,来研究一下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这组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水)那从我们所熟悉的三湿地身上推广开来谁能总结一下湿地的概念?

学生: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展示温州的地图)

教师:能不能说出我们身边有哪些湿地类型?

学生:瓯江、水库、水稻田、永强滩涂、湖泊、沼泽……

教师:水库、水稻田与河流、湖泊两组类型有什么区别?

学生:水库和稻田是人工的,而湖泊、河流是自然形成的。

教师:对,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湿地可分为两类: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教师:请问海洋是湿地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不是。湿地只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

教师:请大家观察中国湿地分布图,描述中国湿地分布空间特点。

学生:东多西少。

教师:为什么这样分布啊?(和水分变化有关)

[点评]从学生身边的环境中,去层层引导学生理解湿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列举家乡的湿地,这样既巩固了湿地的概念,同时也引出了温州湿地的分布情况和湿地的分类,由小及大对中国湿地的分布情况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这样既环环相扣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学生学起来自然顺畅。

教学片段二:认识奇异的三。

转承:刚才我们从图中欣赏到了三江平原湿地、天山天池和海南的红树林湿地,现在我带大家一起来了解我们温州重要的湿地。意大利有水城威尼斯,我们温州也有浙南威尼斯――三。有人赞扬她是温州这颗美丽明珠的一片侠骨柔情。(观看三湿地的一段视频)

探究活动:沙河村位于三湿地北部,是三湿地公园的主要入口处,北靠瓯海大道,由三个南北平行排列的狭长小岛组成,四水贯穿,自然景观条件较好。有的村民想填埋后种大片橘树,有的村民想填埋后办工厂,你是否支持他们?如果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分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其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产出价值。

[点评]

从三湿地开始,再回到三湿地。通过视频的播放,既使学生从视觉欣赏感受到了湿地的价值,又能激起学生对家乡湿地之美的热爱之情;同时,对湿地价值的讲解,是通过学生自己对湿地利用的思考来实现的,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湿地的生态意义。这样的设计,为接下来学习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充分奠定了基础和培养了感情。

教学片段三:保护可爱的三。

承接:三湿地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而且其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它的经济价值,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它的现状。(播放“访问沙河村村民”视频)

探究活动:看沙河村村民昔日的和今日的生活,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三面临哪些问题?沙河村怎样走向未来?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各组都总结了三湿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总结大家的发言,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出示相关知识性表格)

[点评]怎样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变成整节课的亮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这节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湿地的内容,用的材料是本校学生校本课程调查研究出的成果,插播的视频是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对三湿地周边村民做的专访,这样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公,有必要去研究家乡的湿地情况,以便能更好地利用和保护。从而对学习湿地知识和讨论湿地的发展,学生都从内心深处提高了积极性和责任意识,这样本节课的气氛也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被推向了高潮,达成了教学上情感价值和知识目标的双赢,实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二、教后反思

(一)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替换教材中的案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通过这节课,我真正懂得了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如果说书本知识是“静态资源”的话,那么师生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就是“活性的资源”。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活性资源”的意识,并能重视它、挖掘它,那么我们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对教师本身的要求就更高了,不能把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案上,而更多的应是从学生的兴趣着手,适当去选取案例和设置问题,在这里案例的选取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对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用案例中比较潜隐的数据和趣事,更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有些直接给出结论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也激不起思考和讨论的热情。而这节课用学生研究性学习得出来的数据和采访三湿地附近居民的视频,更能激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案例的兴趣,使案例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氛围也高潮迭起。所以在选取案例时,教师更应注重对数据和乡土趣闻趣事的提取、整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在思考中使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当然,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案例中运用地理示意图、曲线图来代替文字材料,使材料中所要表达的信息,更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把握案例中的主干信息,准确提炼信息中所反映的问题,也是案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

(三)适当地补充背景材料,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系统性。

浙江省由于课程设置的关系,很多初中生的地理基础是非常薄弱的,而高中的教材又缺少对区域地理知识有效的补充,这样在学习中容易使学生陷入空中楼阁式的思考和讨论,理解和应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而适当地在案例中补充教材中缺失的区域地理背景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从简单的认知记忆升华到理解和应用,对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较为遗憾的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这也是以后案例设置要继续讨论的一个问题。

另外,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活动设计的较多,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把握课堂节奏,而讨论前如何步步为营为学生的讨论奠定理论基础知识和情感基调,这些都是对教师经验和基本功不小的考验。同时,这节课用的材料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但更理想的应该是根据教学计划,提前给学生留下实习作业,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自己调查研究出材料,也就是把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能会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