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儿麻疹的防治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儿麻疹的防治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儿童。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典型麻疹诊断不难。本文探讨小儿麻疹防治策略,为降低麻疹发病率和提高患儿存活率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麻疹;预防;治疗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 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1 背景资料

1.1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与其他的副黏膜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呈球形颗粒,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100~250m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此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1.2感染传播:当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黏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强。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

1.3临床表现

1.3.1潜伏期:一般为10~14d,亦有短至1w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发热。

1.3.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d。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3.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d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

1.3.4恢复期:出疹3~4d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素沉着,7~10d痊愈。

2 预防策略

2.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离。一般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d,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d。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w;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2.2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min方可接触易感者。患者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2.3保护易感人群

2.3.1 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可在流行前1个月,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疫苗,12d后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2~6个月逐渐下降,但可维持一定水平,免疫力可持续4~6年,反应强烈的可持续10年以上;以后尚需复种。

2.3.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d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d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w。

3 治疗策略

3.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室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室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

3.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痰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予抗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

3.3中医中药治疗:前驱期初热时,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以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外用透疹药(生麻黄、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g)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薰,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出疹期宜清热解毒透疹,用清热透表汤,重病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虚弱肢冷者用人参败毒饮或补中益氯汤。恢复期宜养阴清热,可用消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