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虚心涵咏:让学习自由、顺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虚心涵咏:让学习自由、顺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素质教育以来,在小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也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由顺畅地在小学课堂中畅游,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习习惯;课堂活动;实践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朗格朗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不会学习,是当前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也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笔者以为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行为中一种经常性、稳定性的活动方式。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要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尽早培养和时时处处的反复训练,让学生能“习惯成自然”地学会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把传授知识、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三个:预习、练习、复习。

1.预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不应只追求知识的学习,而应重视语文素养的形成。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可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有力保证。当然教师要教给学生每一课的预习方法,预习不能放任自流,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我的做法就是在每一课的预习前都会发给学生一份关于预习的导学任务单,在这份任务单中有对每课的具体的预习要求,并且每份导学单都规定完成预习的时限,第二天每位学生的导学单严格检查过关。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

2.练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二就是要适时地进行练习。练习不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更是对知识的尝试运用。合理适时的练习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练习的最佳时机不应该是在学完知识之后,而是应该放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以笔者经常在自己的课堂上留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用来练习,让学生边学边练,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求随文进行训练的重要性,所以语文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的练习如果能够内容精当,形式多样的话,学生一定是可以练出成效,养成自觉练习的好习惯的。

3.复习

除了预习和练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习惯那就是复习。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并养成习惯。教师除了在上课时坚持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检查,使新旧知识交流融汇,更重要的是要指导检查学生课后的复习,让学生的复习真真正正地实行起来。这样既做到了及时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条件,使新旧知识相互为用,形成系统的知识链。相信养成了这些学习习惯,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追求和谐自主的课堂活动

1.学会主动参与

“学会学习”蕴含了一个让学习者主动发展的观念,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景,采用不同的策略,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探索的情景。有了这样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就会利用个体已有的经验,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学会体验感受

德国大文学家、哲学家席勒曾说过:“感受力的培养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以情感为本位的学习。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不应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更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涉及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丰富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

3.学会合作探究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增强知识转化的实践能力

人才的要素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首先要学习知识,但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要学到自己如何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实践体验活动,不仅能检验自己已学知识的准确性,更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多进行拓展延伸,由点及面,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运用所学的方法,在不断地实践体验中自主学习,最终达到“会学”这一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1.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的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突破,在突破中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语言文字的训练经历了由诵读、理解、感悟再到表达的过程。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表达、抒感,不但产生了新奇的感受,更拓展了他们创作的热情。

学生在这种引导下,课堂上被激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必然延伸到课后,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时时学语文,处处学语文。

2.以教材为例子,纵向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那么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由教材这个点拓展到语文学习的面,让学生凭借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把握,在课后纵向延伸,由一篇带几篇,甚至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文章。笔者在执教《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在教完进行小结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

师:是呀,到过西湖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为西湖作诗题词,写下心中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列诗句。

课件出示: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唐・白居易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杜甫

师:赞美西湖的诗句不胜枚举,但是苏轼对西湖的赞美是哪个诗人也不能相比的。同学们,就让我们把这千古名句永远记在心里,请同学们齐背古诗。

入情入境地读是语文课堂的追求。教师带领学生在拓展、比较、有层次的诵读中自然地升华诗情,使诗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丰满,诗中的意象越来越立体。

叶圣陶说得好:“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固然重要,而习得方法,形成能力,学会学习,则可终身受用不尽,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