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感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感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为“初学入德之门”,由孔子学生曾参整理成文,北宋诸儒开始特别提倡,以为治儒学最切要、根本的典籍。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耳熟能详的几句话,提出了一个人在安身立命、为学进德最紧要的几件事。每一句都够得上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来体悟和实践。

“明明德”近于《老子》所讲的“归根复命”。“明德”是“得之于天,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品质。这种品性每个人本然自具,只是因为蒙蔽于后天的种种主客观条件而不能发明。“明”其“明德”,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过程。

“止于至善”,首先是“至善”之境,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尽天理之极而不存一毫人欲之私”之境。朱夫子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这在一般人看来,不是道学家一种不近人情的说教吗?其实朱夫子所谓“天理”和“人欲”各有其深意。“天理”是自然之理,人也是自然万物之一,中国圣哲并不主张“人定胜天”,而以为“天人合一”,与“天”合一之人,哪能不存天理?而“人欲”乃是种种违背自然违背天理的“人欲”,从口腹之好贪吃贪财,到对于名利的无休无止的贪恋和追逐,甚至于对进德没有实际帮助的知识的无节制地吸收,都足以构成对人心的蒙蔽,使距离根本大道越来越远。我们看今天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果不是为了眼前的考试、评比等现实利益,有哪些是对于“明明德”有实际帮助的?为了多拿一些证书而疲于奔波在各类培训班的家长和孩子们,何曾想过这些“外好”其实可能成为一个人通向人生根本大道的阻碍。没有真切的感知,复没有深切的体悟,何来创造?

对“至善”之境的追求是一个过程,而一旦达致,则力求“不迁”,对于自己毕生信守的理想,需要一种磐石一般坚强的意志力来守护,不能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而随意移易。这同孟子主张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完全是一个道理。

因着这种体认和修炼,方才引出后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过程。儒学修炼类似于经禅,前后次序标志着主次轻重和本末源流,不能颠倒。心不正,不能修身。譬如“心不在焉”,那完全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可见“心外无物”。凡事不存心,就不能检视其身。

对于政治家而言,世人每艳称其“王霸之术”,其实一旦落入“术”的地步,已经等而下之了。“上有倡之下必甚焉”是中国古代社会一般政治的规则,“明明德”之人来管理天下国家,用他的“明德”来感化民众,不求其治而自治。相反,用智巧诡诈的“术”,国家政权也可能“得”,但那不过是“暂得”,是“苟得”而不能长久。

“平天下”则超越了“治国”的时空局限,从而达到一种对世道人心永恒摄受的灵性境界。古今够得上“平天下”者,几人而已。孔子、释迦、基督都是没有冠冕的素王,他们的学说,能超越他们的时代而为万世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思想和实践都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