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灵通”突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诞生到现在,“小灵通”一直是个巨大的谜团。
这种基于改进版的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制式的无线市话,从1997年底诞生于浙江余杭开始,就被卷入风暴之中:技术之争,资费之争,还有政策之争。
但就在一轮又一轮的朝野激辩之中,2002年底,“小灵通”用户已经悄然突破了1200万户,而仅仅就在四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有4000。
“如果发展顺利的话,我估计到今年年底可以达到3000万,”香港博达管理顾问公司的电信咨询顾问王萌对《财经》直言,“这将成为任何一个政策都无法忽视的用户群。”
政策风险?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个一度被认为横亘在“小灵通”面前的最大障碍,实际上已经门户洞开:对于小灵通的持续快速扩张,监管者的不表态本身就是一种表态――有些事情说清楚了反而更加尴尬。
而来自“小灵通”设备最大的供应商UT斯达康的最新消息透露,虽然没有具体的日期安排,但同时支持“小灵通”和GSM网络的双模手机,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所有研发进程,并于年内正式投放市场。
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博弈即将开始。
圈地运动
地域上,“小灵通”已经把主战场从县级城市转移到省会级城市及直辖市;在业务上,“小灵通”则开始支持有限漫游,并转向移动数据业务
如果说五年前,“小灵通”所覆盖的版图还只是几个零星散布的孤岛的话,那么截止到目前,那些“小灵通”的真空地带正在日渐成为新的孤岛。即便被视为最后的“政策底线”的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这些日子也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
羊年伊始,石家庄、哈尔滨、郑州、重庆,下一步可能还有南京、长沙、武汉……,这些省会城市,正在“小灵通”凌厉的攻势下渐次陷落。据称,“小灵通”今年的目标是,完成对90%的城镇人口的覆盖。
从目前的进度来看,这一目标并不是一种奢望。根据UT斯达康披露的资料,仅2002年一年,其从中国获得的“小灵通”系统订单就接近了8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四成左右,而这个数字可能只是总订单的60%,因为在中国市场,中兴通信和朗讯科技分别切分了大约20%的市场份额。
进入2003年,斯达康获得的订单继续保持增势,截至2月25日,其获得的“小灵通”订单金额已经突破了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获得的订单金额只有8070万美元。放在2002年,中国电信业的整体投资下滑两成的大背景下,这种增势尤为耐人寻味。
种种迹象显示,“小灵通”正在走出作为“固话延伸”的传统无线本地接入(WLL,Wireless Local Loop)的范畴,日益成长为新的准公众通信系统。
除了在地域上,“小灵通”已经把主战场从县级城市转移到省会级城市甚至直辖市,在业内人士看来,另外一个微妙的变化是,“小灵通”开始支持有限漫游,以及针对移动数据业务发力。
“小灵通”曾经是落后技术的代名词,但这一切已成往事。
据悉,目前在较早开展“小灵通”业务的陕西等省份,已经可以实现部分省内城市之间的漫游。而在新开通“小灵通”业务的地区,实现彼此之间的漫游也只是个时机和资费选择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尤其是2001年下半年之后上马的“小灵通”,漫游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障碍。
除了打破地域分割之外,“小灵通”也正在试图通过“数据业务”提升自己的“圈地运动”的层次。彩屏,支持图片、铃声以及影音附件下载,支持收发电子邮件,可选配迷你摄像头,每分钟64K的数据传输速度,不仅远高于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GSM和窄带CDMA,即使与这两种制式的升级版本GPRS和CDMA 2000 1X相比,数据支持能力也毫不逊色。
除了新开通的“小灵通”系统可以支持上述数据业务,专家指出,即使早期开通的“小灵通”,也很容易加以升级,因为在“小灵通”的技术发源地日本,PHS手机一直是支持数据业务的,最初是32K,后来是64K以及128K。当初主要是由于终端价格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原因,才使得早期开通的“小灵通”系统主要用来满足话音通信。
电信网通的出路
糟糕的财务状况也可以成为获取政策支持的最佳武器,在中国,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经验
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一路攀升,高端客户的逐渐分流,固定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之间的此消彼长,实际上是在预料之中的。截至2002年底,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固定电话用户,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不足51%,但由于移动用户每月的净增量几乎比固定用户高出了80%,按照这种进度的话,今年上半年上述比例就完全有可能发生逆转。
表现在账面上,最尴尬的可能就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两家固定电话运营商了。
相对于中国网通而言,由于中国电信所处的南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生存状况要略好一些。不过,随着资产质量相对较好的广东、浙江、江苏以及上海四省市的业务正式在海外上市,集团公司存续各省的业务发展,并不那么令人乐观。来自中国电信集团的最新统计显示,2002年其净利润为9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将近八成;但是,我们注意到,其上市公司部分2002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就达到了84.8亿元,其全年利润粗估为150亿元,这意味着存续各省仍持续着巨大的亏损状态。
业内人士估计,在中国电信其余的17个省份中,可能有10个左右的省份仍然处于亏损或者持平状态,尤其是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某些省份,短时间内经营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的可能仍然较小。
一位投资银行的分析师对《财经》表示,鉴于在其余的省份中,半数以上的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普遍服务问题,因此,中国电信很难采取类似于中移动和联通的做法,通过收购其他省份的业务来加重自己在三只“电信红筹股”中的分量。相对而言,“小灵通”虽然政策上仍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因素,但从商业上而言,仍然是“短平快”地刺激投资者的最佳选择。毕竟,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牌照的馅饼还远在天边,而投资者更加青睐的财务报表却近在眼前。
四大运营商中,惟一一个尚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网通,面临的情况实际上更加糟糕。
据知情人士透露,2002年中国网通集团的经营状况,甚至用严峻都不足以形容。虽然集团的营业额达到了600亿元人民币左右,原北方10省电信的利润也达到了24.3亿元,但网通控股有限公司(原小网通)和吉通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却由于前期的巨大投资,加上收入增长乏力,仍然扮演着“财务黑洞”的角色。
据悉,网通控股去年的净亏损高达14.7亿元,吉通的亏损额也超过了7亿元。三家累计的话,2002年整个网通集团的净利润可能只有2亿元左右,对于一个20多万员工的电信巨头而言,人均1000元的创利水平简直是一种讽刺。要知道,员工总数尚不足4万人的中国移动,其上市公司2002年上半年的纯利就达到了152亿元。
一些分析师对《财经》表示,根据去年的数据测算,2003年网通控股和吉通公司的亏损,虽然会有所降低,但总量估计仍将在15亿元左右。加上截至2002年底,北方10省电信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了53%,这样的资产和经营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的话,显然不会令海外投资者满意。
实际上,一些网通集团的员工抱怨说,即使网通现在开始在“小灵通”上发力,都已经很晚了。因为在北方10省中,只有陕西、山东省的小灵通发展得还可以,其余的用户主要集中在中国电信所在的南方各省。根据业内人士估算,截至2002年底,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小灵通”用户之比,应该在4:1左右。
但是从另一方面,糟糕的财务状况也可以成为获取政策支持的最佳武器,在中国,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经验。“即使政策好,也不能让马不吃草”,这种声音,在电信网通内部,都不乏应和者。
等来的机会
说“小灵通”是短平快的增收渠道,并不夸张。数据显示,2002年“小灵通”的平均每线成本只有80美元左右,大约只相当于联通CDMA一期每线成本的一半左右
在过去的几年,整个中国的电信业都在等待漫长的3G神话的兑现,并且以此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的电信市场竞争结构。但时至今日,就连3G牌照的发放也一再推迟,更遑论商用了。据《财经》了解,业界普遍认为, 3G在中国正式商用的时间可能不会早于2005年,而如果要真正成为主流,可能也不会早于北京的“奥运时刻”。
这种推延,对于电信和网通两家矢志染指移动业务的固定运营商来说,已越来越成为无法承受的硬伤。
正如记者在河南采访时,一位地方通信公司的高层对《财经》所表示的那样:如果说2000年,对等待3G牌照还有信心的话,那么到了2001年,就只剩下耐心了。到了2002年,耐心就变成了决心,“让3G见鬼去吧,我先上‘小灵通’了”。
在各种经营指标的层层分解下,不管是地方电信公司,还是地方通信公司,都必须直面每年必须完成的数字,长途业务面对IP电话的竞争增长乏力,固定电话业务也减速慢行,而先期上马“小灵通”的地区,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标尺。
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在短短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南阳通信已经在50万人口的城区拥有了4万多用户,虽然每年对营业收入的贡献还只有3000多万元,但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收回了投资,这不能不对其他地区有所触动。
说“小灵通”是短平快的增收渠道,并不夸张。根据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数据,2002年“小灵通”的平均每线成本只有80美元左右,大约只相当于联通CDMA一期每线成本的一半左右,即使与CDMA二期相比,也仍然会有相当的成本优势,而GSM的每线成本则与CDMA比较接近。
这种较低的建设成本,是由于“小灵通”成功地利用了中国电信和网通冗余的固定局用程控交换机资源,改进之后使其可以同时支持有线交换和无线交换。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村村通”电话普及业务的推进,程控交换机容量迅速增加。但由于大量农村和边远地区用户的话务量相当低,甚至出现了不少只接听电话从不拨打电话的“零话务量”用户,使得交换机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在1997年1月份的时候,局用交换机的利用率只有56%,即使到了2002年12月份,利用率也只有76%左右。
而通过利用现有的交换机容量,仅此一项,每线成本就可以节约200至300元。这显然极大地缓解了投资回报的压力,使得平衡点的出现时间大为提前,UT斯达康测算的平衡点为两到三年。从目前中国的3G进程来看,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完全有可能获得比这还要漫长得多的过渡时间。
“小灵通”泡沫?
即使在3G时代,“小灵通”的基站系统不能够扩展满足新的业务需求,但占其总成本30%以上的核心网络,仍然具有相当的残存价值
与早期的“小灵通”相比,新一轮的系统无疑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不仅有望实现更大范围的漫游,同时,也在基站的覆盖半径以及信号质量上进行了明显的改进。
据了解,目前的“小灵通”系统,不管是UT斯达康,还是中兴以及朗讯,都已经用500毫瓦的大功率基站取代了早期的20毫瓦的基站,这样使得单个基站的覆盖半径,从几十米增加到了500米,而且室内信号质量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那种“到窗口前跟我通话”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了。
而且,从2001年底开始,基于IP协议的“小灵通”开始投入使用,这种用数据包交换代替传统的电路交换的技术,不仅扩大了对网络容量的支持能力,使得“小灵通”完全可以承担高话务量的大型中心城市的通信任务,同时,其核心网络也可以在3G时代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业务的传输。
这就意味着,即使在3G时代,“小灵通”的基站系统不能够扩展满足新的业务需求,但占其总成本30%以上的核心网络,仍然具有相当的残存价值。无疑,核心网络的升级,进一步降低了“小灵通”在过渡时期必须完成的成本摊销的压力。
这种过渡不仅表现在设备层面上,更表现在业务层面上。这种尝试在日本已经初见端倪,根据《日经通信》的报道,由于在属于3G的FOMA业务上遭到挫折,日本NTT DOCOMO又于2002年7月推出了首款基于PHS制式的视频电话Lookwalk,希望利用这种技术尝试3G时代的业务,直到后者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止。
虽然在日本,PHS的业务发展迭遭挫折,目前在移动用户中所占比例还不足一成。但作为一种无线本地接入技术,PHS并未被放弃,目前已经开通以及即将开通这项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了30个。究其原因,低廉的资费价格,仍然在许多市场颇具杀伤力。
在台湾,PHS电话的资费价格是普通移动电话的1/3;在印度这个实行双向收费的国家,单向收费的无线本地接入方案在2001年一经提出,就受到媒体和公众的热烈欢迎,《印度商业线》甚至宣布“哪里有无线本地接入,哪里就有印度穷人的电话” (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s a phone for India’s poor。此处Will有双重含义,一个是指Wireless Local Loop,即无线本地环路接入,同时也有“希望”的意思)。
在中国,“小灵通”的资费优势也是相当明显的,虽然2000年底,信息产业部核定了两档基于单向收费的资费标准:一套是月租费35元,每分钟通话费0.15元;另外一种方案是,月租费25元,每分钟通话费0.20元,各地可以任选一种方案实施。但在各地的实际操作中,月租费20元,每分钟通话费0.11元,这种资费体系倒是更为常见一些。
与中移动和中联通每分钟0.40元的双向收费相比,对于人均GDP仅1000多美元的中国而言,这种价格上的落差构成的诱惑,足以抵消漫游和通信质量两方面的弱势。
一些专家指出,除了收入水平,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也使得中国可能比日本更适合开展“小灵通”这样的有限移动业务。因为在一个流动性非常强的国家中,显然支持大范围移动和漫游的移动手机更加适用一些,而在一个流动性差的地方,固定电话也许更加实惠一些。但中国社会,却正处于从一个刚性社会向流动性社会的转型期,“小灵通”这种难言先进的技术,无疑将在一段时间内恰到好处地呼应这种趋势。
但即使实现漫游,基于微蜂窝技术的“小灵通”,实现的也只是一种点到点的漫游,也就是说,如果北京上马“小灵通”的话,北京的用户可以在石家庄实现漫游,但在漫长的京石高速路上,要实现全程漫游的话,需要的基站仍然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因此,一些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也警告说,“小灵通”的过快扩张,也很可能会带来额外的风险,因为单独依靠“小灵通”来支持固定运营商全部的移动梦想,仍然有些勉为其难。
新战局
与同样处在焦点中的CDMA/GSM双模手机相比,人们显然对PAS/GSM双模手机的兴趣更高一些:“小灵通”与GSM手机之间巨大的资费鸿沟,为自己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中国电信和网通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双模手机”无疑体现了其设想中的解决思路。
就全球电信业而言,双模手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日本第二大PHS运营商NTT DOCOMO,为用户提供的就是PHS/PDC(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与GSM同代的数据移动制式,为日本的主流第二代移动制式)双模手机,UT斯达康即将推出的PAS/GSM双模手机,只是把PDC换成中国主流的GSM系统而已。
对于双模手机的价格,斯达康尚未作出具体的预测,因为在它们看来,价格最终还取决于规模,而从韩国、美国以及日本的双模手机的实践来看,双模手机的价格应该不会有大的提高,况且运营商完全有可能对这种手机实行补贴政策。
在一些“小灵通”比较普及的地区,同时持有“小灵通”以及普通的GSM手机的用户不在少数。显然,这些用户,将是双模手机要争取的首批目标,目前还不清楚的是用户是否要付出两份月租费。不管是中国电信,还是中国网通,都拒绝对可能的操作方式进行说明。
与同样处在舆论焦点中的CDMA/GSM双模手机相比,记者的随机采访发现,人们显然对PAS/GSM双模手机的兴趣更高一些,因为CDMA和GSM只是在性能上有所区分,但资费结构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小灵通”与GSM手机之间巨大的资费鸿沟,为自己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在“小灵通”信号覆盖好的地方,利用其低资费和高速数据传输的优势;而在“小灵通”难以覆盖的广域区域内以及高速运动过程中,则切换至GSM享受这种标准的公共移动系统的优势。
在所罗门美邦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薛澜看来,“小灵通”的异军突起,受到威胁最大的显然是中国联通,因为此前,非对称的价格管制一直是联通的有力武器,她对《财经》表示:“因此,我把联通看得比较淡。”
业内人士指出,中联通几乎是直接暴露在“小灵通”的火力之下的,而且缺乏必要的屏障。而中移动,则在很多地方,通过复活原有的TACS模拟移动系统,推出类似“本地通”的业务,这种资费水平与“小灵通”比较接近的业务,显然有利于中移动获得良好的缓冲空间。
但是,另外一些投行的分析师则指出,也不应该淡化中移动可能遭遇到的冲击。实际上,凡是“小灵通”业务开展比较充分的地区,不管是中联通,还是中移动,几乎没有一家可以完全守住原有的国家计委核定的资费标准,这显然会对中移动长期盈利水平造成冲击。
而且,没有迹象显示,“小灵通”吸引的都是低端用户。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小灵通”的主流用户的每月话费支出仅为50至60元,不仅低于联通2002年上半年72元的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中移动124元的平均水平。
但按照话务量来比的话,60元的中档“小灵通”用户,如果以月租费20元,每分钟通话费0.11元,单向收费并且呼进和呼出相对均衡来考量,其每月的话务量应该在700分钟左右,这个话务量,已经远高于中移动每月平均209分钟以及中联通157分钟的话务量了。从实际情况来看,“小灵通”的用户群中,既有学生这样的低端用户,也不乏各种交易市场的批发商等高端商业客户。
广域网之梦
在华为看来,利用CDMA450作全国性的广域覆盖,而在局部高话务量地区,利用“小灵通”以及未来的3G作“二次覆盖”,应该是个不错的组合
在“小灵通”背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广域网之梦又是什么呢?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谜。
目前在普遍猜测的一条路径是,中国电信经由1900兆赫的CDMA本地接入网,过渡到北美主流的1900 PCS移动网,然后过渡到CDMA2000。从1996年开始,中国电信就开始在福州等地利用摩托罗拉等提供的设备,试验这一频率的CDMA系统,这种使用了1895兆赫~1900兆赫以及1975兆赫~1980兆赫对称频段的FDD模式的制式,后来的试验范围扩大到了包括上海、深圳在内的七个内地城市。
虽然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国无办频(98)60号文)的要求,这些频段的有效期限截止到2002年底,但在接受《财经》采访时,中国电信有关人士对于其出路却顾左右而言他,只是强调这些用户的收入非常有限,并称已经采取了措施。不过,截止到2月25日,记者注意到,开展了此项业务的深圳电信,仍然未在其网站上撤除关于CDMA1900“市话通”业务的推广和介绍。有消息称上海也将在年内推广这项业务。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CDMA 1900占用了中国去年专门为3G规划出的专用频段,与频率范围在1895兆赫~1918兆赫的“小灵通”不同,加上虽然中国电信将CDMA 1900视为本地无线接入业务,但在国际上,基于蜂窝的CDMA网络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公众网技术,其中的敏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电信的低调,看来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放弃,更可能是一种回避。
在其他可能被在“前3G时代”采用的广域网组建途径上,另外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是450兆赫的CDMA系统。与CDMA1900相比,CDMA450拥有更好的覆盖效果。目前在俄罗斯以及罗马尼亚,CDMA450系统已经开始商用,由于其所使用的频段与欧洲以前采用的模拟网一致,包括朗讯在内的众多厂商,也试图将欧洲一些国家的模拟网向CDMA 450过渡。
而在中国,450兆赫除了被用于用户集群通讯以及饭店、宾馆等公众场合的通讯之外,也被用于提供无线接入业务,尤其是在边远地区。
在国内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华为和中兴都参与了俄罗斯的CDMA450项目。有消息称,俄罗斯政府也非常希望中国能够发展这套系统,因为这样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降低总体成本。而据《TELEPHONY》透露,2002年下半年,中国信息产业部的官员访问美国的时候,也与美国国务院的官员讨论了在中国开放CDMA450的问题。
在华为看来,利用CDMA450作全国性的广域覆盖,而在局部高话务量地区,利用“小灵通”以及未来的3G作“二次覆盖”,应该是个不错的组合。因为从日本的NTT DOCOMO的3G试验来看,短期之内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3G网络难度相当大,虽然CDMA450支持的数据传输速度要低于未来的3G,但每个基站的覆盖半径高达20到50公里,这显然为固定运营商的快速组网提供了可能性。
不过,虽然已经开始在一些地方试点,但CDMA450最后的角色还在未定之天。一个是频段问题,要从目前仅有的4M左右的频段中,清理出来专用的公众通讯频段,仍有相当难度。而且,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CDMA450由于目前设备供应商相对较少,整个组网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来自UT斯达康的消息称,目前公司并未开始研制其他制式的双模手机,这或许意味着,不管是中国电信还是网通,在组建一个全新的全国性覆盖的广域网方面,仍然还处在前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