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强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要培养学习者的英语交际能力,就要注重英语词汇的文化教学。笔者从分析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来源入手,指出加强英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种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英语词汇;文化内涵;交际能力

1 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来源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大体上来源于以下几方面:成语典故,或是传说,或是文学名著。神话传说赋予英语词汇丰富的文化涵义。如phoenix一词就深深刻上了人们追求immorality(永生),及resurrection(复兴)这些美好愿望的文化烙印。在英语的成语典故中,词的文化涵义更为丰富。如back the wrong horse(赛马中下错赌注;支持失败的一方);be on one' s horse(趾高气扬)和from the horse's mouth(直接得来的)等一系列以horse为主的词组则形象地反映了英国的赛马文化。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全部内容赖以体现的手段。但是文学作品同时又为语言提供了纷繁的词汇含义。例如Shakespeare与Dickens分别在The Mechaut of Venice和A Christmas Carol中描述了贪婪无比,嗜财如命的Shylock及Scrooge。如今,Shylock与Scrooge都成了吝啬鬼的代名词。英语中Achilles' heel意为“唯一致命弱点”。Achilles是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的一位希腊英雄,因他母亲在他出生后抓着他的脚后跟倒提着在冥河中浸过,使他全身刀枪不入,又因脚跟未湿,所以成了他唯一的弱点。后来Achilles在战斗中因脚跟受伤而死。

由于受到宗教、艺术、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英汉词汇中有很多指称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其中包括数词、颜色词、动物词等,如:farmer与农民“在含义上不同;在圣经上,six是魔鬼的代号,而”六“在汉语中是个吉数;颜色词的文化蕴涵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在英语中blue表示王室或贵族,常见的词汇有blueblood,bluebook(美国刊载知名人士或高级官员名字的书),blue又表示情绪/忧郁/沮丧。

2 加强英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重要性

2.1 培养学生对英语词汇文化涵义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只停留在它们的概念意义上,而对这些词的联想意义理解较欠缺。往往有时词的概念意义与文化涵义之间不一定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词义上的民族特征造成的。具体形象地介绍一个英语单词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学生就能较直观地理解并掌握这词的含义,也就不会再望文生义。

2.2 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减少语用失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掌握了英语词汇的文化涵义,还同时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提高学生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水平,学生就不会将本族语对某一词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而造成语用失误,在交际中就不会因为词的误用而导致交际失败。

3 英语词汇的文化教学

在英汉词汇中,有一些概念意义一致,完全对应的词,但更多的是具有各自文化蕴涵的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这些词应该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从文化的角度对culturally loaded words进行着重分析和训练:

3.1 对比法。通过英汉词汇文化的对比,使学生辨析词汇的文化色彩、使用范围和场合,引导学生成对记忆指称意义相同、联想意义却不同的词或词组。例如,individualism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开明的政治、哲学态度,在汉语中“个人主义”是贬义的,此类词语还有:ambitious(褒)、野心勃勃的(贬),equalitarian(褒)、平均主义(贬),landlord(中)、地主(贬),propaganda(贬)、宣传(褒)。

3.2 故事法。对那些来源于神话传说、成语典故、或文学著作的英语词汇,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使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深刻领会并掌握它们。

3.3 语境法。现代电子技术为英语学习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辅助条件,充分运用多媒体、因特网、英语学习软件、电影录像等方便直观的形式学习直观的语言。很多英文影片情节生动,语音纯正地道,激起了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的极大兴趣。而且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英语里很多俚语、俗语、惯用语的运用环境,很受学生的喜爱。同时,指导学生登陆英文网站,使学生享受身临其境的异域风情。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貌合神离的词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

[2]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200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