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激发初中生写作动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激发初中生写作动力的教学策略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作文也一样,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作文能力的提高才是指日可待的。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和思想感情的书面形式。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作文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视的,它是最能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是学生能力发展的着眼点。

一、初中写作教学现状及成因剖析

(一)学生现状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大部分学生一写作文就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抱怨没什么内容可写,写来写去就是那么一些内容。一写亲情就是半夜发烧,妈妈冒着大雨或大雪送去医院,精心照料;一写自己的成长,就是初一军训;一写童年的乐趣,就是小时候在外婆家和童年的小伙伴在小溪边抓鱼捉虾;一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初三某次考试考砸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写的内容往往就是幼儿园、小学时期经历过的事情,初中每天的点滴生活在他们的心中难道就没有留下点什么吗?

2.“两耳不闻窗外事”

和学生闲聊中发现,很少有同学有每天阅读杂志报纸的习惯,一回到家总是在做一些题目,就算看书也喜欢看一些轻松幽默的漫画。从学生的阅读面来看,对社会的发展、生活的状态关心得很少,这样的学生写的文章往往暴露出思路比较狭窄,思考不够充分,立意不够深刻的弊病。

3.滥用写作套路,缺乏真情实感

曾几何时,学生喜欢看一些满分作文,书店里“满分作文集”之类的书更是比比皆是。有部分学生看了之后就开始盲目模仿,不是学习借鉴其中的妙词佳句,抒发自我的独特感受,而是随便拿了别人的故事硬套成自己的经历。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深思:有些学生随便拿个自己熟悉的题材就开始套用话题。举个例子,有学生对任何话题的写作都用军训这个题材,当中内容不变,总是写自己如何克服困难,在烈日下站军姿、练习正步走,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头尾便套上那个话题,发表一通议论,最后点明中心。从应试角度来讲,确实还挺管用,但是就写作的目的和能力的培养而言,简直是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究其原因,首先,学生生活不够丰富。特别是上了初中之后,忙于学习书本知识,应付学校的一次次考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课外兴趣班不去了,双休日和父母外出游玩的时间也大为减少,这样一来社会的接触面就窄了,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事情就变少了;其次,阅读量少,阅读面窄。除了语文老师推荐必读的名著,课外阅读的时间几乎没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情感就比较贫乏,间接获取的材料也少得可怜。

(二)教学现状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然而到了初中阶段,有部分教师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左右,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常常被忽视,以至于有些语文课堂出现了以下几种状况:

1.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重视阅读教学而轻视写作教学。

2.不研究能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而只在各类题型应对上下工夫。没有系统性、计划性,跟着大大小小考试跑。考题考什么,作文就教什么。

3.不注重引导学生“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而热衷于让学生模仿范文,熟记能赢得高分的写作套路。

4.教师自身缺少写作实践经验,便不懂得对学生写作兴趣和才华的激发、认可、保护、欣赏和鼓励,不能循循善诱、不厌不倦地耐心引导。

5.重练习,轻讲评,一味忙于要求学生写什么,而缺少示范性、针对性的点拨,缺少以面批等方式对个别学生的写作指导。

二、初中写作教学策略探究与实践

面对学生与教师对待写作的现状,笔者在从事多年写作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的训练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力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

(一)多元化积累素材,化整为零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也就是说文章要做到内容充实,叙事感人,情意真切,才能为获取高分奠定基础,这就要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积累,能在观察的同时,主动地把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储存下来,然后进行加工并转化为写作的材料。许多学生感到生活面较窄,每日生活就是家庭学校,甚至就是学校,感觉离社会较远,生活较单调。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去拓宽生活面,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多交朋友,多接触大自然。同时我们更应引导学生理清生活的各个层面: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路途见闻,同学友情,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旅游,所在城市的情况。层面一旦理清,学生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就多了,写作的素材也丰富了。这样,生活的源头活水流淌,学生笔下就会佳作迭出。当然,引导学生不仅要“深”入生活,而且要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去捕捉并蓄积生活中难忘的“每一细节”和“每一刻”。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践:

1.关注生活,开展新闻评述

2011年版《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感悟生活,体验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并领悟到生活的内涵和真谛。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和随笔。这种形式的积累素材针对小学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了初中,这种单调的、不能分享的积累方式显然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从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写观察日记和随笔感到厌烦,大部分同学都存在应付心理。而这种方式对教师而言,批改的时间也耗得太多,可以说是事倍功半。放眼生活,关注媒体的人也许会发现,有一个人永远精力充沛,他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坚持用心做好精彩节目,乐此不疲,他就是周立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何不像周立波一样运用大大小小的智慧,将方块字的神奇与美丽展现出来,让学生们入迷、孜孜以求,那又该多么美妙、迷人!我们可以借鉴他说新闻、评新闻的形式,将生活元素和思维训练双双引入语文学习中,从而加强选材和思维训练。每节课安排五分钟,让学生主持并组织,让学生自选新闻,自定角度,以独特的视角、深层的解读、个性的表达来展示思维,让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呈现出积极的姿态。

2.多种阅读形式,渲染作文气氛

“实践告诉我们,博采乃能源远流长,厚积方可根深势奋……”(林炜彤《博采・厚积・致用》)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没有深刻的思想是不可能有深刻的语言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阅读。大量的写作实例也证明:阅读是一种积累素材、获得间接经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少作家都在自觉、频繁地使用阅读这种手段去撷取材料。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这要求写作者更迅速广阔地反映现实,否则就会目光短浅、两耳闭塞、观念陈旧,所写文章很难满足社会需求。

在班内开展美文朗诵比赛。每天利用早自修时间指定一两名学生挑选美文朗诵,然后简单说说推荐理由。我发现同学喜欢朗读的文章都是报刊杂志上抒情味很浓,语言优美,能够给人一些人生启示的文章。通过这样的朗读,既能培养朗读者欣赏评析文章的能力,又能培养其他学生认真听的能力,有利于在班内渲染一种优雅的文学氛围。

在班内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每个月教师征求大家意见,在班内推荐一本书,或者名著,或者比较畅销的书,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在月末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安排一些有意思的话题让大家畅所欲言。比起在初一初二的时候,每到暑假或开学,教师印发一些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笔者认为,读书是需要氛围的,也是需要交流的,如果只是在家里“偷偷”阅读,没有人分享,读书的兴趣当然会日益削减。

进入初中,每学期都有期中期末考试,初三还有月考,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将这些考试中的优秀作文搜集起来进行梳理、点评、展示。考场作文体现的是学生短时间内写作的能力,需要极强的构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将这些作文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学习同伴作文的选材、构思、语言等。出自身边同学之手的作文比起《中学生作文》之类的杂志更能激发同学们的阅读欲望和学习欲望。

(二)小组轮流作文,激发创作欲望

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点燃创作火花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当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写作。我采用的方法是小组轮流作文,跟帖点评。大致步骤如下:

1.把班内学生按照一定人数分成几个小组,成立“写作竞赛小组”,并指定一个人担任组长,把组内人员按照作文水平的高低大致作个排列,目的是能让水平差不多的学生进行比赛。

2.确定一个作文话题,作为本期竞赛题目,然后由组长安排每个组的一号选手当天进行写作。

3.第二天由教师进行批阅,并从这些选手当中挑选优秀例文全班朗读,分享交流点评。

4.然后把作文本发到组内,由组长安排第二位选手点评一号选手的文章,指出优点和不足,接着进行第二轮的写作,题目还是一样的。

5.以此类推,一个选手接着一个选手进行点评与写作,所不同的是点评的文章由少渐多,因为后面的选手需要点评前面所有选手的作文。这个跟帖点评的初衷是希望后面的作文水平一般或不怎么好的同学可以通过这个环节学习前面同学的文章,并且有自己的想法。

在整一期的竞赛中,教师可以让课代表制作一张竞赛的表格,只要一轮下来,能够作为优秀例文朗读的文章都可以给小组加分,但是如果不能准时上交就要扣分,最后统计一期的总分并给小组颁奖,发放一定的奖品作为鼓励。

纵观整个“轮流作文”,好处有三:

一是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写作热情,哪怕是写作处于班内落后水平的学生。因为竞赛流程的设置是让作文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展开竞赛,这样势必使那些作文水平落后的学生也有机会受到教师的肯定和同学的分享点评,这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二是使学生对一次作文的思考非常充分。因为整一期的轮流作文,前后时间需要半个月左右,在不断的轮流中,通过倾听与交流点评,可以让学生对写作主题的深度,选材的广度不断加深理解。也许创作是一种冲动,但是好的文章需要时间的投入和精心的琢磨。学生写完一次作文之后,无不发出如此的感慨:“老师,如果再让我写一遍,我肯定能够写得更好!”

三是教师每天的批改量不大,有利于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批改,并且有可能进行面批。众所周知,语文教师的备课量是巨大的,而作文的批改无疑是耗时耗精力的,一下子面对一百本作文本,真是有些望而生畏。但是这样的批改方式,可以让每个语文教师每天批改的作文量控制在12~14本,可以做到全方位的精批,并且有可能对某些学生进行面批交流。

(三)探究新型评改模式,突破难点

一般情况下,学生写一篇作文,教师往往需要两周的时间进行评改,每篇文章要进行点评,然后再安排专门的一节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听一些优秀例文或典型病文。诚然,这样的讲评课重在分享,但是事实情况是,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和目的来做,等到真正讲评作文时,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关注热情已经逐步减退。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的作文评改方式应该有所改进,笔者经过实践和探讨,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评改程序:

当堂训练――围绕本次讲评重点,教师挑选出优秀例文和典型病文作为案例――师生点评,借鉴优秀经验,指出病文修改意见――师生共同修改,解决实际问题

众所周知,评改作文的四大因素是选材、结构、主题、语言。教师可以有侧重地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专项指导,每次作文的讲评和修改都以其中一项为重点,解决学生实际中的困惑和难点。下面呈现一个作文教学案例:

作文题目:一个的日子

讲评主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选材

授课流程:

1.如何选材:符合作文要求;能突出中心;有内容可写

2.呈现学生写作的角度与选材311班:

3.学生思考并讨论:哪些选材符合三个要求(符合作文要求,能突出中心,有内容可写)?

4.各抒己见,达成共同认识:

(1)选材为车祸、女孩的微笑、歌唱家逝世这类,不太有内容写。

(2)选材为交朋友,内容写起来比较零散,因为交朋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考验;如果叙事比较简练,可以选择几个典型材料来写,但把握起来比较难。

(3)选材为免费修车、拔河胜利、跳绳拿奖、顶撞母亲、挑战滑翔伞、妈妈送情人节礼物、欺骗母亲等,这些材料比较真实,是自己经历过的,而且都围绕一个具体事例展开,主题都比较积极,是可以选择的。只要注意叙事条理,适当增加起伏,可以写成一篇精彩的记叙文。比如爬上山顶,主题可以体现为坚持就是胜利,不畏惧困难,迎难而上。

(4)如果选材为社会上的的一些好人好事,其实写起来也比较麻烦,因为这些材料都是亲眼所见,并非亲身经历,写的是别人的故事,不能进入第一人称视角全方位展示人物的各方面,比如心理活动。

5.呈现优秀作文,并找出一篇典型病文让学生共同修改

这样的训练和评改模式,完全符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总的来说,最重要的优势是时效性强。教师在写作训练之后一般用一到两天就可以从中挑选2~3篇优秀例文和一篇典型病文出来,让学生转录成电子文稿,写作和讲评最多在4天之内。这样学生对本次写作的热情并未减退,对三天前写的文章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

这样的作文评改程序,实现了写作教学在目前班级授课制下的“以学定教”,教师从学生的写作中发现问题,课堂立足于解决学生实际写作中的难点与困惑,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实践反思

通过上述写作氛围渲染和一系列实践,班内的确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特别是师生共读一本书,学生兴趣浓厚,喜欢主动与教师交流读后的感悟;轮流作文也给本来一成不变的作文模式带来全新的生命:学生乐于写作文,更乐于让同学老师点评自己的作文;教师的针对性专项突破与指导耗时短,时效性强,学生的期待与热情并存,教师也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实践中也惶恐不安,发现与孔老夫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很难完全一致,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文章的熏陶从接触文字材料开始就要关注,对生活的关注和语感的培养是贯穿作文训练的主线,有了丰富多彩的材料和一定的词语段落的积累,才可能写出构思巧妙,主题深刻的文章。

(二)优秀作文的展示、评析,以及典型病文的修改,对作文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他们可以在构思、材料以及语言上适当地加以模仿,会写出中等以上的作文。但是对那些本身写作水平就在中上的学生来说,似乎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写作,写出的作文模仿痕迹重,很难有所提高。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写作要加强指导,使内容和形式更好地结合。

以上是笔者结合初中写作教学进行的一些实践总结。我始终认为,试题和考卷并不是写作教学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人类历史中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写作,才能赋予方块字生命的内涵,也才会开出最绚烂的奇葩!

参考资料:

1.倪文锦、王荣生主编《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2.潘新和、郑秉成《从失真回归到仿真――写作教学内容辨正》,《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

3.龙振《作文评改如何走出高耗低效的现状》,《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第6期。

4.陆志平《2011年版〈课标〉:关于写作教学的对话》,《语文建设》2012年第7~8期。

5.林炜彤《林炜彤语文教育论著与研究》,浙江文艺出版社。

6.张中行《作文杂谈》,中华书局。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

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清〕金缨《格言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