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跟痛症患者50例,在足跟的压痛点,用针刀垂直进针,到达骨面后行横向切割松解。根据疗效判断结果。结果:50例患者中,治愈3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结论:本法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跟痛症的方法。

关键词 跟痛症 针刀 体会

足跟痛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2009~2010年运用针刀治疗该病50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5~60岁,病程3个月~5年。

诊断标准[1]:足跟部疼痛,以晨起站立足部承重后疼痛明显,稍活动后减轻,久行久立后加重;跟骨结节下方压痛明显;跟骨侧位X线显示,跟骨增生。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根据以上诊断标准选择病例,除外任何出血性疾病及局部软组织感染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

针刀的规格[2]:1型4号针刀,针柄2cm,针身4cm,针头1cm,针柄扁平葫芦形,针身圆柱形,直径1cm,针头为楔形,末端扁平带刃,刀口线0.8cm。刀口线和刀柄在同一平面上,这样通过刀柄的方向可辨别刀口线的方向。

操作方法[3]:①:患者俯卧位,踝关节前缘垫一软枕,跟骨朝上。②部位:压痛点最敏感处涂以龙胆紫作标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标记处用1%的利多卡因1ml作局麻。③针法[3]:术者左手拇,食指绷紧局部皮肤,左手捏住针体,右手捏住针柄,刀口线与足底纵轴平行,针体垂直皮肤刺入,达到骨面后将刀口旋转90°角。从内向外排切4~5刀。若为骨刺者,则深入骨面后,与跟底呈60°角,将附着于骨刺部的韧带和腱膜切割松解。出针后用无菌纱布贴敷。一般治疗1~2次,每次间隔10天。治疗3~5天后方可清洗患处。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或负重无压痛。②有效:疼痛消失,过度行走或负重时稍有疼痛。③无效:疼痛未缓解。

结 果

本组患者50例,其中35例治疗1次,15例治疗2次。经过1~2次治疗,痊愈32例(64%)。有效16例(32%)。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

讨 论

跟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着力点,人体长期站立行走或负重,使足跟部受到较大的压力,致使足跟部的脂肪垫、滑囊,受到压迫而损伤,致使局部充血水肿,产生无菌性炎症而出现临床症状。另外,由于柘筋膜起源于跟骨,终止于诸近节趾骨基底部。又因经常的奔跑跳跃或年老使柘筋膜退变挛缩,这些都可使足跟部的柘筋膜起点受到慢性牵拉而损伤,引起局部的出血,形成瘢痕,瘢痕骨化形成骨刺,骨刺使得足跟部的柘筋膜起始处应力更大,在这种恶性循环下,使得柘筋膜产生炎症。由于炎症的刺激,局部张力增高,足跟部牵拉应力进一步加大,引起足跟疼痛[3]。以行走和负重时明显。针刀治疗,可切割部分挛缩的筋膜及局部的瘢痕组织,松解粘连,缓解柘筋膜的张力。一方面,促进了该部位的血液循环,使炎性致痛物质得以吸收而使症状消失。另一方面,柘筋膜张力的缓解,使得足跟柘筋膜起点的应力降低,从根本上解决炎症的发生。因此,针刀即可以松解粘连,消除瘢痕。有可以减张减压,改善血供,使疼痛迅速缓解。嘱咐患者适当锻炼,肥胖及老年患者,不宜穿硬底及平跟鞋。这些措施对于巩固疗效,防治本病都是有益的。此法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肯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韦以宗.现代中医骨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35.

2 韦丹,赵焰.小针刀疗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5-6.

3 黄开斌,胡贤荒.中国针刀学.香港:世界医药出版社,200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