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药治疗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51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药治疗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51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失眠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0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采用自拟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对照组50例口服唑吡坦片、黛力新治疗。结果治疗组远期临床治愈21例(41.18%),显效17例(33.33%),好转4例(7.84%),无效3例(5.88%),失访6例(11.76%)总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分别为14例(28.00%),5例(10.00%),6例(12.00%),18例(36.00%),7例(14.00%),50.00%。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的比较经有序二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2=9.416,P

【关键词】失眠;归脾汤;甘麦大枣汤;中医药疗法

近年来,我们运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障碍相关性心脾两虚型失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观察的101例患者均为 2004年 5月至2008年 3月本院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51例中,男性患者22例(43.14%),女 29例(56.86%);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 19岁,平均 (32.51 ±8.32 ) 岁;病程最长者 10年,最短者 6个月,平均 (3.10±1.51)年。对照组 50例中,男性患者22例(44.00%),女性患者28例(56.00%);年龄最大者 66岁,最小者18岁,平均 ( 32.62 ±8.88)岁;病程最长者9.5年,最短者6个月,平均 ( 3.23 ±1.6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不寐的诊断标准。

1.2.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

1.3纳入标准 (1)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2)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3)就诊前1周内未服用任何镇静安神药。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属于心脾两虚证型的不寐者,证见:心悸健忘、胸闷不舒、不寐多梦、神疲体倦、心情沮丧、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宁心安神为主要治法。自拟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生黄芪30g,远志10g、酸枣仁20g、当归10 g、党参15g,茯苓10g,白术10g,木香6g,丹参15g,五味子10g,怀小麦30g,大枣6枚,炙甘草10g,龙眼肉10g。随症加减:肝气郁结较甚加逍遥丸, 痰热内扰去黄芪、龙眼肉、党参、木香,加黄连温胆汤,大便不通加柏子仁,益智仁。1剂/d,水煎 2次,分两次服,第 1煎于早饭后 1 h服,第 2煎于晚上临睡前 30 min服。

2.2对照组口服唑吡坦片10mg每晚临睡前服,杭州赛诺菲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黛力新片1片早、中餐服,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

两组均以 2周为 1疗程,观察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疗程结束后6个月随访。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3]。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 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较前增加 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 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

3.2治疗结果(1)两组近期临床疗效的差异比较经有序二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无统计学意义(X2=0.501,P>0.05)。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疗效比较

3.3 两组远期疗效两组追踪观察6个月,治疗组失访6例(1.96%),对照组失访7例(14.00%),远期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有差异,经有序二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2=9.416,P

表2治疗组和对照组远期疗效比较

4讨论

由于卫气虚衰,晨起卫气出于营阴之后,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致使日间精神不振、困倦思睡等症状较为明显。以上病机转化过程显示:由郁证所导致的失眠有一个由实转虚的过程,以心脾两虚证最为多见,并呈现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治疗当以养心健脾、益气补血为原则。方中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炙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丹参补血活血,五味子宁心安神。综观全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宁心安神之功用,不失为治疗心脾两虚型的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良方,本观察表明, 西药停药后的反跳现象非常明显。因此中医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近期总有效率虽无差异,但远期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2:25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编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4

[3] 王净净,龙俊杰.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6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