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学·学制、科举(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学·学制、科举(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四十六讲 学制、科举

院试、童试、乡试

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

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或称孺生、文童。三年内举行两次。丑、末、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

乡试,唐宋时期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萌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考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又称“秋闱”,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届时,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乡试的场所称之为“贡院”。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由礼部举行,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试初在二月,乾隆时改至三月,亦分三场。考中者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贡生再由皇帝亲自御殿复试,决定取舍、第等的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授官。

殿试

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皇帝亲临殿廷,对会试录取的贡生,称殿试。亦称“廷试”。其制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分为三甲及一甲只限三人始于元顺帝时,明清沿用。明清考试时间在会试后一个月,本在三月,乾隆时改在四月。中试者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通称为“状元”, 第二三名通称为“榜眼”及“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

清代进士经过殿试,取得出身以后,由礼部以名册送翰林院掌院学士,奏请皇帝,再试于保和殿,并特派大臣阅卷,称为朝考。考试以诗文四六各体出题,视其所能。按朝考的成绩,结合殿试及复试的名次,由皇帝分别决定应授何种官职,最优者为翰林院庶吉士,其余分别为主事、中书、知县等职。

中国历代的学位

我国汉代实行察举、征辟的选士制,根据人才的优长而授予秀才、贤良方正、文学、孝廉、明经、明法、博士弟子,这是我国学位制度的开始。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分科考试,按知识特长取士,如进士,重诗赋辞章;明经,通五经及诸家经传等等。宋形成州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州试合格者称举人,殿试合格者称进士,实行的是举人、进士两级学位制。

明清时期实行院试、乡试、会试三级考试,各级合格者分别称秀才、举人、进士,这是三级学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