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大人”,让你欢喜让你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大人”,让你欢喜让你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事例调查:看看这些“小大人

事例一:“款姐”原来只有8岁

访问对象:周老师(小学教师)

访问时间:11月26日10:08AM

我班有个女生叫小敏,爸爸是某电脑公司的董事长,给学校捐了100万元建图书馆,由此,一下子成了学校的红人。

小敏平时上学、放学都有专车接送,上学总抱着手提电脑,拿着时髦手机。不知是家庭的过分娇宠还是受她爸爸言行的感染,总之,小敏的言行充满了骄横。有一次,她请七八个同学去打电子游戏,我发现后严厉地批评了她一顿,可她不屑一顾,还反驳道:“如果没有钱,校长会对我爸那么好吗?你们会对他那么好吗?”这么小的孩子就被金钱腐蚀了心灵,真不敢想像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儿。

点评:小敏成长在富裕的家庭,幼小的她目睹、经历的许多事情使其感受到金钱的巨大魔力,不成熟的意识形态上深深地打上了“金钱万能”的烙印,所以她花钱请客,用她这年龄段不需要的手提电脑、时尚手机,并故作成熟状,其真实目的,是满足自己受人敬慕的虚荣心。

事例二:5岁孩子要“找情人”

访问对象:俞先生(公务员)

访问时间:11月26日 16:27PM

那天,我们在庆祝母亲60岁生日,活泼机灵的小外甥(5岁)成了宴席上的亮点。我问他长大后最想做什么事,小家伙语惊四座:“找几个情人。”亲朋们顿时哄堂大笑,他爸爸问他为什么要找情人,小家伙两眼一瞪:“这都不懂,你看电视上有几个找情人的不是大款和当官的!”他爸爸听了夸奖他说:“人小抱负大,将来一定有出息。”看着眼前这一切,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点评:家长不必为孩子的成人化语言感到紧张,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欲望强烈,看多了成人的影视作品,所以也许仅是鹦鹉学舌,一说而过,如果家长强加指责,反而会在其幼小的心灵刻上烙印。

事例三:孩子患了叹息症

访问对象:阿德(某公司营销经理)

访问时间:11月30日11:20AM

我是一家公司的营销经理,平时经历很多商场上的弱肉强食,觉得这社会就是个残酷的角斗场。在家里吃饭时,我经常向妻子抱怨自己在待人处事上不够强、不够狠,以致吃了亏,丧失很多发展机会。我害怕自己的经历会在儿子彬彬身上重演,所以他很小的时候,我就向他灌输“硬汉精神”。儿子果然不负所望,未上小学,就成了周围同龄人当中最强悍的孩子。

正当我和妻子暗暗庆幸儿子争气时,上小学不久的儿子却像大人一样整天叹气,刚开始我没太在意,后来发现越来越严重,就带他到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说他患了儿童精神性叹息症。

点评:彬彬的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由于不适应新环境和紧张引发的心理发育障碍。学校不像幼儿园那么随便自由,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校的约束、老师的训导、同学的竞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就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阿德一味向儿子灌输“硬汉思想”,致使年幼的彬彬备感压力重重,久而久之,必定超出其承受极限。

采访专线:MSN爸爸妈妈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看到,“小大人”们的语言、行动、思想的表现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那么,对这些被“催熟”的孩子,家长们是如何看待的呢?

12月12日15:00PM

――大家认为什么因素“催熟”我们的孩子?

肖凌云:这种现象(“小大人”现象)不是一两天也不是某种因素能促成,而是长时间受多方面刺激而形成的。就家庭方面来说,家长对孩子过高要求也会使他们不得不把自己往大人堆里推,或者家长的过分鼓励、孩子对自己成长的期待,这些都会强化他们对成人言行举止的模仿。

缪建平:对,这样很容易吸收到成人世界中不真、不善、不美的东西。

梁晓玲: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我女儿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老要我给她买口香糖,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她一向不喜欢吃口香糖的。我就问她,她说他们陈老师的女儿和她同班,喜欢吃口香糖,为了讨好陈老师,所以买口香糖送给陈老师的女儿。

――小小年纪也懂得博取老师的欢心?

梁晓玲:我问女儿是谁教她这样做的,她说:“上次你不也给你们主任送了一件新衣服吗?”一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

李静亚: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或许,为了生存你必须谄媚奉承,请客送礼也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孩子正在“专心”地向我们学习!

――大家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静亚:我认为不必大惊小怪,这只是孩子目睹过多大人“行为”的结果。

肖凌云:即使社会再不好,我们也无法与这个社会脱离,与我们相比,年幼的孩子更没有逃脱社会污染的能力,为了保全孩子的童心,我想,我们做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孩子创设一个相对纯净的空间,让他在那里面还原自己童年纯真烂漫的本色,使他真正能够无忧无虑地憧憬梦想!

缪建平:记得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饱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梁晓玲:强扭的瓜不甜。家长让孩子有机会表现自己意志、展示自己个性是很必要的,一味对孩子提出过高或不符合其心理发展特征的要求,只能扼杀孩子的天性。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些“小大人”似乎天生就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大人高兴,很少让大人操心。

肖凌云:我儿子就这样。我下班回到家累了,他就帮我揉揉肩,倒水给我喝;周末家里搞卫生,他也帮前帮后……我觉得蛮安慰的。

“贼精贼精”的孩子

文/赵大勇摄影/黄俊潮小模特:黄宇欢

郭义是我们一年(1)班的一个男生。

初次领略郭义的“精明”还是刚接手这个班不久的事。

那天,我要求同学们回家后每人准备6支铅笔,第二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准备了6支铅笔,只有郭义只带了3支。

“3支铅笔的两头都是尖的,3加3不就是6了?”郭义振振有词。

“明天多带3支来,两头都是尖的不安全!”我说。

可隔天,郭义仍只带3支铅笔,他的理由是他自己会注意安全的。不但如此,他还要求我用铅笔批改他的作业,理由竟然是:“等本子用完,我用橡皮一擦,就又可以用了!”

我担心他这么“精明”是由于把家长为他买文具的钱花到了其他地方,因此,决定去他家进行家访。

“快来看今天的晚报,30版,5毛钱1份!”刚到郭义家的小巷口,我就被一阵清脆的吆喝声吸引住了。让我惊讶的是,那报童就是郭义!

“郭义!”我大声喊道。郭义看到我,一下子愣住了。

“作业做好了吗?”我对他的财迷心窍简直有些气愤。

我让他带路去见他的家长,他迟疑了一下,然后收起报纸。

他带我走到一个用铁皮搭成的小屋前,停了下来。

“怎么不走了?”我以为他心虚。

“到了!”他低声说。

我跟他踏进屋里。见到里面的情景我怔住了。真不敢相信,繁华城市的背后竟会有这样凄凉的景象:两张破旧的床,一个液化气灶头,外加一张写字台就是家里的全部家当。

原来,郭义的父亲患病多年,去年去世,下岗的母亲伤心过度,精神恍惚,整日躺在床上,一家的生活只能依靠低保维持,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我顿时明白了一切,歉疚之意刹那间溢满了我的心。

我没再说什么,拿起郭义手中的报纸,快步来到大街上,大声吆喝了起来:“快来看今天的晚报,30版,5毛钱1份……”

“老师,您怎么了?”郭义一定是听到我的声音哽噎了。

“我的嗓子刚才被风呛住了!”我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与那些攀比衣着的孩子相比,这样的“小大人”值得人敬佩。

专家视点:“小大人”失去的是快乐

造成孩子成人化―也就是“小大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我们的社会文化客观上也起了“催熟”的作用。少儿读物的成人化,就连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迪士尼动画片”,里面也充斥着成人社会的尔虞我诈;日本的动画片更是宣扬暴力、争斗。孩子的天空就这样被“五彩缤纷”地污染了。

家长也常常不知不觉地把“爱”作为一种催熟剂,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有些家长喜欢带孩子出席成年人的聚会,到一些未成年人不应该去的地方;有些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一些孩子不应该听的话;还有些家长喜欢向孩子灌输成年人的价值观……这些表面看来对孩子并没有造成什么特别明显的伤害,但久而久之,孩子便被训练成一个“小大人”。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孩子是由于家庭经济环境的因素造成了不得不早熟,也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小大人”,他们失去的都是童年的快乐。

要让自己的孩子真正快乐地成长,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心灵减负”。不要把成人世界的价值观、世俗的是非观强加给孩子;不要教孩子逃避责任,隐瞒错误;要让孩子多读童话、多读一些歌颂美好情感及富于想像力的文艺作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学习与大自然对话;让孩子多听音乐……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孩子都是心灵的净化剂,它们是水果、是新鲜的蔬菜,是富含“快乐维生素”的养分。

(刘小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作家)

孩子观点: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

很多“小大人”的“早熟”只是表象早熟,其心智并未真正地成熟,他们的成长只限于模仿,缺乏对自我的认识。究其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众媒体的影响。现在的儿童人口比例越来越小,反映到社会构成的细胞――家庭上,就是普遍出现富有鲜明人口构成特色的“四二一”(四位祖辈,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二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家庭结构。这样的人口比例,决定了这是个成人的世界,决定了信息为成人服务。孩子们在摇篮里就每天被动地接受着来自电视、广播等多媒体信息的狂轰滥炸,从中接收到成人的语言、行为,并潜移默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议论成年人的话题,或做出成年人才有的行为。

家长言传身教的影响。成人日常的功利思想很容易被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内化”为“成功的法宝”,家长道德观念的摇摆不定也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

缺少与同伴的玩乐时间。在独生子女身边,生活着四五个甚至更多的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长期沐浴在成人的熏陶中,成人世界的言行举止无不影响着孩子,自然,孩子就学会成人式的言谈举止了。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不顾孩子的兴趣与追求,让他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兴趣班,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在家长高要求高标准的指导下,孩子总在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适应成人的要求,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童真。

当然也有些孩子生活在不如意的家庭环境中,比如单亲家庭、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家庭经济极端贫困(如父母下岗)等,这样的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儿童天性,他们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在父母怀里撒娇,不能和别的孩子一样拥有自己渴望得到的玩具和食品,甚至得不到和别的孩子平等相处的机会。在这样的压抑过程中,他们渐渐变成了乖巧、能干、懂事的“小大人”。

“小大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我们作为家长无法改变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但可以教孩子判断是非,理性接受信息,对家长自身对孩子成长的“催熟”也应该检讨一下,千万不要因为爱而扭曲了孩子的心灵。一句话,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