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业论语”系列之一野蛮生长的创业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业论语”系列之一野蛮生长的创业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前,很多人把创业看得过于神秘和深不可测:而现在。很多人却又把创业想得过于简单甚至近似于游戏。

李书文:CCTV“赢在中国”第二季总冠军。做过大学老师,当过副县长,干过职业经理人。2004年8月创办四川中润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中润主业为办公家具和普洱茶。

创业之感

在琳琅满目、甚至有些泛滥的书市里,很难找到一本专门为创业者量身定做的参考书。绝大多数的创业者,都只能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正经八百的“野蛮生长”,就像一个没人管的孩子,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中途夭折或长成参天大树。都只能“顺其自然”。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创业者来说,最终都逃不过失败的命运。据专业机构统计,创业成功的比例仅为3%,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岁,活小过3年。创业成功的比例,竟然如此之低!

为什么?

有很多创业者到“死”都小明白,好好的一个公司怎么突然就死了;甚至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创业,适合不适合创业;至于如何组建团队、确定战略、带领队伍、保持充足的现金流,怎样实现销售、做好绩效考核和激励、怎么吸引并留住关键人才之类的问题,更是从来没有弄清楚过。

而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却又是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辅导班,甚至没有经验可供参考。套用一句广告词:人类缺乏指导,世界将会怎样。

创业之名

记得当年参加北大光华EMBA面试时,面试我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国内知名的人力资源专家。

她拿起我的简历,看了一会,然后问道:“你做过大学教师,做过政府官员,又到企业做职业经理人,现在又要出来创业。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我怎么看小到有任何规划呢?”

虽然面试前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没想到会问这个让我避之唯恐不及的问题。我问她,想听真话还是假话。她也很幽默,“真话假话你都说说吧。”

我说,真话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学生,哪有什么规划,人牛就像农村四处流淌的小河,流到哪算哪,

假话是:教师可以锻炼系统思维和表达能力,官员可以锻炼以后与政府打交道的规矩,职业经理人知道为人臣的真实感受,以上的所有经历都是为以后创业做准备呀。

她笑了笑,知道是瞎掰。

大部分的创业者,不管是为了自尊的生存还是为了自我的证明,大都匆匆忙忙上路,没有几个是从容做好了十足准备的。

创业在今天显然是个时髦的话题,中央电视台潜心打造的大型创业栏目“赢在中国”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党的十七火也明确提出“以创业促进就业”。

我欣慰的同时也有不少担忧:以前,很多人把创业看得过了神秘和深不可测,而现在,很多人却又把创业想得过于简单甚至近似于游戏。

去年年底,应成都团市委之邀,我担任了成都市十几所高校大学生创业人赛的总评委。在进入最后前六名的选手中,有三名选手的创业项目是在人学门口做餐饮。当我问他们“如何与社会专业人士竞争”时,他们都支支吾吾。我在想,即使他们语言再流利,又怎么能说清楚呢?

创业之实

在“赢在中国”的其中一场,我有过对创业或对创业者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赢在中国”是一个价值观驱动的节目,其核心价值观是励志和创业。通过什么样的表征来体现这个核心价值观,通过什么样的选拔方式才与这个核心价值观吻合,是我这么多天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从十五万六千人走到今天,从评委的四次弃权,以及以往的九场比赛中,我每一次都坐在第一排的第一个,用心聆听,用心记笔记,感慨良多,我的理解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赢在中国鼓励创业,是鼓励那些适合创业、做好了创业准备的创业者,不是那些把创业想象得过于简单,依赖一个创意或一个点子、根本不适合创业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创业,这个世界的美,源于其参差百态。

第二,创业不是百米赛,不是秀场,不是试验田,它是马拉松,是生死场,“赢在中国”应该关照那些能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长更坚实的创业者,而不是那些昙花一现、抱着玩玩心理的试验者,因为我们深知创业成功的比率仅为3%,而97%都是失败。可以说,成功是偶然的,而失败却是必然的。

第三,“赢在中国”应该成为新生代企业家的一个标志。当“赢在中国”走过五期或者十期,坐在下面的评委是我们“赢在中国”选的,那不仅是选手的幸事也是“赢在中国”的幸事。这些人应该具有这样的特质:他们胸怀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他们有着系统和严谨的商业训练却又对这个世界怀有悲悯之情;他们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大格局,也能在艰难困苦中跪着前行;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也是创业者的典范。

谁留在这个赛场上,首先要由“赢在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确定。而评委的每一次取合应该是为了“赢在中国”。为了千百万个真正的创业者,也为了“赢在中国”的亿万观众,更为了像我一样非常虔诚、认真、严肃、每每听到《在路上》都会热泪盈眶的参赛选手们。

之所以把这段发言完整地放上来,不是因为我对摘取桂冠的自恋,而是因为这是我对创业的真实理解。我当然希望在创业路上能有更多的人一起同行、一路做伴,但同时我也害怕因为我们的疏漏或偏差误导了,人,把好事办成了坏事而徒生遗憾。

专栏之意

感谢《销售与市场》给我开了这个专栏,在这个专栏里,我将以我创业的亲身经历、创业的酸甜苦辣、创业的得失成败,以及我在真正的商场中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点滴感受。与大家分享。

之所以叫“创业论语”这一名字,我是希望用一种较为自由和松散的文体,来完成这个并不轻松的话题,以期对那些整日忙碌、彻夜失眠、极度焦虑的创业人有一个快乐阅读的机会。

在整个文章中,我将不再探讨所有创业者不同的创业动机,不管是不得已上路,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或是为了赚足够的钱、为了一份自由、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都会为在创业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所不安,我正是为了这个不安而敞开我的思想,走进与我同样在路上的创业者。

我更为关注的是那些在营销第一线打拼了多年的人。事实上,正是这群人,不但丰富了创业者的队伍,而且还增加了创业成功的几率。对他们的关注,也是我对《销售与市场》杂志的热爱;正因为对《销售与市场》的热爱,才有了这个专栏。

是为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