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美海西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美海西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千年前,这里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铺道的重要驿站,在历史上,这里曾让西域与中原紧密牵手,演绎了一部敦煌中华史。

今天,从西宁西去新疆,南去,安静的德令哈都是必经之地,因此,说德令哈扼南通、北抵甘肃,西出新疆之咽喉,绝非为过。

海西在哪里?

沐浴着初冬的阳光和高原的风声,我们一路向西,走过黄河,走过青海湖,在羊群和白云烘托的青藏高原上,海西,在刹那间就绽放在我们的视野里。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地处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一――青海湖以西而得名。

不到海西,不知道海西的壮阔和雄美;不到海西,不知道海西的厚重和富饶。

并不遥远的美丽

我们是在斜阳西下的时候抵达德令哈市的,此时,金色的阳光拥吻着大地、山脉以及树木,给高原的一切披上了金色的绸缎。

踏上这片土地,让我们不能想像的是,脚下便是古羌之地。在记忆里,古羌之地必定遥不可及,甚至荒凉而冷落。但史料却明证着这里曾经的岁月,“羌地,汉时先零卑禾部落多居于此”,意为古羌人曾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时事变迁之后,此地又成为蒙古族、藏族先民们游牧的美丽家园。这些文字,见证了德令哈无数年前鲜有的热闹和繁华。一如数千年之后的今天,站在海西州政府所在地德令哈市的街衢里,目及之处,尽显静美和繁盛。

德令哈市,背倚古柏蓊翳的柏树山,城市不大,常住人口7万余人,只有3镇1乡和3个街道办事处。这样的城市,在中原地带随处可见,但在青藏高原上,拥有7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确实屈指可数。

在这个城市里信步,你会有想像不到的清爽以及豁然。这里。没有尘杂和喧嚣,也没有拥挤和无奈,风从街道的另一边慢慢走来,微微地掀动衣角,像在问候着久违的友人。一路两边,宾馆和饭店遥相呼应,建筑也多为三五层。阔大而曼妙的奥运广场,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地带,像盛开的花朵,迎接着悠闲的游人。虽然,这座城市脚踏青藏高原,但平均海拔仅有2980米,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成为中国西部避暑胜地的趋向渐次明朗。

而更让人想像不到的是,走进德令哈就走进了柴达木。

对于八百里瀚海柴达木盆地这个概念,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在书页中时常充满诱惑的名字曾经不止一次地让人冲动不已。德令哈市,就紧紧地守望在这个盆地的东北边缘。

它守望的,还不仅仅一个柴达木。

数千年前,这里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辅道的重要驿站,在历史上,这里曾让西域与中原紧密牵手,演绎了一部煌煌中华史。而今天,从西宁西去新疆,南去,小城德令哈都是必经之地,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穿城而过,因此,说德令哈扼南通、北抵甘肃、西出新疆之咽喉,绝非为过。

在海西州都兰县察汗乌苏河畔分布着1000余座吐谷浑吐蕃墓葬群,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吐蕃墓葬群,墓中出土的大量丝绸是“南丝绸之路”存在的重要证据。

沧海桑田,世易时移。

如今,周边是沙漠、戈壁,但河流、湖泊密布,湿地冰资源相对丰富的海西,已是稀有的高原绿洲,德令哈独具的江南水乡的资源环境特征,也渐渐成为人们高原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地。

养在深闺人已识

“海西地处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旅游资源富集地带,其雄浑壮美的雪域风光、灵秀隽美的草原湖泊,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都独具强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许多旅游资源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之最。”曾接受《农村农业农民》杂志采访的海西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吕刚如是说。

如今的海西,已在优势的旅游产业链上渐渐展示了意蕴厚重的点睛之笔。

海西州旅游局局长李东曲说;“海西旅游,重在生态,重在自然,重在原汁原味,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的是一种真实的、淳朴的、震撼的美。”

海西州有着天下最丰富的自然景观。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构成了海西州地域的主体。在海西州采访期间,海西人很乐意用柴达木的旅游概念替代海西,因为,海西没有柴达木更具有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柴达木书写了海西州旅游产业的符号。

柴达木盆地有着丰富的盐化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是海西州发展工业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聚宝盆”,至今已发现矿产86种,探明储量的有57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16万亿元,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炭、湖盐、钾盐、镁盐等,其中湖盐、钾盐、镁盐储量居全国首位。

在海西旅游的人们说,柴达木盆地是由黄、白、黑三原色组成的,白色是指盐和钾肥。黑色是指石油,黄色即指漫漫无边的沙漠。柴达木盆地无垠的荒漠及其中的风蚀风积地貌世界闻名。有文字如此描述: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是风和黄沙的绝唱,这里的风吹出了规模巨大的雅丹地貌群,它们千姿百态,在旷野中沉默,给人们强烈的美的震撼。

在格尔木市西北53公里处的荒漠地带,我们还见到了被世人传唱的沙漠守望者胡杨林。

这些胡杨,“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用不屈捍卫着沙漠卫士的尊严,用坚韧迎接着大漠的风割沙噬,用妖娆昭示着高原生命的力量和坚强,在苍黄的岁月中,年复一年地耸立着意志和美丽。胡杨林,成就了柴达木盆地的又一处绝美景观。

2007年,“激情穿越柴达木”被CCTV评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一,青藏线风情游、丝绸之路风情游被评为青海十大著名旅游线路。

2008年8月,海西州人民政府牵头组织了“激情穿越柴达木――中国青海海西汽车摩托车集结赛”活动,活动抵达之处,皆为海西著名的旅游胜地。

海西州副州长吕刚说:“‘激情穿越柴达木’活动不仅仅展示了海西旅游产业的精品线路,还体现了三个理念,也就是打造了三个平台:一是依托柴达木的海拔地势,打造了一个检验摩托车、汽车质量的平台;二是依托青藏高原神秘原始的自然地貌,打造了一个检验参与者体能体格的平台;三是依托昆仑文化的厚重底蕴,打造了一个净化心灵、勇于拼搏的精神平台。”

聆听着情人湖的传说,走过神秘的外星人遗址,踏上“万丈盐桥”,昆仑山在远方向游人伸出了巨大的臂膊。

厚重而灵光

昆仑山,中国第一神山,有“万山之祖”、“亚洲脊柱”之美誉,其文化源远流长,在泱泱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图腾,是华夏儿女的寻祖之地,也是神话传说中的会聚中心和仙山圣地。在地理位置上,昆仑山还是连接中原和西部各少数民族地区最牢固的天然纽带。

《山海经》云,昆仑乃“帝下之都”,有“天柱”、“天门”,为“百神之所在”。相传,昆仑有三界天,一界是凉风之山,登而不死;二界是玄圃,登之则灵;三界是上天,登之乃开仙。又传,昆仑山有一至九重天,

能上至九重天者,乃大佛、大神、大圣,西王母、九天玄女均是九重天的大神。

登上高高的昆仑山,风雪弥漫,零下20度的气温没有阻隔我们神往的信念。站在莽莽昆仑之上,只觉天地尽在胸怀。

来到这里,便会想起诗人屈原。

屈原是第一位目极八荒、神游昆仑的诗人,也是第一位弘扬昆仑文化的人。“登昆仑兮食四望,心飞扬兮浩荡”,“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如此诗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壮怀激烈、气势磅礴的阔怀。

屈原之大,在于昆仑,在于昆仑传说。他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诗篇,无不以昆仑神话为元素,或言志、或言物、或言情。他在《离骚》中写道: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玄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用浩荡笔墨,尽抒自己博怀,给昆仑山留下了厚重的文化滋养。

不仅仅是屈原,在屈原之前,已有诸多典籍述及昆仑神话,并且丰富多彩,精彩之一便是瑶池相会。

《古今图书集成》载,“西王母是远古时期统治青藏高原的一位女王,风姿绰约,威仪八方。西周第五代君王周穆王钦慕西王母,遂于公元前958年越黄河、过乐度,直上昆仑山。二人相会之日,昆仑万里,惠风汤汤。西王母“容眸流盼、神姿清发”,周穆王意厚情深、心旷神怡。这一段佳话,在华夏昆仑之地留下了永恒的一页。

昆仑山还是佛道二教共同的圣地。

千百年来,不少道教徒从四面八方奔向昆仑山朝觐,因为,他们虔诚地认为他们的最高经典《道》就密藏在昆仑山中。“天皇真人曰,此道家之至重,其经上帝秘在昆仑之中,五域之内。藏以玉涵,刻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

如今,在距格尔木市110公里的昆仑山中,有一昆仑道观――无极龙凤宫,正是道教徒历经艰辛顶礼膜拜之处。

行走在巍巍昆仑之上,如同穿越厚重的文化史册,来来往往的游人,在心里平添了几分敬仰。

也许,文字的记载实在乏力,但足以让《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嫦娥奔月》、《蟠桃盛会》、《后羿射日》这些传说直接滋养中华文明瑰宝昆仑文化,实在地给我们留下雄浑博大的中华民族史前文化影像。因此,昆仑神话成为与希腊神话相媲美的世界两大神话源系便有了无可非议的据证。

“仅此文化一项,任何地方与昆仑山相比,都会黯然失色。”格尔木市旅游局副局长刘宗旭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