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孩子不再是贾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当年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一句用了三年,吟成后他不禁双泪长流。以苦吟诗人的形象蜚声古今的贾岛,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可见一斑。我们从中得到一个启示:一篇好文章的创作需要一个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三、四年级的习作有这样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三年级的孩子刚刚从二年级升上来,已经有写一个简单段落的基础,但在意识和行为上对现在正式编入教材的习作训练是存在恐惧心理的。这无形的恐惧来自诸多方面:孩子缺乏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没有生活的实践;父母把作文看成是需要特别解决的难事;教师随意训练,不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部分孩子一听到习作就大惊失色,心惊肉跳。孩子失去了以往的活泼和笑容,哪里还做得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解铃还需系铃人,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孩子引向多彩生活的细处、实处,有意识地让家长成为陪着孩子共同游戏的玩伴,把习作训练演变成好玩有趣的实践活动,驱散潜伏在孩子心灵深处的恐惧和不安,这样才能带给孩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那么,怎样才能使习作课变成有趣好玩的体验过程,让孩子不再如贾岛般苦思苦吟,而兴奋地在纸上表达自己的快乐呢?
三年级上册的一次习作要求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成观察日记,我现在就以这次习作为例来详细说明。
一、送孩子一面放大镜
孩子们置身于社会,置身于大自然,眼中是美丽的花朵、茂密的小草、皎洁的月亮、奔腾的河水、晶莹的露珠、可爱的昆虫、高大的建筑物……孩子可以接触到的事物数不胜数。可是我们疏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孩子对这些五光十色的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一棵不知见过了多少次的大树,他们只能很笼统地说这棵树很高很大,至于树冠的样子、枝丫的伸展状况、叶子的形状、树皮的颜色,他们不知道怎么形象地形容,因为他们从来都不留意这些细节,也不关注它们所引发的感受。而这些细节和感受恰是组成文章的重要素材,没有素材,怎能连字成文?又怎能有更深的感悟?
所以,在孩子们拿起笔之前,我先送他们一面放大镜,让他们好好地把玩和观察。
(一)玩耍的方法——观察
就以这次习作为例,为了便于交流和指导,我让孩子们和自己的父母一起买螺蛳,挑几颗自己养着,然后观察螺蛳的生活习性。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张趣味表格,引导他们有序、有目的地观察和记录。表格如下:
[我和小螺蛳有个约会][\&硬硬的壳\&柔软的身体\&薄薄的盖\&\&\&\&小朋友,我虽然没有像你一样的脚,可我是个天生的运动员,请你好好瞧瞧我的本领!\&我会哪些运动项目?\&我能上哪儿去?\&你喜欢我的什么运动项目?\&\&\&\&你这样细致地观察我,肯定想知道我更多的秘密。问吧,你想知道什么?\&\&\&\&][我是小螺蛳,我长啥样?请你仔细看看我,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对从来不曾有目的地观察的孩子,我们必须教给他们一定的观察技巧。上述表格把观察的过程细化了,将螺蛳分为体态特征、活动情况两部分,体态特征细分为壳、身体、盖三个小方面,活动情况则按“我会哪些运动项目?”“我能上哪儿去?”“你喜欢我的什么运动项目?”这三个小点来研究。这样细分,孩子们的观察有序了,有针对性了,从整体到局部,逻辑关系紧密,孩子们的触角能敏锐地捕捉到螺蛳细微的身体特征和活动变化,比较全面地掌控被观察者的方方面面,为写作积累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三次提问的内容是对螺蛳潜藏的秘密的发问,旨在促进孩子认真思考,为下次深入观察埋下伏笔。
(二)以有目的的闲聊助兴
学生观察以后,趁印象还比较深刻,教师可立刻拉开师生间闲聊的帷幕。让孩子随意聊聊观察到的现象,是非常好的培养想象力的方法。孩子们说螺蛳的壳像小小的竹笋、倒立的陀螺、尖尖的螺丝、盘山公路,上面的盖子像盾牌、红红的斗笠、刻着漩涡的锅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充满了美丽的想象,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融合着独特的发现和感受。围绕着表格,师生共同交流,小螺蛳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愈发清晰、立体起来,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这个当初不怎么看好的小家伙。
有了爱,什么都好办了。不是有成语“爱屋及乌”吗?孩子们看小螺蛳,觉得它什么都是可爱的。把小螺蛳放在实物投影仪下,让进行过热烈交流的孩子们静静地欣赏几分钟它们无声的表演,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叫起来:“看,那颗小螺蛳在倒立!”“它们两个在用盾牌互相攻击!”“这个大的是母亲,小的是孩子,它们在玩背人的游戏!”多奇妙的语言呀!
(三)拉起家长的手
有了兴趣,有了爱心,孩子就会乐意去了解更深一点更难一些的问题。探究的马达铆足了劲,开动起来就会更有收获。教师可从孩子特别想知道的众多问题中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孩子动手做实验。在上次的表象性观察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张实验性观察表格。
[亲爱的孩子们,第四单元告诉我们,研究科学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和思考,请你们想办法进行试验,并将试验经过详细地记下来。\&1.螺蛳有眼睛吗?\&\&2. 螺蛳有味觉吗?\&\&3.( )?(我来问)\&\&4.( )?(我来问)\&\&5.( )?(父母问)\&\&][我和小螺蛳再次约会]
这次观察的问题设置得比较灵活,老师给出了两个,学生要设计两个,让父母问一个。这次观察不是老师包办的,也不是孩子独自完成的,而是通过多人参与和合作完成的。老师提供的是一个观察的方向,使学生不至于提出毫无研究价值的问题。父母提供一个问题,可以在家里营造一个快乐、合作的氛围,使孩子不再自编自导,无人欣赏。家长的参与有很多好处。对能干的孩子,家长只要赞赏地看着就行了。对能力一般的孩子,家长可适当地指点和帮助他们,让他们的观察能够更深入。对不懂的地方,学生不要放过,要和家长一起上网查找资料,解决疑难。
通过反复的观察和深切的实验体验,孩子们知道了很多平时不知道的东西,对螺蛳的体态特征、活动方式、吃食排便、繁殖生育等方面就如对老朋友那般熟悉,说起来滔滔不绝。这样,我们还用担心学生作文“无米下锅”吗?
二、做几份不同的设计图
素材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接下来就进入创作的阶段了。孩子脑子里、手头上虽然已经有了很多的资料和感受,但把什么事儿都一股脑儿地堆砌到文章里,那肯定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使用哪些内容,丢掉哪些内容呢?这些被选中的材料用什么方法串联起来比较妥当呢?……整理素材,构思文章的脉络是非常关键的。
(一)拟出简单的提纲
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将提纲融入作文教学,就能很容易显示出它的好处。在提笔立提纲前,教师要让孩子复习一下文章,明了文章构思布局的方式。《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等课文的每个自然段都安排了什么内容?它们以怎样的线索贯穿全文?这些按时间的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事物的层次进行的观察给孩子提供了示范,他们在模仿中构思出了自己文章的结构。在《螺蛳》这篇作文中,孩子们构思了多种有效的结构:(1)开篇引入——螺蛳的外貌——螺蛳的生活情况——总结。(2)开篇引入——螺蛳的外形特征——螺蛳的趣闻轶事——有关螺蛳的疑难解答——结尾。(3)以问题贯穿全文:开篇引入——螺蛳有眼睛吗——螺蛳有耳朵吗——螺蛳有味觉吗——螺蛳知道疼吗——螺蛳有脚吗(怎么走路)——结尾。(4)以与小螺蛳对话的形式描述自己的惊喜发现……
孩子们的思维极其活跃,拟出了一份简单明了的提纲。这个提纲清清楚楚地说明了文章要安排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要写什么内容,它是孩子们成文的重要依据。当然,孩子们在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上会出现不太科学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孩子们调整解决。
(二)静静地依纲成文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身处偏僻安静的山野,而心灵能感受超尘脱俗的真趣。“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在“三鼓”“梦云惊断”后欣赏到了夜间的美景。“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王国维说,无我之境,诗人只有在平静的时候才能够得到。安静的环境、平静的心,孕育着稚嫩的花蕾。四五十个孩子,不说话,我看你一眼,你瞅我一眼,也会打破这种安静。怎样才能不被外物干扰?怎样才能不干扰他人?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答案。
教师要从营造安静的环境入手,让孩子们按约定把座位拉开,同桌间空出一定的距离,让智慧的目光停留在自己的桌上,不说话,不借橡皮、铅笔、修正液、字典等,不东张西望。周围静了,孩子们的身心也渐渐平静了,凌乱、焦躁的思绪有序了,他们慢慢进入自己所写的情境,仿佛周围没有同学,没有老师,即使打雷下雨也听不见,只有笔尖在纸上静悄悄地舞动着。
身静了,心静了,思维却活跃了。孩子们的脑海里,小螺蛳在悠闲地散步、玩耍、练体操,神奇的思维和它们一起亲密地交流,说悄悄话。简简单单的提纲变成了洋洋洒洒的鲜活话语,生活情趣、奇思妙想、人生感悟都有了。孩子们这样写道:“水一波一波地冲过来的时候,螺蛳的触角也随水飘动。”“一群鱼儿围在它身边,它的头一缩进去,就把旁边的沙子弄飞了,鱼儿们被这沙子吓跑了。”“我用牙签狠狠地戳了它一下,它大惊失色,猛地缩了回去,可没过一会儿,它又探出了小脑袋,东张张西望望。我比上次更重地戳了下去,它一下子醒悟过来,知道这是个圈套,缩到更里面去了,过了好一会儿,它才抖抖索索地伸出小脑袋。”……
(三)多层次的修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篇精彩的文章用铅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不知已被修改了多少次。好文章是经过斟酌修改出来的。孩子们自己修改、互相修改,以及老师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意见能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修改能力。所以,老师的修改环节绝不能省掉。老师的修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提纲进行修改,如写作的顺序、内容的确定、谋篇布局等。二是对语言表达进行修改。文章写成之后,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修改语言。
把孩子们的心血收集上来后,老师要细细地看每一篇,把自己的意见写在边上,不要批判,要赞扬、鼓励、提建议:“这段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棒!”“语言表达的形式不一样就避免了雷同。”“在这里连用动词,语句会更传神。”指导孩子们把每句话说连贯,说形象,说正确,说精彩,说得有个性,老师就要对文章的修辞、独创性、细节等内容提出建议。对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不能轻易放过,要面向所有孩子,进行具体分析,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孩子们自行斟酌修改。
学生的自改和互改放在什么时候?放在老师的修改指导后面。三年级的修改要求是改一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学一学他人精彩的表达方式。等学生的年级升高了,有了一定的作文修改经验,教师就可以提高修改的要求了,这样逐级提升,学生的价值和能力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三、开“作文欣赏party”
西方的现象学有一种说法:任何一个艺术的成品,即使是很伟大的诗篇,它只是artefact,是一个艺术的事实,一个艺术的成品。任何艺术的成品,都要透过一个读者、一个观赏者,才能够给它一个美学的价值,才能成为美学的客体。
孩子的每一次习作都是一次脑力劳动,但谈不上是艺术品。不是艺术品,就无法吸引读者。不过,教育者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阅读的氛围,开一个“作文欣赏party”。
孩子们彼此欣赏。同是写螺蛳,写作的人不同,思维的方式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同,让孩子们读读他人的文章,能从中体会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表达方式。切入点新颖,融合了个人特有的感受,那么平凡的事物或事情也会变得新奇起来。
家长夸奖式的欣赏。在孩子挑选的写作题材中,很多都有家长参与的影子,但家长仅仅是文章里的一个角色。其实家长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得更大,教师可以让家长走进孩子写作的过程,成为激发孩子写作兴趣的引导者。孩子在用放大镜放大螺蛳的各个部位时,已经有意识地让家长参与到自己前期材料的准备阶段了。现在,孩子的习作完成了,长时间的劳动终于收获了果实。孩子的习作与家长见面后,家长的赞美能够激发孩子作文的兴趣,使孩子不再为作文愁眉苦脸。
老师鼓励式的欣赏。老师把全班的作文集中起来,对精彩的篇章、美妙的构思、传神的描写、生动的语句、用得准确的标点进行评价,将孩子们的劳动成果张贴在学习园地上,鼓励他们发到网上,投寄到报社,点燃他们创作的欲望。
习作,是积累素材的过程,是选择材料的过程,是设计布局的过程,是静心思考的过程,是精心修改的过程。从外观到内感,从内思到外显,一次习作就是一项好玩的活动,一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和家长共同引导的过程,一次化蝶成蛹的美丽蜕变。每次习作,教者都如此认真研究探索,将快乐带给孩子,贾岛那般的苦涩也就在学习中慢慢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