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客观在何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记谱,是“音乐”这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式,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转译成相对较稳定的书面形式。随着现有记谱方式的局限性被学者所意识到,学者们对记谱方式不断进行着改善与创新。本文就学者们所争论的三个焦点展开论述,阐明笔者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记谱 客观 均分律动 非均分律动
记谱,是将“音乐”这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式,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转译成相对较稳定的书面形式。通过记谱,或者对既成谱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未知音乐文化的特色以及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差异。
最初选择使用欧洲的符号系统记谱法(如:五线谱)来记录非欧洲音乐文化所孕育出的音乐,并非是当初的记谱者认为只有欧洲的记谱法才是科学的记谱法,而是因为在当时,欧洲的记谱法是唯一能被提供并使用的记谱法。
五线谱记谱的局限性,早在20世纪前后就已经被欧洲学者所意识到。也正是由于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了五线谱记谱的局限性,所以,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其中包括埃利斯、霍恩伯斯特尔、博厄斯、斯通普夫等人。在他们之中,有的人是从“五线谱改良”的角度来进行自己对记谱技法的革新;也有些学者干脆另辟蹊径,脱离五线谱,将高科技引用到记谱技法里来,力图用声学或电子仪器代替人工记谱,从而提高记谱的客观性。比如查尔斯•西格的“自动记谱仪”。然而类似于这种近乎完全客观的“自动记谱仪”之类的记谱方式,会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就机械性等局限,如它不能分辨声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与无意义的部分。因此,使用机器自动记谱的记谱方式仅能成为人工记谱法的附属品,无法成为主流的记谱方式。
通过对几篇民族音乐学记谱理论文章的阅读,笔者认为学者们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记什么?用什么记?如何记录非均分律动的音乐?
一、记什么
民族音乐学者的记谱观似乎呈现两个分化,记谱工作似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部分学者主张只记录下旋律的主干音,不必在那些装饰部分费心;而另一些学者的主张是将听到的所有旋律全部记录下来。第二种倾向发展到极致,那就是“自动记谱仪”,“自动记谱仪”可以将一些人耳无法辨别的细节也都客观地记录下来。但“自动记谱仪”的这个优点,似乎也正是它的问题所在:如果这种所谓的细节是人耳无法辨别的,那么对这种细节的记录是否有其现实意义?对这种细节的记录是否真的有必要?而且,就像孔斯特所说的那样:对装饰部分记录的过于详细,将会模糊了主旋律的流动走向 。也就是说:过于追求精确与客观,反而会模糊了最本质的“音乐性”。
二、用什么记
每一种记谱法,都一定是从属于某一个特定的音乐文化。在自己的音乐文化中,这种记谱法所记录的乐谱,其最最主要的功能,便是记录这种音乐的演奏手法。比如:工尺谱,它最初就是一种记录管乐器演奏指法的指位谱,用或文字或符号的形式去标记手指的位置,因此,能读懂工尺谱的人,根据谱上的谱字,便可以在管乐器上依谱吹奏;再如古琴的减字谱,减字谱是一种记录操琴者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信息的指位谱,读懂了谱上的减字,就能知道两手正确的演奏手法;再比如五线谱,运用在钢琴上,便要加上左右手的指法,演奏提琴的人需要在五线谱上标记上“连弓”、“顿弓”之类的弓法……总而言之,一种从属于其所属的音乐文化的记谱法,是能够记录下这种音乐的演奏手法的。这种记谱法在民族音乐学中被称为“规约性记谱”,规约性记谱是局内人为了演奏而记录的乐谱,是文化的乐谱。而当民族音乐学者们试图对一个自己尚不了解或不甚了解的一种音乐进行记谱时,其所使用的记谱法自然不是这种音乐文化所孕育出的本土记谱法,而是这个学者在所受的音乐教育中所熟知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在民族音乐学中被称为“描述性记谱”,这是一种局外人为了分析工作而记录的乐谱。一直以来,学者们都力图使这种为了分析而记的乐谱,去包含那种为了演奏而记的乐谱中所含有的全部信息,比如:用五线谱和简谱来记录古琴音乐,人们早就发觉五线谱和简谱记录的琴乐是不准确的,是失真的,但大家还是不断地给五线谱和简谱增加各种各样的符号,力图使这种记谱能够贴近琴乐的原貌,还是那句话:大家都极力使这种为了分析而记的乐谱,去包含那种为了演奏而记的乐谱中所含有的全部信息。问题在于:这一努力能否实现?引用一句嵇康在《声无哀乐论》里的话来总结,那便是“外内殊用,彼我异名”,这两种记谱法由于其记谱的目的不同,其记录的结果必然存在差异,就像五线谱再怎么增加符号,也无法记录下古琴减字谱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一样。也许,只有使用各文化所孕育出的规约性记谱,才是调和这一矛盾的方法,比如:外国人要研究古琴,就要先学中国字,然后,学会减字谱。虽然这一方法将会使得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者们在研究异文化的音乐时面对很大的难题,但毕竟他们也总是在强调 “局内”、“局内人”,也许攻克这一难题,对他们来说应该也是必要的吧。
如果有些民族音乐学学者不同意这一提议的话,那么他们也就必须真正明白一个道理:有得必有失,欲得必先舍。如果想使用规约性的记谱,那就别指望这种记谱能够使局外人也能够看懂,而使用这种文化的记谱所能够得到的,便是在这种文化中被孕育出来的音乐的完整信息;如果想使用的是描述性记谱,那就要舍弃想要使用这种记谱“记录下规约性记谱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的念头,更何况这也是无法做到的,而使用描述性记谱所得到的,应该是能使更多的局外人相对了解这一文化的特色吧!
三、如何记录非均分律动的音乐
自从欧洲的学者开始关注非欧洲的音乐开始,“自由节奏”这种在欧洲学者眼中比较新奇的现象,始终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在20世纪的中叶,在一些学者(如Sachs)的眼中是“一种原始的节奏形式”,是“来自远古的宝贵财富”,类似于“原始”、“远古”之类的词汇似乎含有些许的贬义,即:含有一种“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尚未发展成熟”这样一种涵义。但是,也许正是由于学者们当时对于“自由节奏”这种音乐现象的这种并不正确的评价,反而使得“自由节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它对学者们更有吸引力。
大致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就开始了以对西方音乐的节奏为主要话题的探讨,一直到20世纪后半叶,对节奏的分析似乎总是集中在均分律动的节奏上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对节奏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扩展,“自由节奏”这个在当时的学者们看来较为新奇的话题,似乎更加吸引学者的眼球。
“metric”,字典上的解释为“米制的、公制的”,如果将“metric”解释为“均分律动的”,似乎可以这样去理解:将一把尺子横放,上面的刻度作为一条时间线,每一个半厘米或整厘米的长刻度作为重音,其他的短刻度作为非重音,如此这般从左向右,每个刻度依次作响,那么,这种节奏的律动,便是“metric”,不合这种律动规律的,便是“nonmetric”。
“非均分律动”(nonmetric rhythm)是一个特殊现象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自由节奏”(free thythm)是否真的自由?
完全的均分律动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在实际演奏中,或者在各个流派自己的传承过程中的音乐处理方法上,弹奏者按照自己内心地感受,将本来为均分律动的节奏赋予了弹性,这也是一种可调节性,有些地方延长,有的却缩短,在本文中称为“deviate”,背离、偏离。如果将这种“偏离”都称为“自由”的话,那所有的均分律动的节奏(在实际弹奏中)都成为一种rubato,即:“随意将音符长度增减的”,因为,并没有一种演奏传统的观念是去完全的执行纯粹的均分律动的那种机械呆板的均匀性。
而所谓的“自由节奏”(free thythm),也许称为“非均分律动的节奏”(nonmetric rhythm)比较合适,它虽然不是完全的均分律动,但它也绝对不是完全的自由。正学者们所意识到的:位于均分节奏与非均分律动之间的这个范畴,几乎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以至于我们几乎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自由节奏的存在,是与某一音乐流派或音乐风格所具有的特殊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种节奏形式经常成为对音乐流派和音乐文化的理解的关键所在。自由节奏也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自由的发挥,是即兴的创作,这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节奏是否为均分律动,与是否的即兴创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由节奏的段落有可能是固定的,而均分节奏的段落也有可能是即兴发挥的。某些自由节奏类型完全是根据音乐传承下来的传统模式而固定下来的,而非即兴发挥。
在古琴音乐中,琴乐的节奏有时相当自由,所谓打不上拍子和划不出等分节拍的情况比比皆是,人们就笼统地以“散板”标识。有人说古琴音乐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是“形神俱不散”,古琴音乐中很多所谓的自由节拍是与拍速的变换有关,比如:2/4转3/8,3/8+2/8+3/8等。
总而言之,“非均分律动”这个词,似乎有着“缺失”了一些东西,背离了“标准”之类的含义,而事实上,非均分律动要比均分律动来的更加基本和普通,因此,对这种节奏的命名,似乎应该再斟酌一下,比如:一些学者所提议的“flowing rhythm”,如果让我来翻译这个短语,也许就会译为“跌宕”吧,取“抑扬顿挫、富于起伏变化”之意。
四、总结
学者们总是在强调记谱的“客观性”。强调记谱的客观性,就是在强调记谱的真实性,强调记谱要表现音乐的本质特征。“客观”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的偏见”。但是,人工记谱本身就是一种偏向于主观性的活动,无论学者们提倡使用哪一种记谱方式,无论学者们主张记什么,无论学者们提倡如何去记谱,都无法跳出“记谱的主观”,而在学者们手中所产生的形形的记谱,也必然都是“主观的记谱”。
记谱与主观,也许就像一对连体婴,永相伴随。
参考文献:
[1]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7。
[2]Hood, Mantle. The Ethnomusicologist. New York: McGraw-Hill 1971.
[3]Myers,Helen. “Introduction.In Ethnomusicology:An Introduction (edited by Helen Myers).The Norton/Grove Handbooks in Music. New York:W.W. Norton 1992.
[4][Hood Mantle. The Ethnomusicologist. New York: McGraw-Hill 1971.
隋郁: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