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歌教学的实与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歌教学的实与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为例,1-5册前4册涉及诗歌多达26首。如何有效处理这些诗歌文本,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不可回避的矛盾。如果从实与虚两个向度上切入,诗歌教学这一矛盾,也许能正确化解。

一.阅读上的实与虚

阅读是打开诗歌文本的第一扇门。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强调的正是多读的意义。戴望舒的《雨巷》只有42行,但其阅读价值即使用420行也难以丈量。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一开始,就定下了情感上的基调――忧伤。“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阅读体验?这里面有实的因素,也有虚的成份。

从实的角度看,“油纸伞”、“雨巷”、“姑娘”等意象,都是客观可触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有形的。作为雨天的工具,“油纸伞”是脆弱的,甚至像柔弱的女孩子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淋,但正是其柔弱的一面,才碰疼了读者的心弦。“雨巷”作为地理环境,也是作者精心选择的。这样的地方,容易和“寂寥”扯上关系,容易发生故事,容易让人联想,甚至散发出一些不可捉摸的暧昧的味道。“姑娘”就更好了,谁不喜欢姑娘?姑娘常常与清风明月为伴,往往与鲜花香草为伍。即使是有病的人,一提到姑娘,眼睛也会为之一亮。姑娘象征着纯洁和美好,代表着新生和未来。咀嚼这些实实在在的词语,既可提神,又可醒脑,还可美化心境。

从虚的角度看,这几行文字就像少女打开手掌,轻轻放飞的一团烟雾,轻淡而渺茫,缠绕而迷人。“独自彷徨”、“悠长又寂寥”、“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等语词,则不像前述那么实在,呈现给读者的是虚幻、模拟和想象。“独自”是不想让别人掺合,“彷徨”是因为还没下定决心,“悠长”代表的是心思,“寂寥”隐喻的是情感,而对“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向往,又恰恰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地的一种精神寄托。有趣的是,作者希望遇到的是姑娘,而不是“养驴的女人”。如何引导学生乘虚而入?恐怕首先要理解“丁香”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其次要理解“丁香”的寓意。丁香花象征着诗人的淡雅、隐忍和愁绪。当然这里的姑娘,未必就是姑娘,她也可以是一种理想、一种目标、一种追求,想象的空间越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越有前途。

二.讨论上的实与虚

说,是学生语文四大能力之一。利用诗歌教材,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师推不掉的责任。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讨论,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当然,讨论里也有实与虚的问题。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

磐石无转移。

这是《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我曾就这四句诗,组织学生讨论,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里实写了什么?虚写了什么?

生甲:实写了“磐石”。磐石是体大沉重的石头。

生乙:看到“磐石”这个词,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刘兰芝让焦仲卿做磐石体现了封建女子对男人的崇拜,希望男人有铁的肩膀可以依靠。这种潜在的意思,就是虚写吧。

生丙:“蒲苇”也是实写。蒲苇即芦苇,这种植物特有韧劲,不容易折断。

生丁:刘兰芝用“蒲苇”自喻,从虚的角度,表明了自己在爱情、婚姻上的坚贞与不屈。同时也刻画了刘兰芝作为“女汉子”的光辉形象。

应该说,上述四位同学的讨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积极效果在于,通过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即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比喻这种修辞格的理解。

比喻的核心在于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

刘兰芝分别以“磐石”、“蒲苇”比喻丈夫和自己,表示了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就实与虚两个关键点,组织学生对诗句进行讨论,形成了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的闭合回路,为学生的说话创设了情景,铺平了道路。

当然,课堂讨论是一种复杂的组织形式,它不仅考验着学生参与教学的情绪和水平,也考验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智慧。这种教学模式,既有预设性,又有生成性。因此,教师既要充分备课,发挥教师主导课堂的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是说,课堂讨论,既要充分打开,又要及时收伞。只有师生科学互动,一起成长,才能真正结出口头表达的果实。

三.听力上的实与虚

诗歌鉴赏有多种方法和技巧。从诗歌意象出发,顺藤摸瓜,找出矛盾,理解情感,知人论世,把握思想,品味凝练、含蓄之美,离不开对学生听力的培养。听力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捕捉外来信息,感悟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品性和人格魅力。

首先要听出音乐之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是典型的描写声音的诗句。“大弦”是琵琶四根弦中最粗的弦,是实写;“嘈嘈”形容声音浊杂粗重,是虚写。“小弦”是琵琶上最细的弦,是实写;“切切”形容声音轻细且急促,是虚写。同理,“玉盘”是实写,“大珠小珠”落盘溅起的浊重和清脆的声音,则是虚写。这里,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形成了不绝于耳的交响音。借助想象,在优美的朗诵中,听出美感,无疑是一种享受。

其次要听出情感之美。

钟嵘在《诗品》中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不仅诗歌的音乐性不可剪贴,其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亦不可复制。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听到这里,我们就会为之动容。因为听了“我”的话,琵琶女拧紧弦栓,重新弹奏,听起来,凄凄的声音再也不像刚才的乐曲,所有的人听到后全都掩面而悲泣。在座的哪个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我们知道“青衫”,指黑色单衣,而唐代官位低的人,常穿这种青黑色的衣服,白居易以此自比,形象直观地表达了一种悲伤凄切的情感。表面上,我们实实在在地听到了司马青衫等人哭泣的声音,但,只有往虚里听,即听出司马青衫们掩面哭泣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情感上的升华。只有听到这里,我们才能真正听出诗人自叹经历、昔盛今衰、晚景凄苦的哀伤和漂沦流落的悲切。

四.写作上的实与虚

某种意义上,读诗正是为了写诗。写诗不仅是诗人的事,写诗还应该从娃娃抓起。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正是读写结合的道理。在大开言路的今天,有谁肯封闭才情?少男少女正是写诗的好年华,谁不想拥有诗意的人生!

问题是,如何写?

――从实出发,抵达虚的境界。

例如,《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5年第6期上,李萍同学有一首写“日记”的小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我丢失了我的日记本

一本漂亮的日记本

封面上印着

蓝天、白云、绿草和红花

还有一只断线的风筝

正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诗里从“日记本”等实物写起,选取的意象具有典型意义。因为日记本里往往藏着个人的心思和秘密。“蓝天”、“白云”,展示了辽阔的天空。就在这“天空”下,一只“风筝”断线了,它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还有,用“绿草”、“红花”作点缀,也让现实环境更加美好起来。作者虽然从实处着笔,但真正想表达的,却是对理想、自由的追寻,以及对现实羁绊的挣脱。这就是虚写的力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的诗歌写作中,不管是选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既不能就实写实,也不能就虚论虚,因为二者往往水融,不可分割。

实际上,学生从实写到虚写的过程,也是写作由基础等级向发展等级迈进的过程。近年来,高考作文在逐步淡化文体,“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写作要求已经从试题上悄然删除。考场上,以诗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才情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不仅得了高分,甚至得了满分。

诗歌是思维的花朵。诗歌教学,坚持一手实,一手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性思维,也有利于塑造情趣健康、审美高尚的民族素质。

李胜志,河南光山人。1982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校普师班,后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和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双本科学历。现为河南光山县马畈高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笑容》,小说集《灿烂》,散文集《天边》,论文集《求索》等。责任编校:郑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