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创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与相关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创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与相关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专家问卷法,设计了高校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在创业活动活跃的上海,面向不同类型高校的大三与大四学生进行发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了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创业知识薄弱;学生对创业教育评价普遍不高,创业教育有待落实与细化;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趋同,未见显著差异。高校创业教育应瞄准学生反映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具体包括:纠正创业教育观念误区,实现创业教育从“活动”向“教育”的整体性转变;不同类型高校区分目标定位,构建适合国情和校情的创业教育模式;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就业

基金项目:[F]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接研究”(DFA10078)

作者简介:[F]高桂娟,女,教育学博士,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上海 0009);苏洋,女,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刘地,男,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14606收稿日期:[F]013018

一、引言

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推动力。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再次重申,要贯彻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国家政策推动之下,高校创业教育已全面展开,但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总体判断却存在明显的分歧:多数人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处于萌芽阶段,总体水平不高,是应急权宜之计[1];同时也有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成“燎原之势”,在全球创业教育中异军突起,有后来居上之可能。那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究竟如何?针对此问题,我们结合已有的研究,设计了高校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及创业活动活跃的上海,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对三类高校的创业教育进行问卷调查,并提出未来发展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要较为准确地把握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必须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笔者认为主要应包括:(1)构建并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2)成立各种创业模拟实体,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等;(3)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4)定期开展创业者学术讲座、创业者培训班,形成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以上述内容为基础,编制成调查问卷向创业教育领域专家发放。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的形式,其中“1=不重要;=不太重要;3=一般重要;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为了预防指标设计的局限性,问卷设计了开放式问题:除上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外,您认为还需要补充的是哪些?请补充并按照3=一般重要,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注明分数。对回收的专家问卷联合运用满分比、算术均数和变异系数的百分位数来确定界值、筛选指标,最终确定了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依据表1,设计了含有16个问题、5个选项(经常、很少、学校未提供、没兴趣参加、其他)的问卷。为了弥补封闭式

为了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01年1月于同济大学,利用公选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现场发放问卷40份(涵盖大一至大四学生),对所设计的问卷进行预调查。通过预调查,对问卷的导语以及选项不清楚的选题(单选还是多选)进行了修订。[JP]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桂娟,等:高校创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与相关对策——基于对上海不同类型高校的调查问卷分析

正式问卷调查于01年4月至5月进行。对上海高校进行分层抽样,分为“985工程”大学、“11工程”大学、高职高专等3类,每类3所,共计9所高校。每所高校按照文科和理工科分类发放。调查对象是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每所高校抽取样本10人,总样本为1 080人。回收问卷731份,回收问卷率为677%;其中有效问卷76份,有效问卷率为67%。此次取样考虑到了创业教育的时效问题,且数据表明样本在学校、学科分布上都比较合理,注意了区分度与代表性。样本情况如表所示。

(二)统计处理

采用 SPSS 170 For Windows 进行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和处理分析数据。采用常用的Cronbach a信度系数法,对问卷信度进行了检验。本问卷的a=085>065,因此信度有效。采用常用的MO and Bartletts est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本问卷的MO=0881>05,因此效度有效。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来了解高校创业创业教育现状,即通过计算问卷各题得分的平均数与标准差来实现。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创业知识薄弱

全体参与调查的对象愿意创业者达到577%,且创业的意愿出自理想和兴趣的比例共计509%。尽管大学生有理想和抱负,对创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对创业缺乏了解,创业知识薄弱,不太了解创业的比例高达605%(详情如表3所示)。依据创业理论,经验学习只是创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一种重要方式。现实中,创业者不但要[CM(]开展经验学习,而且还需要认知学习。这些不同的学习方式都会对新企业创建产生重要影响[3]。调查所显示的学生对创业知识的欠缺,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高校创业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给学生提供创业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创业教育评价普遍不高,尚待落实与细化

对问卷的16个问题进行统计发现,调查对象对所有问题的答案选择“很少”的占多数。“很少”可以有三种解答:一是高校的创业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尚停留于政策文本或理念层面;二是高校创业教育尚未引起学生重视,使得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清,或对专业学习之外的活动不重视;三是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推行力度不够,创业教育未能满足学生需求。

16个问题中,在“经常”选项较为突出的是“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实习培训和实践活动”(问题11)。尽管这是被调查选项中评价最好的一项,但选该项的学生也只占总数的38%。此外,还有两个突出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说明。

1“在校期间是否接受过交际能力的培训(例如:演讲技巧、团队协作、人际关系等)”(问题5),选“很少”的学生占总数的508%。这说明,一方面,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学校的创业教育供给出现了严重脱节,学校无法满足学生对自己交际能力提升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对创业教育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层。目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在举行全校创业计划竞赛、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举办创业讲座等方面搞得有声有色,但需要质疑的是,形式上的红红火火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校期间是否接受过创业能力的测评”(问题6),选“学校未提供”的同学占到了全部的315%,这说明创业能力测评在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在教育前对学生能力的前测和教育之后的后测不是科学的创业教育。这种创业教育不仅无法可持续性地改进和完善,而且可能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盲目创业导致失败。正如共青团重庆市委青年创业导师林浩所言,创业需要激情,但过分的激情往往会导致创业者不研究自身实力与市场风险,创业失败在所难免[4]。

(三)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趋同,未见显著差异

上述分析是对全体样本的总体考察,那么三类不同高校在创业教育内容上有无层次和水平上的区别?对此我们进行了对比分析。依据问卷数据制作折线图表现学生对于问题1~16的答案分布趋势(如图1所示)。

如前文所述,在问卷中,本研究对于创业教育的状况提出了16个问题,由“经常”、“很少”、“学校未提供”、“没兴趣参加”和“其他”5个答案选项进行描述。为了统计之便,我们将这个5个选项逐一赋值,即“经常”为1,“很少”为,“学校未提供”为3,“没兴趣参加”为4,“其他”为5。图1所呈现的数据为全体样本所做有效选择的算术平均数。由于各问题学生选择的平均值全部处于~33的区间内,故将折线图的纵坐标数值仅选取在~33区间之内。

由图1可以发现,代表三类高校的三条折线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学生选择的答案趋同,三类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状况未见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同一个问题上,虽然具体数值不同,但是三类高校的学生都趋向于同一个答案,这突出表现在问题1~问题10,还有问题1。例如,问题1,“是否接受过项目指导课程”,三类高校学生的选择都趋向于“很少”;而问题6即“是否接受过交际能力培训”,三类高校学生的选择都趋向于“学校未提供”。

在16个问题中,其中有三个选项有一定的区分度,在此进行进一步说明。

1“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实习培训和实践活动”(问题11),“高职高专”的学生选择“很少”的集中度更高;从学理层面看,高职高专与普通高校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突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是高职高专的主要特征[5]。但实际调查结果却是高职高专学生对学校的实习培训和实践活动评价最差。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高职高专学生对实习实践更为迫切,对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更高,因心理落差而导致评价降低。当然,更深层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企业参观考察”(问题13),“985工程”大学学生的选择明显接近“很少”,而其他两类高校的学校更接近“学校未提供”;这种类似的选项同样反应在问题16即“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学校、市级、国家级或企业支持设立的奖励创业基金项目”,“985工程”大学的学生普遍在数值“”的区间,即选项为“很少”,其他两类高校的学生的选项集中于“未提供”。尽管“985工程”大学这两个选项比另外两类高校评价稍好,但众所周知,“985工程”大学作为我国重点投入大学,在资源获取方面独具优势,并且样本中的上海交通大学为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其开展创业教育的资源优势更加突出。从投入与产出之比来考虑,学生对“985工程”大学创业教育的评价并没有明显优于其他两类高校。

(四)主观作答题进一步揭示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共性问题

[JP3]该问卷的最后一题由学生自由作答。在对本题的阅读归纳中发现,有些问题是学生普遍反映的,而有些问题则只是个别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为了尽可能做到科学客观,设立了“集中度”这一指标,对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依据集中程度,按照三类高校分别进行量化处理,并进行对比分类(如表4所示)。

从表4的统计分析可知,高校创业教育形成了共同的途径,包括创业大赛、创业课程与讲座。相比较而言,重点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但不容忽视的是,三类高校学生反映的创业教育问题有共通之处,且在上述封闭式问题的选项中也得到了数据证实,包括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仍待加强、创业教育还需重视等。

五、加强高校创业教育针对性的建议

从学生角度对高校创业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各项内容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获得对高校创业教育优劣的客观评价,更重要的是发现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厘清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虽然本研究只是针对上海三类高校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但鉴于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选取的科

学性以及样本抽样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对其他高校开展和完善创业教育同样具有借鉴作用。高校应瞄准学生反映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

(一)纠正创业教育观念误区,实现创业教育从“活动”向“教育”的整体性转变

自1998年清华大学在中国高校首开 “创业启蒙运动”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倡导,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了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环境不断改善,创业教育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但由于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尚停留在表象,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还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驱动力量来自于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在创业带动就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缺乏内生动力和自主性,更多的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亦步亦趋,缺乏长远规划与组织、制度建设,大多依托学生管理组织,如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处,开展一些创业竞赛、创业讲座活动,“以活动代教育”的现象普遍。活动的短期效应虽然明显,但学生的参与面和后续的教育实效并未受到关注。在创业教育不过是学生工作事务、不过是开展学生活动的观念误区下,高校虽然开设了一些创业教育课程,但也是以“公选课”、“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并且在“专业教育”的强势压迫下,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并未真正融入学校教育之中。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成熟的企业家既需要学校创业教育的学习,更需要在社会创业实践中获取创业素质,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修炼高境界的企业家精神[6]。因此,创业教育是企业家精神的教育,是养成创业心理品质、塑造创业人格的教育。在教育观念上,高校要摒弃把创业教育变成类似成功学的狭隘的、急功近利的观念,树立和弘扬大创业观,即大学生创办新企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是创业;从事开创性的工作是创业;把企业家精神融入平凡的工作岗位,开拓进取、建功立业,是创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所学的知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创业。树立大创业观,才能真正使创业和创业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教育实施上,高校需要构建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美国作为成功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把推广创业课程作为实施创业教育最重要的途径。美国高校开设了多种创业课程种类:一是与通识教育相一致的大类课程——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有助于他们进行专业化领域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二是与专业教育相联系的学科课程,即将创业内容融入不同学科,以鼓励这些学科的学生找准市场,进行创业。三是活动课程(第二课堂),即为学生实现理想提供建设性的和实践性的平台,帮助他们明白如何解决问题和完成项目[7]。

(二)不同类型高校区分目标定位,构建适合国情和校情的创业教育模式

尽管创业教育有着其内在的规定性以及共性,但不同类型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应有自身的定位,突出特色,探索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因为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历史、条件、办学目标等都是不一样的,创业教育不仅要综合考虑学校的资金、机构设置、师资力量、生源状况等有形要素,还要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文化特征。单一的创业教育模式既不现实,也难以有效。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不同高校把创业教育与学校发展愿景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与院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8](P94),创业教学计划内容各有所重:百森学院、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设立的创业教育计划都是综合性的;麻省理工大学、UC伯克利分校、仁斯里尔理工大学等大学的创业教育面向高科技创业;印第安纳大学Bloomington分校、Syracuse大学、科罗拉多大学Boulder分校着重的是新企业创立和创新;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Baton Rouge分校强调的是家族企业、连锁经营以及妇女创业;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创业教育计划重点是生命科学应用、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9]。

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中的问题要求我们探索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校情的创业教育模式。依据我国国情以及高校的性质与定位,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设计适合于“顶天”与“立地”模式:“顶天”是针对“985工程”与“11工程”这类重点大学而言的,即重点大学应以国际视野占据创业教育的前沿和制高点。“立地”则针对于地方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这类高校创业教育应贴近民生,以促进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为直接目标。

我国重点大学大部分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与较强的科研实力,经费充足,生源优秀,应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应对国际学术创业、知识创业的潮流与挑战,抓住当前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机遇,在创业教育领域发挥领军作用。一是利用学科优势:以学科为载体,在各学科渗透创业教育,为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通过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形成创业学科,并围绕创业学科逐步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国际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创业教育需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创业教育领域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而最重要的是,对这些问题的探求需要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10]。二是利用科研实力:通过大学科技园增进校企合作,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与鲜活案例;将项目研究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将项目研究与全校性创业教育项目互为补充,逐步形成高新技术项目研发与产业化的创新性、创造性、创业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利用经费保障:除政府拨款之外,通过校友与社会捐赠、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创业基金,用于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大学生知识创业企业。麻省理工学院“10 万美元创业大赛”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最大限度调动校内与社会创业资源,培育了一大批高存活率、高技术含量和高利润的企业[11]。

地方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在我国高校数量中占居多数,是整体推进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相对于重点高校,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其创业教育类型与层次应统合于大众化教育之中,旨在“商业扫盲”与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习惯”。具体而言,创业教育目标可细化为三个方面:(1)培养创业意识,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 )提高就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以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工作;(3)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创业目标的实施,除开设通识性的创业教育课程,应更加注重创业实践,通过挖掘校内潜在商机、校企合作与社区服务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三)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原则等等,被世代传颂,但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却亟待加强与落实。本调查研究同样说明,创业教育未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缺乏具体针对性,亦即没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创业教育的因材施教应包括两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材施教,加强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二是面向拔尖创业人才的因材施教,让真正的创业者脱颖而出。

创业教育贯彻因材施教有赖于尽快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科学的反馈和评价是高校创业教育必可不少的重要环节,将指导和激励创业教育往正确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遍发展,其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已显得日益重要。

依据创业教育内涵,创业教育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创业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获得核心能力、发展个人和社会能力、培养创办企业的能力或金融素养;创业教育的过程,具体包括由广泛的创业教育课程整合而成的科目教学、资项目、团队合作项目等;创业教育的产出或产品——既包括诸如开创新企业人数这种硬指标,也包括诸如心智变化这样的软指标。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类似于传统的绩效评价,主要考察可量化的硬指标,同时结合定性评价——考察心智变化这一类的软指标。借鉴该报告的理论与方法,高校外部组织(政府、社会)可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过程与结果进行全程性评价,通过评价引导高校创业教育分类发展,有所侧重,从而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高校自身可进行创业教育发展性评价,评价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最重要的是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与反馈,弄清楚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可控的,哪些又是不可避免的。通过这种自我评价与总结,对创业教育进行可持续性改进。

从学生个体层面看,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创业失败率高,且现实状况是学生未经过创业能力测评,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状况不甚了解。因此,创业教育还需引进或自主开发创业能力测评技术,引导学生对自身创业能力进行冷静全面的评估。尽管创业能力测评涉及面广、工作难度高,需要编制科学的测评工具并进行有效解释,却是创业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通过创业能力测评,既有助于学生理性选择创业行为,也有助于甄选创业英才,突出创业教育的英才教育特色。通过在教育内容设计与制度安排上打破常规,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并通过创业英才的示范效应,激活更多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由此不断改善创业教育产出的软指标。

参考文献:

[1]农志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堪忧[N]科技日报,010040(7)

[2] 侯慧君,林光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011,(19)

[3] Cope, J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nd critical reflection[J]Management Learning,003, (4)

[4] 陈寒星,毕克勤大学生创业六成失败 专家点评四大问题所致[EB/OL]http://www0netcom/009/6/484341633177html,013019

[5] 王振兴高职高专学校特色建设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005,(3)

[6] [美]杰弗里·蒂蒙斯创业者[M]周伟民,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00

[7] 武世兴,等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011,(4)

[8] 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010

[9] 张竹筠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005,(10)

[10]landt,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ermanspeaking Europe[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004,(3)

[11]金津,等从麻省理工学院创业大赛看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 010,(9)

[12]刘帆,李家华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类型[J]大学生就业,008,(6)[Z)][B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