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完善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完善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普遍展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对象针对性不强,等等。解决的办法有:关注“边缘群体”的心理状态,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对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与矫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智能、情感、意志、个性、行为等发展到更佳状态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这项工作涉及教育机构和部门、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多个因素和环节。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受到重视。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专业知识课堂,组织心理活动课教学,通过讲座、板报、网络、电话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也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提供心理咨询、个别心理辅导、心理测量等服务。在北京师范大学,自2000年开始每年5月25日被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这个倡议在全国高校得到了响应,很多高校都在这一天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心理协会组织”,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橡皮筋公社”等,通过办报纸、组织讲座等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请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为学生提供现场咨询服务,通过观赏电影、心理剧表演、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心理知识的乐趣,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有一些学校建立了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如黑龙江省的“龙江高校心理网”、上海交通大学的“交大心擎网”等。通过开设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线知识讲座等方式,既为学生提供了在线学习与咨询的机会,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了在线培训与辅导。学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聊天等方式进行咨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21世纪以来,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也得到了学校的普遍重视,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2001年9月教育部在天津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在培训课程中安排了团体心理咨询教学;2003年北京大学心理系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2004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在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中开设了团体辅导。在重点高校的带领下,团体咨询活动在学校普遍开展起来,内容涉及新生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训练、职业能力训练等,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

然而,很多有识之士注意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确。目前,一些教育者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的导向的同时,忽视了构建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指向和总目标的同时,未能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必要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事实上每个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和心理发展的起点、特征等都是不同的。一味生搬硬套地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不重视根据需要建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只能造成教育缺乏可操作性,使教育的实施过程封闭化、僵硬化,脱离与实际的联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还有的教育者虽然设置了具体层级目标,却未重视教育目标的动态发展性,常局限于解决某一阶段的教育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及时地调整或生成教育目标以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教育目标僵化不前。

2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不少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尤其缺乏对“边缘学生”的关心和照顾,如贫困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女生等。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普遍具有自卑感,容易导致自我鄙视、自我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不愿意与同学交往,自我封闭、孤僻抑郁,很多教育者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困扰,导致了他们的心理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极易产生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危害身心健康,但很多教育者也缺乏了对他们的关心,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采用极端的教育方法,有的甚至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不顾及他们的感受,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另外,女生心理常表现出不稳定和不成熟的特征,相比于男生更加内向、敏感、含蓄;当今社会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性别歧视,如在就业问题上女生就面临更大压力,一些教育者没有认识到女生的特殊性,缺乏必要的教育,使她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失去了自信,产生心理问题。

3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专职工作人员缺失。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很多高校注重对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许多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但仍有一些学校没有真正重视,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摆设,来应付上级监督检查。另外,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缺乏,咨询技术有待提高。在内地,心理咨询人员严重紧缺,许多咨询员由德育教师、政工干部、医务人员等兼职担任,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工作效果不佳。一些咨询员凭借主观臆断下结论,经常把心理问题扩大化或者“道德化”,等等,人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期望学生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与标准,不仅未能帮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反而危害了其身心健康;部分教师咨询方式单一,忽视了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由于性格等原因,面对面咨询方式使部分羞怯、封闭的学生望而却步。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动态开放性。一些学校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预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了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预设的目标、内容进行操作,违反了心理健康教育开放性的特点,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对目标的灵活变通,造成教学缺乏针对性,脱离学生实际。课程内容大多按照课本进行传统的备课,表现为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还有的关注青春期教育,情绪情感教育等,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心理、就业心理方面的教育,实际应用性不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识记心理学知识的过程。课程实施方面,多采用专业学科式的教学模式,过于讲究结构,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独自式的,教师讲、学生记,缺乏互动,降低了教学效果。有些教师采用传统考试方法检验教学效果,分等级记学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终结点,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以及课程评价的发展,单方面地用考试成绩评判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反

而产生更多心理问题。

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 关注“边缘群体”的心理状态。学校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关注的同时,要重视“边缘群体”的心理状态,比如贫困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人格偏常的学生等特殊群体。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应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们身边的伙伴,使“边缘”的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氛围。例如,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教育者要及时地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接纳,帮助他们确立切合实际的理想,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北京大学不仅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也注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适。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之所在,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目标规划,让他们认识到面对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抓住机遇提高自己、增强信心,敢于面对挫折。对于女生也要进行特别的辅导,要培养她们的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情感,引导她们正确对待当今就业与生活带来的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例如,清华大学针对女生少的特点,密切关注这个弱势群体,展开了以“等待花开”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生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值得其他学校学习和借鉴。

2 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对于教师来说,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需求,把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加以总结,建构课程目标,使课程能满足学生需要,并根据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调整、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实现动态发展。通过课程的进行,让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课程内容是目标的载体,由于课程目标的建构性特征,课程内容也不是毫无生机的“死水”,是“动态化”的知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首先,课程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承认差异性的存在,教育应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由于每个人社会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等方面各不相同,心理发展情况及心理问题也各有差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选择性,以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心理、个性特征和具体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有侧重点的教育指导。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不应仅局限于学术知识的简单传授,要满足学生实际要求,在师生“对话”中适时调整,贴近生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过程。教育心理学也证明,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内容应避免浓厚的学术色彩,生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消除疑虑,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促进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应该多元,教师要洞悉学生各方面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使教育内容全面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 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师在评价中应该起到核心的作用,但同时为了评价更加客观、合理,不能忽视多元化的“声音”。合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个体的参与性,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进行,不可忽视各种偶然及相关因素的存在,因此应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对话,形成以“教师评价一本人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议―学校评价”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在评价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声音”,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意见,积极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性作用,为评价寻找一个和谐点,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法要多元化。在评价方面,应该避免单纯反映学生发展结果的“量化”评价方法,使定性定量相结合,进行更加全面的“人本”评价。例如,情境性评价方法、行为观察等就属于质性方法。情境性评价方法是受教育者创设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更有利于教育者对其进行了解。

4 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要把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提高他们从事这一工作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技能。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相关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及心理教育技能的训练,使他们系统地学习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技巧。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要求从业教师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教育。

总之,尽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骄人的成果,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善于反思、勇于纠错,不断学习、改革和进步,才能够使这项工作真正造福大学生,造福教育事业,造福于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