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墙内开花墙外香”――诸城茂腔生存状况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墙内开花墙外香”――诸城茂腔生存状况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茂腔是山东的地方戏曲,发源于山东南部的花鼓秧歌,最早形式是从民间艺人为了生计而形成的落地唱书,后来形成民间小戏,在其发展中曾经在北方很多城市红极一时,同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同台演出,并在演出中吸收了其他戏曲的优点,最终完善了自己后来更名为茂腔。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当今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窘迫局面。这种局面表现在茂腔戏班组织形式、演员的职业素养、演员的培养、戏班的社会影响力等方面。

关键词:茂腔现状;诸城茂腔;茂腔戏班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49-02

诸城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潍坊市境东南端,潍河上游;东邻青岛,西接临沂,南连日照,北靠潍坊。诸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诸城百尺河大鼓是风靡一时的曲艺剧种,京剧、吕剧等各类戏曲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最著名的地方戏曲当属茂腔。

一、关于茂腔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之前山东各地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0余种。既有传统四大声腔中的“东柳”、“西梆”,即山东柳子戏和山东梆子剧种。也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吕剧、柳琴戏、茂腔、五音戏,两夹弦,四平调、柳腔、蓝关戏、渔鼓戏、八仙戏等剧种。《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载,茂腔在其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和“茂腔”三个阶段。

本肘鼓。又称“肘鼓子”,由于其唱腔在每句的末尾总是有“噢嗬”的耍腔。本肘鼓由民间花鼓秧歌发展起来,随时随地都可以演出,有简单的化妆;其音乐源于民歌,旋律较为简单,唱词多为七字句;伴奏乐器只有锣鼓打击乐,作用是表演前招徕观众,表演中烘托气氛和表演后欢送观众的作用;在开场后便不用大锣,只是在唱腔间歇处打【加官点】,常用的锣鼓点有【老河南】、【一封书】、【滴粒子】等。其风格质朴自然,具有热情奔放,粗犷豪迈的风格。

冒肘鼓。据记载大约在1895年到1900年之间,有一位丁氏还俗尼姑,从临沂携带儿女在诸城落户安家。她的三个女儿擅长演唱“拉魂腔”(今天的柳琴戏)并在演出后引起了轰动。后来,丁氏尼姑把自己的二女儿许配给诸城本肘鼓世家王玉林。之后这两种艺术形式得以迅速的结合,并吸取了当地的民歌、小曲,形成了后来的“冒肘鼓”。

这一时期随着丁氏一家的“南岔子”和本肘鼓的“北岔子”相融合,产生了这一剧种的保留剧目“四大京”和“记”等数百个具有本剧种特点的戏。由于家族戏班的发展壮大冒肘鼓的演出形式逐渐由“唱门子”、“盘凳子”过渡到以家族为主的戏班子,在这些戏班子四处表演,将这一剧种带到了大中型城市,如青岛、营口、天津、抚顺、沈阳、牡丹江等地。后来由于和京剧、河北梆子一同演出,互相取长补使得冒肘鼓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茂腔。20世纪40年代初期,“打冒”逐渐由弦乐过门代替,建国后,取冒肘鼓的“冒”字同音,更名为茂腔。

二、调查资料整理

(一)调查过程

1、2014年2月7日,上午八点随诸城市少年宫茂腔剧团,前往孔戈庄镇土墙社区,观看茂腔的下乡演出并采访;

表演剧目《小姑不贤》、《张郎休妻》;

受访人:刘团长。

采访内容:

(1)诸城民间社团的现状。

(2)剧团的运行情况。

(3)在经营状况方面诸城茂腔剧团与专业剧团的对比。

(4)少年宫茂腔剧团的演员的培养。

(5)观众人数:5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55岁以上的老人)。

2、2014年2月12日,观看少年宫茂腔剧团的剧场演出;

演出地点:少年宫礼堂。

演出剧目:《张郎休妻》,《小姑不贤》。

观众人数:200人左右。

3、2014年2月13日,观看高密茂腔剧团的演出;

演出地点:少年宫礼堂。

演出剧目:《墙头记》,《马前泼水》。

观众人数:300多人。

4、2014年2月14日,下午2:00

受访人:颜炳智。

受访人身份:采访伴奏乐队头弦(从事戏曲工作几十年)。

采访内容:茂腔的伴奏音乐。

5、2014年2月15日,下午2:00

受访人:王玉利。

受访人身份:采访乐队的司鼓,专业戏曲创作人员。

采访内容:茂腔的音乐构成与创作。

(二)调查内容梳理

1、诸城茂腔音乐的发展及其现状。

茂腔发源于诸城,先后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茂腔”三个阶段,在上世纪曾经影响力一度遍及东北多个城市,天津,以及山东半岛地区等多个地区。其发展也吸收了民间歌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一些特点。到上世纪1954年以前,诸城茂腔以民间家族性戏班的形式生存在民间;随着1954年国家对民间家族性的戏班进行统计和统一管理,自此诸城成立了诸城茂腔艺术团和诸城京剧艺术团,它们都属于国家的事业单位。专业艺术团由于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使得茂腔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诸城艺术团先后解散了茂腔剧团和京剧团,并由政府机构转变为民营艺术团。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民间艺人为了生计而放弃了茂腔的表演,从此诸城茂腔便一蹶不振。

进入本世纪,先后又有民间爱好者,自发的组成了十几个民间业余的班社,这些班社有:2001年成立的诸城夕阳红艺术团,2003年成立的玉山茂腔艺术团和职工艺术团;还有密州艺团,增光茂腔剧团,诸冯茂腔剧团,邱家庄子茂腔剧团,斜屋茂腔剧团,杨春艺术团,以及后来职工艺术团和杨春艺术团合并成的诸城市少年宫茂腔剧团。

从规模上说,这些民间业余剧团零零散散的小班社居多,少年宫茂腔团相对完整;从表演场所来看,各个民间社团大都在社区的广场上、公园进行一些演出;从演员构成看,大部分的演唱者都是戏曲业余爱好者;从剧目的学习看,大部分表演者都是对着录音学唱,有些唱腔因为难度大还不得不请教专业较强的人员;从表演戏曲的剧目数量看,由于演员的学习时间有限,且学习唱腔较慢,所以每次能表演的剧目往往只有两三部。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了实际表演中的很多问题:首先,由于演员大多数为业余演员使得表演容易产生各种欠规范的现象,比如穿戴,表演动作等;第二,为了节约资金,伴奏乐队中出现了一个人兼任“三块铜”的演奏,严重影响了乐器性能的发挥,很多效果难以实现这就限制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三,因为演员数量有限导致了有些人数稍微多一点的剧目无法编排演出。

与诸城茂腔发展窘境相比较,胶县、胶南、青岛、高密等诸城周围几个市县的专业茂腔剧团历经几十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高密茂腔艺术团,胶州心连心艺术团等。就拿高密茂腔艺术团来说:

高密茂腔艺术团属于事业单位,每一个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属于国家事业单位人员,不仅有工资,而且艺术团还有政府的资金支持,这就使很多演员可以不用担心生计问题,而一心一意的进行茂腔的创作和表演。不仅如此,他们的艺术团有茂腔的专业老师,演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演员。还有一批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成名的优秀的专业演员。另外,为了培训下一代的茂腔演员,高密茂腔剧团还成立了四十多人的青年团。他们是潍坊艺术学校招收的茂腔专业的专科学生,一毕业便以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进入高密茂腔剧团。

经过几天的现场观看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专业的和业余的茂腔表演团体的观众人数虽然有差别,但是其观众的年龄构成往往是相似的,大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2、茂腔剧目的编排与演出。

茂腔的戏曲音乐结构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传统的“跑亮子戏”茂腔;第二种是现代的茂腔,这种茂腔类似于“样板戏”的音乐结构,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文武场形式的茂腔。

前者作为茂腔戏曲传统的音乐结构,起源于茂腔形成初期。这种方式演出的时候整个剧目的音乐包涵:开场锣鼓,唱腔和说白,器乐间奏和伴奏,锣鼓结束这几部分。这种戏曲在表演上面对演员的要求比较少,一般演员只要熟悉了唱腔和念白就可以上场表演,在说白的最后几个字用说白节奏叫板,告诉伴奏人员下面将要演唱的板式,之后便可进行演唱,而伴奏大都是即兴伴奏形式。对于专业的戏曲演员来说,这种戏曲甚至可以不用排练可直接上场表演。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诸城市少年宫茂腔剧团的表演还都属于这种形式。

后者这种结构在当代茂腔的创作表演中被广泛使用,是一种当今专业茂腔团所使用最多的音乐结构规则,这种结构的茂腔戏曲音乐往往会有一些乐谱用来标明戏曲音乐的特殊处理,包括开场曲,间奏,闭幕去等,演员也必须经过排练才能熟悉音乐和配合伴奏。一般的新戏排练过程包括:

(1)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构想并着人作曲。

(2)学唱腔背念白。

(3)“搭架子”即排动作。

(4)哑排:对唱腔,对白,布景,道具等象征性的排练。

(5)乐队合乐:排练乐队,乐队根据曲子从头到尾排练完全。

(6)响排:所有人员包括(ABC角)一起到场进行排列。

(7)彩排:灯光道具等排练到位,最后一次彩排均化妆。

这种排练出来的茂腔戏曲往往对唱腔和伴奏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而且在很多地方都有特殊的处理,有些段落因为有个人自己的发挥往往会比较精彩,有些比较好的演员会自己设计唱腔来提高作品的戏剧性。高密茂腔剧团所表演的多为这种形式结构的作品。

三、总结

诸城是茂腔的产生地,但是如今却是到了这样艰难的境地。笔者通过对比相邻各县市的茂腔剧团的发展发现,引起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关注较少,这是导致诸城茂腔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诸城戏曲团体最早是有两个一个是京剧团,一个是茂腔剧团。后来由于历届政府主管人员的喜好不同,导致了茂腔剧团的逐渐淡出了事业单位;而最终京剧团也随着诸城艺术团的个人承包进入了民间自生自灭的道路。由于缺少了政府财力和政策的支持,诸城茂腔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衰落。这与周边县市茂腔的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本来是茂腔产生地的诸城现今已经难觅地方戏曲的影子。

第二,诸城茂腔的演员的业余化。由于八九十年代大量专业戏曲工作者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放弃戏曲这一事业。导致了现在的茂腔表演在传承上产生了很大的断层。整个少年宫茂腔剧团只有个一头弦和一个司鼓是退休的专业戏曲工作者,其他人都是业余人员。导致了诸城茂腔表演形式呆板,水平低劣,因而无法吸引更多的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

第三,当今流行文化的冲击。

综上所述,诸城茂腔的现状是:民间剧团多很多,大都处于自生自灭的无统一管理状态;群众关注少;没有专业的演员,专业水平低。诸城各个剧团都发现,依靠自己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纷纷借鉴高密,胶州,青岛等地的发展模式和研究成果。不过政府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如果不介入可能诸城茂腔的发展还会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前途堪忧。

参考文献:

[1]安啸梅.山东戏曲生态现状研究[M].戏剧丛刊,2012年1月.

[2]参见:《中国戏曲集成》(山东卷).

[3]古全敏.山东茂腔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大众文艺,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