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慕课热潮下的“冷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慕课热潮下的“冷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作为信息技术和教育领域的跨界组合,在全世界掀起了又一轮的在线教育改革新浪潮。一时间,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各大高校学府、科研机构以及风投企业都趋之若鹜,然而在为慕课带来有益且有效的教育变革欢呼的同时,我们也应冷静思考一些问题。

【关键词】慕课 冷思考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200-02

一 慕课可能加强西方学术界的世界性影响,抑制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多样性

网络开放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系统是基于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学术经验和教育理念。许多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课程被翻译成其他的语言,2013年,Coursera新开启了“全球翻译伙伴计划”,将把美国和欧洲的优质课程翻译成中文内容,但是教学内容还是主要反映了原本的课程。课程、教学方法和整体的教育理念是和不同国家的教学传统和实践相联系的,并不能完全充分地展现在慕课这一平台。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所体现的优秀的、最新的教育思想与其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相融并行还需要很长的磨合期。

知识和教育反映的是复杂多样的学术传统、方法论和特定学术系统下的教学理念,因此并不是绝对中性的。现在的慕课课程材料绝大多数来自西方的学术系统,举例引证都来自于美国或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有影响力的期刊文献和文章。而这些知识体系和教学倾向无疑是先进的和主流的,但却并不一定是唯一且绝对的。

学术的民族主义和地域性是存在的。在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这一点尤为明显。如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大部分课程体现的是西方的文学经典、哲学假设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假设。这些主导的学术思想和主导的学术话语权在慕课课程中无疑会得到保持和强化,并不可避免地抑制学术多样化的特质,而强化高等教育的霸权。

二 在中国,慕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短期内不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模式

1.慕课将改变教师专业发展和评价体系

慕课将使得教师的课程更易于理解,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延展性。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在线元素来丰富他们的课程。慕课化可以让一部分优秀教师整合辐射自己的优质教学,但是经历了初期短暂的蜜月兴奋后,教师长期的积极性如何调动保持?当传统的上课答疑变为了平均规定时间内的数个可视化指标,当学生的反馈必须依靠教师对线上每一次点击和大量的数据进行跟踪研究,对教师的优质课程怎么进行全新的评价?是否会出现事与愿违地大大增加教师工作负荷?

美国Georgetown大学的詹姆斯教授表明:当学生遥不可及,当学生的学习失败成本降低,当学生的学习努力较难转化成经济利益,当人与人、师生的个人身体接触淡化到最低,把广泛有效的学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灌输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比以往更大的挑战和难题。在电脑前与置身现实课堂的感觉是远远不能相比的,前者需要教师一味跟随网络授课的节奏,缺乏灵活性。教师不应该以课程慕课化为教学目的,而应视它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依此来提高职业素养并推动自身的职业发展。

2.慕课缺乏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最终培养亟待完善

慕课化的教学需要重建学生评价体系。在计算机为基础的的评价体系之外,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Gregor Kiczales 教授于2013年5月对Coursera 的所有无学分/无认证要求的课程试行了同伴评价体系。然而此评价体系如何在大规模的学生群体,包括可预见的成百上千的学生中有效推行,这是一个巨大挑战。Gregor说同伴评价追求的是一种公平、实质性的评价。此评价模式要求慕课课程中的学生在跟进课程进度的同时,处理评估模型系统中的大量复杂问题,这对于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时间和精力也是一个巨大考验。以慕课课程为中心形成一个跨校、跨国乃至跨年龄层知识和文化学习交流社团,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同侪评价模式无疑是易行的,但所产出的同伴评价评级信息的有用性和价值还有待考证。

另外,中国的特殊国情是:70%的年轻人还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信息技术和职业技术的加速发展对成人在职教育和终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优质普及化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因此让国内高校对慕课充满期待。领军MOOC的edX、Coursera和Udacity以英语为学术交流语言,刚加入阵营的北大、清华和复旦等国内高校利用非英语语境都为我们带来了代表全世界最先进、最优质水平的课程。但是慕课的最终受众和最终有效受众到底是重点高校的优秀学生还是更大范围的二三级城市院校的学生?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在职成人,抑或是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学生?而且,顶尖高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并不一定能最大程度辐射延展到受众学生。在中国,慕课化教学如何从现有的重视应试的学习变为重视能力的学习?如何考核学生这种知识和能力?这都是我们应该思考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无学分要求无文凭认证担保的慕课现阶段的课程结课率是较低的,所以更适合于为了个人发展或职业兴趣的学习。如果学生为得到课程学分、获取学位而注册在线学习,失败风险就较高。特别是对于那些贫困地区或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慕课课程在能力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促进方面无法给予他们所需要个别鼓励和面对面的指导。

3.慕课并非万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

慕课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要辩证地认识其利弊。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包括校园生活的经历和校园文化体验在内的传统高等教育。清华大学教授于歆杰认为,交互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或是受众比较小的课程就不适合慕课化。文史哲类的学科,因为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差异性,需要精细化的多维度系统讲解,慕课化的课程也是不适合的。

总之,21世纪的现代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教育,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极大丰富、单一模式的智能化在线教育,同样呼唤智育、美育和情感教育,同样需要线下的生态人文化课堂。慕课热潮来袭,中国高校也理应敞开大门,融入变革,避免在这场在线教育浪潮中失语旁落。但是,高校也必须保持自省和清醒,更注重校园的内涵建设,积极投入相关研究,如技术、方法、政策、制度的建设,创建既有国际视野又兼具中国特色的国内网络课程开放平台。

参考文献

[1]徐晶晶、计琳.追求一种科学而高效的教育形态,专访Coursera创始人之一AndrewNg[J].上海教育,2013(28)

[2]于忠宁.“慕课”来袭,传统大学安否[N].工人日报,2013.9.27

[3]Philip G. Altbach. MOOCs as Neocolonialism: Who Controls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3:11

[4]Wong, Michael. Online Peer Assessment in MOOCs: Students Learning from Students. Centre for Teaching,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Newsletter,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