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再认识再突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再认识再突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报告再次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从十五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今已有15年了,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已整整5年了,毫无疑问,转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粗放发展依然存在。这里既有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操作误区的问题,必须再深化认识,力求在改革创新上求突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是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依赖,关键在深化改革

首先,由于连续多年的制造业快速扩张,我国许多重要行业的产能过剩严重,经济结构失调矛盾突出。例如,在传统行业方面,据国家工信部的《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全国钢铁行业产能超过9亿吨,产能过剩超过1.6亿吨,另有7000万吨在建;水泥产能过剩超过3亿吨;有色金属行业的电解铝近两年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1年度世界汽车总产量为8006万辆,而中国为1842万辆,占世界总量的23%。

其次,粗放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能源压力难以承受,生态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已经到了社会无法忍受的程度。刚进入2013年,一场持续了十多天的雾霾天气,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再次敲响了警钟。

第三,发达国家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加速推进,以3D打印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世界经济的目前格局。这对我国以廉价劳动力和要素低成本参与国际分工,是严峻的挑战。

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然而,由于体制束缚和路径依赖,粗放发展模式依然存在,近两年光伏产业发展一哄而上、粗放扩张导致急剧回落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各地政府的竭力推动下,光伏产业成为新兴战略产业最璀璨的明珠,仅短短几年,全国光伏产业遍地开花,生产能力迅速飚升,竟然达到40吉瓦,比全球累计装机的总量还多。2011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发达国家的“双反”政策的冲击,又迅速从耀眼的高峰跌到冰冷的低谷,产品价格大幅回落,有的已经跌破成本,几乎所有光伏企业亏损,龙头企业濒临倒闭,前十大光伏企业累计债务已高达1100亿元。

光伏产业的大起大落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突破路径依赖,否则新兴产业同样会粗放发展。而突破路径依赖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推动,这是绕不过去的。因此,十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核心是解决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资源配置,衡量粗放发展还是集约发展,主要是看资源配置的产出效率。所谓资源配置就是对社会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配置是否合理,对经济发展影响极大。粗放发展之所以不可持续,就在于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高,产出效率低,资源消耗严重。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配置资源,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相关的制度设计,即资源配置的模式。

众所周知,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有三种,即市场调节配置、政府计划配置、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三模式各有特点和利弊,市场调节配置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了200多年,尽管存在经济波动甚至危机等问题,但能够基本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计划配置设想完美,但实践的结果是可行性较差;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模式是希望用前两种模式之长、避之短,但实践上存在着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资源配置,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并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体制原因,近10多年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相反,在经济增长越快越好的理念指导下,在政绩导向和区域竞争刺激下,一些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资源配置越来越扭曲,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即便是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仍然有相当多的地方继续在走粗放扩张的老路,甚至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作一个口号而已。

事实上,我国当前的资源配置,既不是统一的政府计划配置,也不全是基于市场需求的配置,有的政府配置占主导,因而市场配置的效率还不高,有的缺乏计划配置的公平。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要扭转当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方式属于制度设计范畴,扭转资源配置方式,唯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需要顶层的制度设计和改革,进一步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规范政府行为,约束各级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必须改革相关的政治体制和官员考核制度,如果没有考核制度的改变,目前的资源配置方式很难扭转。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是让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普遍行为,前提是公平的市场环境

十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取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十分正确的战略决策,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发展经济必须从目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推动,转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

企业是经济的基础和市场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没有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是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让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普遍、持续行为。十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让创新成为企业的普遍行为,首先,要尊重企业和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能把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庸和实现政绩的工具。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创新,企业行为取决于市场机制,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强经营管理,是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失败淘汰的恐惧。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就要相信市场的配置功能,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不要轻易干预市场,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为市场中的创新活动营造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

其次,需要广泛的社会激励机制,即让创新者的创新成果能够通过市场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创新,逐步实现创新成为企业的普遍行动。政府的作用,一是保证市场机制有效,二是保护创新者利益,保护力度越大,对企业创新的刺激作用就越强。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习惯于用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去鼓励,其实补贴只是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并不能形成持续收益,所以也形不成普遍的激励效应。

第三,创新有风险,转型有成本,要推动创新、加快转型,必须强化规则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增强体制机制的透明性和预期性。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游戏规则”必须是稳定的、透明的,政府主要是规则的执行者和秩序的维护者。这样才有利于市场主体作出预期判断和行动选择。如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必然会使得企业无法形成预期判断。因此,必须强化“游戏规则”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增强市场主体的预期性选择;要减少政策性调控,强化制度性调控,减少机会性引导,强化预期性引导。过多的政策调控会形成市场主体的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