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若天下(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的话:
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的发展足以令许多国家羡慕。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大若天下》一书,最早以法文出版,后来又分别以中、英、阿、西、俄、日和德文出版。书出版后,时间又过去了几年,我仍然生活在中国,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一个用那么短的时间取得了那么大成就的国家,我们充满了乐观。如今,这种乐观是很多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文化的混淆经常会带来很多麻烦
人们出于好意,希望让对方高兴,常常让自己用对方的方式与他交流,并因此陷入窘境。比如,一个中国人住在五层(在中国也像在加拿大一样,一层也算在内),而他给一个法国人留地址时,却说自己住在四层,而这个法国人还以为对方是按照中国习惯说的,因而又给去掉一层。
文化的混淆经常会带来很多麻烦。当一个中国人说“下个月”的时候,他是指挂历上的下一页,而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下个月是指“一个月之后”。如果一个中国同事在圣诞节那天对你说,他“明年结婚”,而你在 1月15日时听说他已经结婚了,请你不要以为他把婚礼提前了,这只是因为你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估计他的结婚日期的。
如果今天是星期一(中国星期的第一天),而一个中国朋友问你,下个周末你是否有空,请你一定要问问是几号。因为他很可能是指“下个星期”的周末,而你想到的则是即将到来的这个周末,也就是“本周末”。
这种表达方式上的误解也会出现在公交车上。如果车刚开,而你问应当在哪里下车,人们会回答说“下一站”。这时,你很可能会再舒舒服服地坐一会儿,因为你认为下一站不是马上就要停车的一站,而是再下面一站。对中国人来说, 下一站是以“这一站”为起点计算的,因为车已经开动了。因此,你最好再多问一句,因为谁知道对方到底指的是哪一站呢?
这中间的弹性是很大的,没有具体的规则,常常是具体场合决定说话的具体含义。数字本来是用来表达准确性的,但在汉语里意义却很含糊。说一个人三十多岁,这可以把31岁到39岁都包括在内。一台机器的价格是“几百元”,可以指千元以内的数百元。买一件衣服花了一百多元,可以是指101元到199元之间。
最后,当你把“比去年增加四倍”或者“是昨天的两倍”翻译成中文时,必须去掉一倍,说成“多三倍”或者“多一倍”。并不是所有翻译工作者都了解这一点。
引人注目的变化
每天都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不会注意到他的长大;可是,他们那些一年只能见到这个孩子三四次的朋友们却会为孩子的成长迅速而感到吃惊。我对中国变化的感受就是如此。每当我的家人和朋友来中国看望我的时候,都会对上一次来中国以来这里所发生的变化而赞叹不已,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我所说的“引人注目的变化”,既指“值得称道”的变化,也指“不可忽视”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例证之多、之有说服力,让我很难作出取舍。
让我们先谈谈食品吧,因为这个问题跟很多其他问题紧密相连。在中国,各种购物票证取消还不到10年。在这之前,必须有票证才能购买食油、鸡蛋、肉类等食品。1989年我在中国度过的那三个月里,人们拒绝卖给我饼干,因为我没有饼干票。1991年,我的学生们经常送给我米票,因为他们住在学校宿舍里,不能做饭,而我不是中国公民,没有这种米票,必须用高价买。今天,中国通过实行自己的发展计划,基本上彻底消除了贫困,在全国范围内确保了食品的生产和供应,那些票证也就没有用了。
此外,我可以说自己是中国快餐诞生与发展的见证人。第一家麦当劳于1992年4月在中国开张,而今,你环顾左右,几乎到处都是麦当劳快餐店。这股快餐浪潮中,达美乐(Domino)、当肯(Dunkin Donuts)(这家快餐店没过几年就破产了),以及诸如艾德熊(A&W)、和路雪(Wall’s)、雀巢(Nestle)和八喜(Bud’s)等外国冰激凌,都在中国大获成功;还有猪肉、糖果、果汁、星巴克咖啡(Starbucks)等食品和饮料,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都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
不过,快餐不一定都是外国的。种种中国快餐也同时在迅速发展,且不说还有在全国各单位、学校或街道供应的各种热盒饭。比如,按照肯德基(KFC)的模式诞生了上海的荣华鸡,又比如,很多素食快餐连锁店,以及以豆腐为原料的快餐店。
出于卫生或城市规划的原因,一些卖诸如糖炒栗子、各种大饼、糖葫芦、烤羊肉串、菠萝或甜瓜块、煎饼果子等食品的商贩都离开了街道。可是,到商店里面去买或品尝这些食品就失去了当年露天品尝的那种情趣了;再说,如果你在外面见不到这些食品,也就没有想吃的愿望了。因此,这些对游客和当地居民都有巨大吸引力的风味食品几乎注定要消失了。
至于糖葫芦,如今可以在超市里买到,不过是以用锡箔纸包装的形式在冷冻食品柜台出售的。还有一些如饺子和元宵(参见“春节”部分)等当年只在某个节日才吃的食品,如今人们一年到头每天都可以品尝,这就使它们进入到日常食品的行列了。
发展还把各地的水果和蔬菜带到了全国各个角落。人们可以在内蒙古买到海南岛的椰子,在江苏买到新疆的哈密瓜。蔬菜和水果不仅品种更加繁多,而且也打破了季节的限制,你无论在1月或5月都能买到西瓜或草莓。
一些外国菜肴也进入了中国,而且不仅仅局限在大饭店的餐厅里。在大城市里,菜肴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
最后,中国人的食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不完全是越变越好。如果说过去是因为贫困而使食品结构不平衡的话,今天则是因为过剩而导致新的不平衡。昔日作为饮食基础的大米,如今已从很多富人家庭的餐桌上消失。此外,肉类在菜肴里所占比例太大,肥胖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新问题,在年轻人当中尤其严重。不仅肥胖本身是个问题(影响美观、功能和工作),而且还会成为很多疾病的根源,如心脏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在中国将越来越多。
人们说中国人吃得比过去好了,年轻人长得比过去高、发育好。这是因为他们食用的蛋白质比过去多,但他们吃的水果和蔬菜则比过去少了。他们吃的肉多了,但经常是吃肥肉。
还有一点,就是人们不能不注意到家庭和餐厅所存在的大量浪费食物的现象。节约的美德已经失去了昔日在中国文明中所占有的地位。
这个问题又把我们引到消费问题上来。中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如果说过去人们希望读书做官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话,那么今天,人们则是将目标瞄准挣大钱和高消费,成功就意味着有钱。每一次谈话都会提到“多少钱”这个永恒的主题。当一个亲戚、朋友或者同事买了一套房子、一部手机、一件大衣、一个微波炉或者一盒新品牌的香烟,别人向他提的第一个问题准是“你花了多少钱”?花钱成了很多――我不敢说大多数――中国人的主要活动。
正在消失的习惯
摒弃坏习惯,这是很正常,也很正确的。比如,中国人不再像从前那样喜欢问外国人的年龄,不再以为我们听不懂,就当着我们的面互相打听我们的年龄了。他们变得更加审慎,即使他们心里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样做不好,但至少他们已经知道,外国人希望对自己的私生活保密。
我在这里要谈的,是那些由于对外开放,或者由于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而正在贬值、正在消失的好习惯。首当其冲的是有关健康的好习惯。
我第一次来中国旅游时,正值三伏天,人们到处都用热茶来招待我们。我们习惯于喝冷饮解渴,对中国这种习惯感到吃惊,但经验很快就使我们明白,让体内温度升高,也就是说,使内外温度达到平衡,会使我们感觉不到体外的炎热。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的居民在三九天吃冰棍,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中国人还有另外一个不喝冷饮的道理:不要刺激内脏。这就像一桶冷水可以刺激人恢复知觉一样:冷饮会刺激热的身体;肌肉和内脏会因此而收缩,造成功能停止或减缓。而今,由于每家都有了电冰箱,这个有益于健康的原则正在被人们忘却。
一个让外国游客感到惊叹的现象是:中国人起得很早,有时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起床了,出去打太极拳、舞太极剑、练气功,或者到公园、广场、校园或工厂、机关的院子里做操、跳健身舞。可是,快速的现代生活迫使人们作出选择,最终使这种健康的晨练习惯被放弃了。
以前,中国人在等公共汽车、读报或者打扑克的时候,习惯蹲在地上。他们说,这种姿势很舒服,还可以使体内各种器官得到休息,同时又使肠子得到按摩,促进新陈代谢。而今,不仅因为那些时髦的衣着使人不能再采取这种姿势,还因为人们变得更加有教养而放弃了这种习惯。
还有,中国人本来很守时,宁肯等别人,也不让别人等自己。1985年我随旅游团来中国时,每当哪个团员不能在约定的出发时间8点钟准时上车,人们就会担心出了什么问题,让旅馆的人去看看我们那迟到的伙伴是否出了什么事。而今天,中国人不仅因为比过去睡得晚,因而早晨起不来,还总是以“堵车”为借口迟到;可是,在只有自行车在街上奔走的时代,这个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对同事或饭馆服务员、修鞋匠或路上行人称呼“同志”的习惯也消失了。这既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这种变化也跟下面的变化一样,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人的思想的变化。
中国人觉得过分流露自己的感情是不好的,但在西方人最难容忍的三个方面却极为大方:做身体检查时当着其他患者的面脱衣服;上厕所时不关门;到公共浴室洗澡。此外,我们在夫妻之间习惯说表示亲密的话、做亲密动作,即使在公共场合也是如此,而在老一代中国夫妻之间,甚至直到死都互相称呼“同志”。
(作者是作家、翻译,曾在《北京周报》担任法文专家。所选内容经过本刊编辑。)
(信息反馈请发至,欢迎交流。)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