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鲁迅作品在当代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鲁迅作品在当代语文教育中的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鲁迅作品是鲁迅留给国人的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鲁迅作品以其昂扬的斗争精神和深切的人文情怀,在当代语文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出于淡化意识形态和减轻课业压力的需要,中学语文课本撤下部分鲁迅作品,但鲁迅作品的表达艺术及其文化方向,应予以学习和坚持。

[关键词]鲁迅作品;语文教育;文化方向;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3-0085-02[作者简介]魏颖(1971―),女,甘肃张掖人,硕士,兰州旅游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学。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方面,鲁迅的文学价值是由他的创作动因决定的。他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而创作,而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也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他将文学创作作为改造中国旧社会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鲁迅绝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从根本上讲,他更是一位思想家,这就决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及厚实的文化修养。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家道中落,这使他饱尝世间的冷脸白眼,体悟到人生百态;青年时代的他积极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了人生志向。他对传统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晰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他的文学成就远远高于其他作家。

一、鲁迅作品中体现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鲁迅是现代民族文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整体反思可谓独树一帜;他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关注正是民族文化精英的自觉选择。鲁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征。“鲁迅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楷模而存在,而被我们所接受。”鲁迅的精神、思想在他的作品里有充分的体现,他的作品在现阶段的语文教育中仍有一定的价值。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语文能力的语文教育中,鲁迅作品是很好的范本。鲁迅的想象力、创造力,对语言精益求精的追求等,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养成探索求真的品格,形成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鲁迅精神要从青年学生抓起。青少年学生应从整体上去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对话,是对民族血脉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是培养民族性格的基础。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认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不仅不能动摇,还应该加强,应使之成为语文教材中重要的内容。鲁迅不是一般的思想家、作家,而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原则性的作家,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歌德之于德国、托尔斯泰之于俄国,他们的意义在于当这个民族遇到问题的时候永远可以回过头从他们的身上找到问题的答案。鲁迅作品中攫住人性的文字仍在闪闪发光,他用他的笔、他的脑、他的心教我们学会自强、自立,学会思考,学会真正做人。

二、鲁迅作品的表达方式值得学习

鲁迅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哲理和精湛优美的语言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深远,甚至单单从标点符号的角度来看,其范本价值都是极高的。[1]

(一)破折号的运用之妙

1.表示注释。“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祝福》)这里的两处破折号是对“什么时候”所插入的解释。

2.表示声音的延长。“小柱――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的背后‘哑’――的一声大叫……”(《药》)以上两处表示声音的延长。

3.表示总括收束上文。“……改为一味求神拜佛,忧古伤今――却也是事实。”(《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这里的破折号表示总括收束上文。

(二)语言的深刻性

无论是鲁迅当世之际还是离世之后,都不断有人把他与“绍兴师爷”联系起来,原因之一是其作品语言独具的深刻性。周作人在《鲁迅的文学修养》一文中提到过一个有趣的地域与人文相关的现象:“鲁迅的著作,不论小说或是杂文,总有一种特色,便是思想文章都很深刻犀利。这个特色寻找它的来源,有人说这是由于地方的关系。”相应的,鲁迅作品正是“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其特色不在词华,在其着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2]。

以上例子很鲜明地说明了鲁迅的文章所蕴含的各种“营养”,当然这是从很通俗的“实用价值”角度来谈的,若是加上更广阔的思想内涵,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更是无可替代。

三、语文教材当中鲁迅作品被撤换的原因

语文教师宜点拨、指导学生阅读、品味、领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鲁迅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手法。但是由于教师在教授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上存在差异,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无法令人满意。同时鲁迅作品本身的独特性、深刻性、丰富性、多义性,使得不少在讲授其他篇章时得心应手的语文教师,在讲授鲁迅作品时却不得不满堂灌,使用“串讲法”。事实上,要读懂鲁迅的作品,先要了解鲁迅生活的历史背景,熟知大量的暗喻。教师要首先读懂鲁迅的作品,然后才能指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作品。但是教师深入的解读也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的心思不在学习上,只是有口无心地背诵拗口的文字应付考试,他们又怎么能细心品味文章的真谛?教师苦口婆心地分析文章、介绍创作背景,却犹如对牛弹琴。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仅这个题目就需要讲两堂课。显然,鲁迅的作品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的确是深了点,似乎更适合有一定阅历的成年人阅读。[3]

21世纪教育研究员王丽说,“从纯语言艺术上看,鲁迅的文章进入语文课本没有异议。教材编写者把鲁迅作品删除,希望大家能平和看待”。教学大纲不再要求教师解读和挖掘鲁迅作品中的历史背景,是希望教师用更平实的方法教授鲁迅的语言。“去鲁迅化”实际是教育理念变革的结果,“过去确实过度解读了鲁迅,如今更多地要求学生以艺术的角度去看,不需要特别深,主要去体会人性”。抽掉语文教材中的意识形态,让语文教学回归研究本身是每个教材编写者所思考的,撤下鲁迅的作品是合理取舍的结果。

四、鲁迅作品的价值与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密不可分

同鲁迅生活的时代相比,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国情,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封建传统观念的余毒还严重存在,人的发展还受着多方面的制约,人的解放还是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4]只要打开鲁迅的作品,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鲁迅作品好像就是写于今天,我们不能不惊叹他对我们的民族性乃至整个人性的深刻的洞察。这深深地启示我们,当今中国仍需要“鲁迅”,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人的思想变革仍需有鲁迅思想的推动。鲁迅作品的教学就是通过对鲁迅思想的深入开掘,给学生提供一种思想资源、一种精神营养。

认识鲁迅,走近鲁迅,让青少年了解真实的鲁迅世界,分析鲁迅精神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与效用,应是当务之急。以专题形式让鲁迅作品成为学生丰富的生命教育材料,未尝不是一种促进青少年学习成长的恰当方式。

参考文献:

[1] 曹林红.“国民性”主题的流变与中国现代文学[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7.

[2] 沈文慧.鲁迅作品教学策略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

[3] 林志仪.试论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与建设精神文明的思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4] 何满子.鲁迅以人格而伟大[N].中华读书报,200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