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本土投行的国际化初级阶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本土投行的国际化初级阶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实力的提升,国内一线券商已开始将国际化列入目标,并将参与国内企业在港IPO作为练兵的第一站。但相比国际大行,本土投行在收入结构、项目运作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明显,其国际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海外上市频现本土投行身影

鉴于海外市场拥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成熟的投资理念,大批优质企业,如关乎国计民生的中石油、中移动,新经济的典范新浪、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均将海外上市作为融资的首选。2003-2006年,赴海外IPO的中国企业达299家,融资规模合计826.39亿美元,超过同期国内IPO的255家、2530.21亿元。伴随红筹回归、资本市场泡沫泛起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2007年后,国内IPO渐成主流,上市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开始反超海外市场(表1)。不过,海外融资平台的作用依然重大,尤其是在中国企业不断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

在海外上市的浪潮中,本土投行依托强大的公关能力,往往作为联席主承销商之一参与其中。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IPO业务中,中金、中银国际、国泰君安、招商和中信资本跻身前20大投行,分列第三、七、十一、十二和十四位。2009年,本土投行对海外上市的渗透度进一步提升,共有77家中国企业在海外9大证券交易所IPO,募集资金271.39亿美元,中金、中信、中银国际、工银国际、国泰君安、招商、申万、工商东亚等一批优势本土投行均有项目斩获。其中,中金联席保荐了太平洋保险、中国中冶、国药控股等大项目,中信联席保荐了中国中冶、中国忠旺、花样年的赴港上市,中银国际则联席保荐了民生银行、中粮包装、佳兆业、恒大地产、澳优、银基集团等项目。另外,2009年10大海外IPO业务中,多次出现中金、中信和中银国际的身影(表2)。

国际化道路仍漫长

不过,相比国际大行,本土投行在收入结构、项目运作能力、服务质量和研究实力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明显。

在收入结构上,国际大行呈现多元化、平均化格局,而国内投行则较为单一。数据显示,美国投行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佣金、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交易收入、资产管理及证券服务收入等,从行业整体情况看,比重较大的是佣金收入、交易收入、商品及其他收入、承销及财务顾问收入,自营账面盈利仅为2%。作为体现证券公司中介渠道作用的共同基金销售收入也有10%左右的贡献(图1)。

相比之下,国内投行则较大程度上依赖证券经纪业务。即使在大牛市环境下,2007年全行业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仍高达54.97%;而在熊市环境下,这一比例更高,2008 年全行业经纪业务收入占比达到66.26%(表3)。这种高度依赖市场行情的盈利模式,使国内券商很难抵抗系统性风险。

在项目运作上,本土投行与国际大行的差异更为明显。一方面,本土投行中有海外承销记录的仅中金、中信、国泰君安、申万、招商、中银国际、交银国际等少数投行,绝大多数本土投行尚未有国际化定位。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差异,本土投行的海外承销业务主要集中在香港,其他市场屈指可数,承销的海外上市载体也均系国内企业,鲜有海外项目。更为关键的是,即便参与其中,本土投行的任务也更多是负责项目承揽和政府公关等,资产定价、海外销售等核心环节牢牢掌握在国际大行手中。不过,招商证券的谢继军也表示,在香港市场的历练有助于本土投行为国际化练兵。

基金经理的评价,为本土投行初级阶段的国际化提供了注解(图2)。他们认为,与国际投行相比,本土投行最大的不足在于研究能力(22.99%)和大项目经验(20.69%),其后是体制困境(18.39%)、人才缺乏(17.24%)、销售网络(11.49%)和资本实力(9.2%)。

展望本土投行的国际化进程,申银万国的冯国荣认为,国内券商在数量上已颇具规模,但在国际市场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上仍微不足道,在公司实力、专业水平、管理方法、人员素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研究力量等方面都与国外同行相距甚远,这种差距非短期内所能缩小。

国信证券的胡华勇则实际地表示,本土投行的国际化不应当只看做了多少海外项目,而应放开视野,学习国际大行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从而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