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教学莫忽略了默读静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教学莫忽略了默读静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堂默读和朗读一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方式,是学好语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它们彼此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切不可忽略了默读静思。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创新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不同的默读形式,希望能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默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56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默读的目标如此明确,课堂上的默读怎么能缺失?

由此可见,加强默读训练何等重要,又何等迫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强调“书声琅琅”的同时,更要追求有效的默读训练。我们要讲究学习有效性,阅读教学中的默读安排,同样要讲究有效性,按照课堂的进程采取不同的默读手段和策略,引领学生运用多种默读形式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在“积累”与“内化”的熔解点进行咀嚼性默读

阅读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积累语言、内化语言,从而融会贯通,运用语言。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揣摩、咀嚼、品味,打通语言的壁垒,熔解“表达”与“吸收”的隔离层,学生才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咀嚼性默读,就是学生在默读中运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去把握语言材料从内容到形式的奥妙(如篇章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过程。课堂阅读教学中,咀嚼性默读常常安排在重点词、句、段的品读环节。默读时,要让学生在精读细思、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西门豹》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应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门豹是怎样治邺的?更应让学生体会西门豹治邺的巧妙。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默读静思中赏析、涵咏、咀嚼这些语句,让学生 “沉入语句的感性世界”,把玩、掂量、比较语言表达的“真味”。具体设计如下:

组块一:西门豹是怎样治邺的?

组块二:你觉得西门豹治邺的方法怎样?

例举三处:

1. 西门豹通过调查了解,知道了邺这个地方的老百姓特别迷信。他是怎样破除迷信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2.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2自然段想一想西门豹找了哪些借口?你觉得这些借口巧妙吗?

(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为借口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又以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为借口,命令卫士把巫婆投进了漳河;接着以巫婆还不回来请官绅头子去催一催为借口把官绅头子也扔进了漳河,最后以其他官绅去催催为借口教育了其他官绅和百姓)

3. 西门豹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惩治了巫婆官绅,教育了百姓,破除了迷信,开凿了渠道,把邺这个地方治理得繁荣,兴旺。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

“字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笔者在教学时紧抠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充分的默读,进行赏析、涵咏、咀嚼,学生在静静的读书“场”中没有喧嚣,没有干扰,进入了自我陶醉和全神贯注的境界,其感知和理解的效果是妙不可言的。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句子这样的表达对于烘托意境、表达情绪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获得了语言的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这时,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染;不是教师的透彻分析,而是学生的自主领悟。这也就说明了,默读是高层次的阅读形式,只有阅读进入到声音被弃置的内部言语阶段,才会形成个体的阅读技能。

二、在“感悟”与“升华”的纠结点进行评价性默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应该说,评价性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评价性默读,就是学生在默读中对语言材料提供的间接表像或思想内容进行综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价值取向对阅读材料的诸多因素进行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过程。课堂评价性默读教学一般安排在课文总结、作品赏析等环节。

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心扉,引发其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材料整合起来,通过联想与想像欣赏语言材料描绘的象外之象,聆听作者讲述的言外之意,与他们融合,与他们对话。以下是特级教师孙建锋上的《最大的麦穗》中的一个片段:

师:静静地读,和自己心里说悄悄话,也就是读一句,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或者突然想到了什么,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上你的瞬间顿悟,10分钟后我们交流。

生:(静静默读13分钟)

师: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互相说说,两人最少有两种想法。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生1:我认为最大的麦穗就是代表人生中最大的机会。

师:哦,就像今天的课,有没有感到孙老师给了机会?

生1:你给了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表现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师:所以你说最大的麦穗就是人生的最大机会,你就站起来回答,抢到了最大的麦穗……

生2:“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我觉得一个人的机会是有限的,不要认为这个机会不好,那个机会也不好,而应该把握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个机会。就像这节课,孙老师给了我们展示的机会,就是带我们去摘最大的麦穗。

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生3:我觉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方法与别人不同,课堂在大自然,课本是最大的麦穗,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师:你能感受到他的教育的方法与众不同,那么,既然是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为什么他不直接告诉弟子呢?

生3: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记得就更深刻。

师:看起,将来你一定是个好老师。

生4:我认为人的一生机会不多,要抓住机会。

生5:虽然追求是第一位的,但把握眼前的机会是实在的。应该及时把握机会。就像我的追求是考上哈佛大学。我应该去努力实现我的追求。如果我考不上,考上的别的大学,我也应该好好珍惜,踏实地去学习。

师:你的最大追求是――(生:考上哈佛大学。)如果你考上的只是浙江大学,那么你――(生:我也会好好珍惜,努力去学习)……

孙老师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足足用了13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这静静的默读过程中,与其说是学生在默读,不如说学生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是学生凭着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在感悟文本的意义与内涵,在对作品的艺术进行再创造。在这13分钟里,在这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整个课堂很安静,只有笔尖沙沙的声音。学生凝神深思,默默地读着,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犹如一只只勤劳执着的小蜜蜂,在语言的百花丛中采集语言营养,酝酿心灵中的“蜜”。老师在小蜂群中忙碌着,犹如一个养蜂人。13分钟的默读,学生和老师共同酝酿出了一坛香浓的语言之蜜、精神之蜜!正如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所说的:“走进苏格拉底高贵的头颅,汲取他的语言营养。”学生汲取了哲学家的语言营养后,将自己的生活与哲学家的哲理做了一番融合,感悟了生命的真谛。有效默读,滋养了学生的美好人性,培养了学生的高贵精神。

实践证明,课堂默读和朗读一样,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阅读方式,是学好语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它们彼此互相结合、互相促进。课堂上默读的回归能实现“动”与“静”的平衡,“感知”与“内化”的和谐,“欣赏”与“感悟”的共生……有效默读,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登俊小学 3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