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会话分析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会话分析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16-02

摘要:会话分析作为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于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其创始人为Harvey Sacks, E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随着语言学的发展,新的方法和指导理论被不断引进会话分析。本文从会话分析的起源谈起,同时分析了民族方法学的理论对会话分析的影响,并且对萨克斯等人提出了毗邻对的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会话分析进行举例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会话分析 起源 民族方法学 毗邻对

一、引言

会话分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广泛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会话分析,该研究方法以发生在自然环境下的言谈应对为语料,从言谈应对的序列组织入手,揭示人类言谈应对的社会性和有序性。会话分析对会话的自始至终的所有细节结构都作了研究,认为会话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其次序受规则的制约。Sacks 和Schegloff提出了会话分析的基本范畴和概念。他们认为“话轮”是会话的基本单位,话轮转换存在所有会话中;他们提出了后来影响很大的“话轮转换”理论和“毗邻对”理论。另外会话分析非常重视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二、会话分析的理论基础

话语分析主要受美国民族方法论的影响。会话分析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民族方法学派。民族方法学是美国学者Garfinkle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他们主张对日常社会的研究就是对社会现实的研究,其目标是要发现社会成员日常生活行为的方法。Garfinkel 认为社会秩序具有序列性,是“人的主观思维在解释过程中对事件和活动加以整理的结果”(刘运同,2002)并体现在社会成员的活动中。在会话分析中,日常会话语料和真实语料是关键。分析的前提都是要对会话的实际过程进行记录,然后转写;最后对语料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以揭示、解释会话的规律,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会话分析要揭示人们对社会行为的所知,将知识与行为紧密联系起来。Garfinkel 将行为知识定义为用于指导个人进行普通活动及有组织行为活动的知识,并认为这种知识是构成某一场景有序行为的一部分。交际者的话语和语境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语境制约人们的交际行为;另一方面,任何话语都能构建,影响和制约语境,都会对后面的话语产生影响。因此Sacks 提出会话分析理论必须不拘泥于任何一种语境,但同时又必须体现不同语境下话语的差别。

三、会话分析基本范畴和概念

Sacks 和Schegloff提出了会话分析的基本范畴和概念。他们认为“话轮”是会话的基本单位,话轮转换存在所有会话中。萨克斯等人( 1974) 在对日常会话进行了大量的观测之后发现:会话的双方每次只有一个人讲话; 说话人轮番讲话,即话轮转换。话轮是日常会话的基本单位。

通过对大量电话会话的开端和结尾的仔细研究后,Schegloff 和Sacks 又提出了“毗邻对”以及“召唤—回答”等重要概念。据萨克斯等人(1974)的观察,一个问题提出之后需要有一个回答, 形成一对相互毗邻的句子。这一对有着某种特殊的会话序列的句子就是毗邻对。比较典型的毗邻对为问题/回答型。但也有一些其它类型的毗邻对, 如报怨/否认;称赞/拒绝; 挑战/拒绝;请求/同意;提供/拒绝。研究人员发现毗邻对的第一个句子产生之后,可能会有不同的第二部分来对应。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期待的第二部分,这是说话人所期望得到的反应。另外一种为不期待的第二部分, 这种反应不是说话人所期望的。识别毗邻对是会话分析的基础。但人们在进行会话时并不是简单地一个毗邻对接一个毗邻对话下去。在许多情况下,一个毗邻对中间加入了一些其它成份。比如听话人谈话中提出一个问题进行澄清。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进行澄清这个句子本身也是毗邻对的第一部分。插入的成份一般为一对或多对毗邻对。Schegloff把这一现象称为插入语列。除插入语列外,还有其它一些语列。如前置语列,旁侧语列和结束语列。

四、会话分析的实例分析

会话分析没有固定的分析模式和框架,研究者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采用不同分析框架。但总体看来,会话分析都有一个相同的基本目标,那就是找出会话中规律出现的现象及其特征。因此,定性或定量的方法都用来描述和分析语料。现举例简单说明会话分析关于会话结构的基本分析法。

例(1)问/答 毗邻对

孟小樵:你都到过哪儿呀?

破风筝:武汉,重庆,成都,昆明,桂林,倒真开了眼!

—— 老舍《方珍珠》

例(1)中的问/答属于会话“毗邻对”结构。根据Schegloff 和Sacks,“毗邻对”是会话的基本局部结构,由两个说话人分别说出,分为始发语和应答语,而且始发语和应答语之间有一定的匹配关系,但是其匹配关系不是绝对的。同一个始发语可能会有多种应答语,这些应答语构成了两类备选应答语—期待第二部分和不期待第二部分。试比较:

(2)B: Why don’t you come up and see me sometimes?

A: I would like to.

(3)B:Um if you’d care to come over and visit a little while this morning I’ll give you a cup of coffee.

A: hehh, well, that’s awfully sweet of you, I don’t think I can make it this morning. I’m running an ad in the paper and-and uh I have to stay near the 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