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性健康教育中性别教育的问题及其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性健康教育中性别教育的问题及其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当前性健康教育中性教育现状出发,指出教师在性健康教育中存在对性别教育的忽视、性别形象刻板化等问题及其对青少年产生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影响主要表现为:限制生命更好更自由发展的可能性;传递性别刻板形象其结果是宣传男尊女卑的思想,压制女生的创造性,同时也增加了男生的心理压力;强化女生的外貌,忽视女生的人格尊严。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师中加强性别平等意识的培训。

【关键词】 性健康教育; 性别; 性别刻板形象

性健康教育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些地区率先行动,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根据笔者对一些学校所开设课程的观摩及交流,认为当前的性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较多,影响教育的效果,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仅针对性健康教育中的性别教育的问题来讨论。

1 性健康教育中性别教育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性教育的认识及性别观念的不同,对待性别教育的态度及教学中的表现也各不一样,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 忽视性别问题,不做过多讨论

这类教师认为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授性知识,因此较少涉及性别话题。对男女同学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男生比女生更好动、男生相比女生通常更偏向理科、女生比男生更在意自己的外貌、女生通常没有男生大胆,会显得更害羞等等现象,在一些教师看来,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是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而对一些性心理方面的差异,教师也较少深入地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更不会探究性别与社会因素及教育方式的关系。由于没有深入的思考对性别原因导致的学业或其它方面的问题,其教育的针对性较差,就很难帮助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因而性教育的价值也就打了折扣。

1.2 不自觉地将生活之性别刻板形象移至课堂

有些教师在性健康的课堂上会不经意地对男生与女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或给予不同的暗示。如有的老师在男生回答问题较小声时会说:“你怎么那么害羞,像个女孩子。”而当女生与男生发生争执时,老师则说:女孩子不要那么厉害,那样是很没有形象的。在讲到男孩的心理特点时也通常会说男生比较好动,女生比较安静;男生性格显得刚强、勇敢,有责任心,女生温柔体贴、漂亮、善解人意等,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成为勇士和淑女。男生心仪的女生要漂亮、女生心仪的男生要富有才华、勇敢,老师也都点头称是,有些男生甚至说谈到女性时会想到性感、等,教师也没有对此给予引导。

1.3 捍卫传统性别观念,自觉培养学生刻板的性别角色

有些老师对社会变化反映较敏锐,他们发现中学里女生不再愿意穿裙子了,打扮越来越中性化;男孩子学起了“快乐男生”,奶油小生越来越受欢迎……,凡此种种都让他们非常担心,担心未来的人都“不男不女”,岂不是教育者的失职?立志要培养出像“男子汉”的男生和很有女性气质的女生。他们当中有人通过专门讲解“性别角色”来说明社会对男生和对女生的期待、要求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男性阳刚,女性阴柔”。对违反这一模式的人则不列入合格的“男人”或“女人”行列。有老师甚至撰文说:“现在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的女性化的男生在增多,其实,男生的女性化本质上是性别感错位。”[1]这种没有经过论证的言论不知会吓坏多少不那么阳刚的男生?一些老师还建议学校开展培养“绅士淑女”的教育活动,要多多引进男教师到幼儿园及小学,从而能让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像女人。

2 性健康教育中性别教育存在的问题将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我们为什么要在中小学进行性健康教育呢?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理知识,解除其成长中的困扰。非常重要的一点应当是让中小学生从小培养起两性平等的观念,尊重人性,有健全的异性观,能在此基础上与异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丰富人性。因此,有人把性健康教育视为生命教育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正因为如此,如果在性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有意识地强化性别刻板形象和不平等的性别观念,则对学生的影响将会更直接,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性别价值观。

但在前面列举的现状当中,我们看到不少教师对性别教育存在误解,有些将性别教育等同于“性别认同”教育,并且错误地以一个人的外在的表现来区分一个人的性取向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只要成人不误导孩子,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已经明确自己的性别,知道性别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并欣然接纳自己的性别,是不存在性别取向问题的。假如,我们严格界定“男性、女性的标准对儿童的发展是有害的。正如本姆所说:她研究性别角色的目的就是使人类的个性从个体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中解脱出来,形成健康的心理概念,从文化强加给的男性化、女性化限制中解脱出来。” [2]笔者认为,当前性健康教育中性别教育的问题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限制生命更好更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从来没有相同的两个人,这是所有的研究和事实都已表明的,但人们却总是希望男性和女性分别有专属于他们的特质,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玛格丽特•米德指出:性别刻板形象是文化建构的,是任意决定的。也就是说,不是“天生的”或“本质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把生物力量与人类男女所显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联系起来的机制的证据。即我们天生有性,但并不是天生有性别。社会认可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手段传递、灌输给个人。社会文化将一些特征强加在男性和女性身上,不允许女性拥有专属男性的特质,更不容忍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造成明显的性别差异,也造成了许多人的痛苦,影响了人更充分、自由地发展。

台湾叶永志同学因为喜欢织毛线、烹饪而被同学嘲笑、捉弄,笑他“娘娘腔”,上厕所时常有人欺负他,害他不敢和一般同学一样上厕所,只好经常提早下课上厕所。在2000年4月的一天,因为在厕所被人袭击, 卧倒在血泊中。叶永志事件引起了台湾教育系统的反思,加速促成“性平等教育法”的通过,此法的目的是:“促进性地位之实质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维护人格尊严,建立性平等之教育资源与环境。”[3]可以想见,有多少想表现自我的女生被文化所限制,有多少不那么刚强的男生在遭受精神上的折磨。这难道不是对生命的限制吗?因此,我们倡导的性别平等也是让男女儿童增加更丰富的多样性、可能性,也是一种全面发展。就算是男生喜欢缝纫、女生爱玩足球,都可以不是在学另外一个性别,更不用担心会变成另外一个性别,而是展现出更精彩的东西。对于那些即使性别认同有偏离的人,我们也应当更包容。

事实上,异性的特质一直潜伏在我们的本性之中,只不过被性别隔离的社会文化所压抑罢了。本姆的研究还表明:那些既有男性特征又有女性特征的双性化个体在社会适应上优于性别类型化个体,因为他们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能更灵活、更有效地对各种情境作出反应[4]。

2.2 传递性别刻板形象其结果是宣传男尊女卑的思想,巩固传统的生活模式,压制女生的创造性,同时也增加了男生的心理压力

大多数人都在文化中被动地接受了社会性别观念而常常不能觉察并将这样的观念代代相传。由于社会长期处于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男性与女性在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分配社会角色以及行为举止乃至穿着等方面都打上男权文化的烙印。早期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波伏娃提出“对这个世界的表征像世界本身一样是男人们的作品。”她还说:“地位低于男性的女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被男性中心社会塑造的。”[5]自古以来,妇女以及妇女的地位就受到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否定,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女性的社会心理。

两性的价值无差是毋须证明的人类价值,人类历史上之所以长时间存在着两性的价值等级,实际上是为了维护男性霸权的需要。男性通过在价值上贬低女性,使女性弱化,进而达到维护自己强者地位的目的。至今,这样的影响还无所不在,教育上也是如此。童话中常常将女人的幸福放在男人身上,靠男人赐予。长大后的孩子将牢牢记住童话传播给他们的这一理念,这正是某些带有错误观念的童话的可怕之处,它以错误性别理念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在当前,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性教育时,仍沿袭这样的思想,也在强调女孩子的柔弱,强调男孩对女孩子的保护,没有丝毫的批判意识。这种种的教导,渐渐削弱了女生的自信,不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运、能用知识武装自己,降低了期待,从而抑制了其潜在的创造能力。而与此同时,男生,也因为家长和教师的过高的期待而感到莫大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强烈地意识到男人应该是强大的,要主宰一切。他们最怕别人说自己不像男人。社会文化在无形之中规约了男性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将男性的责任、义务、能力和他们的人格、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令他们不能掉以轻心,无疑增加了男性的身心负担。

2.3 强化女性的外貌,忽视女孩子的人格尊严,鼓励男性对女性的不尊重

当前,由于刻板的性别观念及媒体推波助澜的影响下,人们强调男性的理性,贬低女性的才智,忽视女性的人格尊严,女性常常被视为客体,人们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女性的外貌上。我们的教师也常常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思想,例如一些教师在讲到男女生交往时会讨论什么样的女生更有吸引力,多数男生提出“女生一定要漂亮”,教师也常常默认这种看法。

社会文化对女性身体有着许多隐性的“控制”,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的女生,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从少年开始,女生就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少女生稍重一点,开始“折磨”自己,进行强制性减肥,吃药或饥饿疗法。常有女学生因为自己长青春豆而不敢去上学,也有因为身材不好患上抑郁症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些教师认为这是孩子爱美的表现。可为什么爱美的多数是女生呢?为什么爱美的标准又如此的一致呢?为什么男生很早就开始议论女生的身体,对她们品头论足呢?事实上,女性的身体,并未能被自己主宰,而是受到男性审美的牢牢“控制”,在这里,男性的标准成为客观。西美尔指出:“艺术要求……实践判断的公正性,看起来属于一般性范畴,但实际其历史形态是男性的,即客观=男性。”[6]人们向女性传达的信息是:性感、苗条才富有吸引力,人们关注只是其身体的观赏性,而不是其生命活力和健康状况。这些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他们也不自觉地参与到这一过程,造成对女性身体和心理的巨大伤害。

3 性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加强性别平等意识的培训

事实上,教师也是传统性别观念的受害者。由于我国现有的教师教育教材及职前职后培训几乎没有涉及性别的具体内容,也不包含社会性别意识的内容;性健康教育的师资也不象香港、台湾地区有专门的健康教育专业进行培养,多数学校是由生物教师或者政治教师来担任该学科的教学,因此,多数教师欠缺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敏感度,教师教育活动难免出现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要改变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培养教师的性别意识是首要环节。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并在培训中开设与社会性别相关的课程,将世界各国在性别方面的研究成果吸收进来,使教师能系统地学习社会性别理论,了解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性别文化现象的存在,从而更新自己的性别观念,反思自己的性别身份。作为教师要思考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所处的立场是什么,自己是否不自觉地强化了某种性别优越的意识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有助于矫正男性中心的教育取向。此外,帮助教师理解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及其在个体的职业和日常行为、价值观念、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并能深入思考,从而具备较强的社会性别意识。

参考文献

1 [ZK(#]梁肖左.性别教育与性教育哪个更重要[J].独生子女,2005.1.

2 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化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51.

3 方刚. 台湾校园里的性别教育[J].中国社会导刊,2007.2.

4 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化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51.

5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65.

7 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42.

8 肖巍,侯爽.自然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

9 史习江.性别平等与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J].妇女研究论丛,2005,12.

[收稿日期:200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