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人力资本理论看研究生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人力资本理论看研究生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现今的经济学界,已经取得完全的共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教育发展水平基本是一致的。不论是政府负责的教育管理与教育投资,还是民间办教育,都应进入现代经济学的认识领域。教育体制改革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从现实经济生活中人力具有的客观作用出发,沿着近年来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轨迹,运用这一新的分析工具,深入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本 研究生 教育改革

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教育并不占有一席之地。然而,20世纪的发展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现今的经济学界,已经取得完全的共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教育发展水平基本是一致的。这意味着,人们从理性上终于认识到,教育是经济的基础,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对于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的经济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因此,不论是政府负责的教育管理与教育投资,还是民间办教育,都应进入现代经济学的认识领域。教育体制改革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转型期的政治经济学建设中,必须要研究教育改革问题。

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经济学理论。这一新的认识成果是将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人力作用高度凝炼地提纯,使之在广泛的经济分析中得以抽象地运用,并由此打开了教育与经济相联系的视窗,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因而,本文试从现实经济生活中人力具有的客观作用出发,沿着近年来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轨迹,运用这一新的分析工具,深入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与“考研热”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更准确地说,人力资本是人们在自己身上投资所获得的,是能够增加个人未来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知识和能力。

研究生教育其实也算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一种形式。职业技能是体现劳动力质量的因素之一,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存在于人体之中,是后天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而获得的能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是能够增加个人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知识和能力。所以,职业技能是人力资本的项重要内容,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投资而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是劳动者质量的表示,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随着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对劳动用工制度的急剧改革,社会就业的压力会更加激烈,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近几年,我国研究生一直在扩大招生,200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为19.665万人,比2001年增长22.8%。同时,全国有62.4万人加入了今年的报考研究生队伍,比2001年增加16.4万人,增幅达35.7%,远远高于招生增长比例,招生规模与报考人数比为3.97∶1。各种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也办得如火如荼,每逢周末,黑压压走进高校校门的学生中,既有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也有上了年纪的在职人员。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是一些在职的工作人员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只有自己的学历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硕士研究生),自己才能在今后的就业或工作中找到更满意的职业或职位,才更能为这个急剧变化的知识社会所接纳。甚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及家庭的尊重,才能融入社会,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适应现代生活,从而减少现代社会中的挫败感。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存量与个体收入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个人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实践证明,目前我国收人分配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应的收入越高。大学本科及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收入是文盲的3倍,是居民平均收入的1.35倍。就全国平均而言,劳动者多接受一年教育平均可以多收入441元。于是乎就有了“高教育水平=高就业机会=高工资”这一价值信念。

而且,在劳动力市场上,受教育程度往往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信号。因为企业一时无法判断等待雇佣员工能力的高低,只能以受教育程度作为录用标准并支付工资,出现了高教育水平高工资的现象,并借此进行人才竞争。这种受教育程度高工资就高的信息通过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传递出来,鼓励更多的人去追求高学位。所以报考研究生热的背后,是研究生毕业后有利于参与人才竞争,有利于获取更高的收入。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从人力资本看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样,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已实行收费上学,但研究生教育除了少部分委培生和自筹经费生由委托单位(即企业)或培养单位(即高校、研究所)投资部分费用外,其余基本由国家投资。在国家投资培养的研究生中,大部分都无偿地提供给用人单位,其中少数人未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甚至有的出国不归,有的到三资企业,有的个体单干。对这部分人来说,是国家花钱,别人受益。严格地说也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当前,研究生仍然实行免费教育与高教改革趋势相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违背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既然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投资,能为个人带来更高的预期效益,个人作为获益的主体,通过缴费接受教育显然是必要的。而且,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成本、补偿模式均是基于对“社会公平”和“研究生教育的社会价值”认识的基础上构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生教育实行合理的收费制度是社会公平的体现。这些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使人们认识到,教育是调节社会公平的最好手段,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具有很高投入、产出比例的产业,有很高的回报率。虽然国家与社会兴办和投资高等教育有相当大的收益,但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依据谁受益、谁缴费的原则,国家继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而受教育者个人或其家庭也应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

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个人的承受力,参考国外的做法,在分摊个人参与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份额时,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谁受益,谁出钱”和“成本分摊”的原则。研究生培养费用应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其承担比例大致为:国家出50%,企业出30%,个人出20%。若按我省每年每位研究生的培养费(仅计教师工资、教育管理、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生活补贴等)约20000元计算,个人每年应交费4000元,比本科生略高。二是体现专业差别。对基础学科、专业,对国防、农、林、师范学科、专业,对国家急需人才的专业与艰苦行业的专业,应该少收费或不收费。对金融、保险、外语、法律、邮电、计算机以及MBA等热门学科专业实行较高收费。如近年试办的MBA专业,学费每年8000―12000元不等,但两年的报考人数是招生计划数的6―7倍,可见社会资本总是会自动追逐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既然研究生教育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理所当然,应该形成三者共同投资的投资来源结构,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不仅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支持,而且切实可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实行收费上学,为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产生预期心理准备。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收人分配格局向个人倾斜,个人的收入普遍提高,个人或家庭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三是国家将从政策措施上,保证研究生可以通过贷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获得部分费用。

三、人力资本与研究生教育的效益问题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研究生教育,同样也应该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研究生教育的效益是指教育投资所能获得的收益,既包括经济效益又包括非经济效益。研究生教育效益对研究生个人而言,接受教育可以获得谋生的技能,并提高其受教育的积极性;从学校来看,教育效益是指用尽可能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投资方法达到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从国家和社会主体的角度看,研究生教育的效益问题是指培养的研究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研究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造福社会,使社会健康良性的发展。

据报载,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三位,仅仅排在美国与德国之后,于是大家欢天喜地。按照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的投入有着正的关系,在简单的处理中,公民的受教育水平就是人力资本的直接度量。研究生的数量增加了,当然是一件值得欢天喜地的大事。然而在高兴之余,我却不能不困惑,因为资本的投入有一个最优的结构,人力资本不等于人力资源,研究生招生多了,增加的是人力资源,不是人力资本,就像人口多了,增加的是劳动力资源,不是劳动力资本。失业、下岗主要的原因还是劳动力资源过剩。同样,在物质资本过多时,也引发经济危机。中国的研究生增加了,问题在于我们的产业结构是否可以吸收或者需要那么多有研究生构成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最近两年,研究生毕业就业形势越来越差,很多研究生找不到对口的专业,这当然与我们的教育对产业进化的响应速度有关,但是供大于求也是一个原因。

一种简单的想法是人力资本增多了也不要紧,反正储备在那里,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资源是否能承担这么多的招生量。据我国人事部人力资本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中国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入之比约为20―30:1,美国的同样比例约为1:2―3,再注意到美国的GDP约9倍于中国的GDP,中国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当然包括教育的投入,与美国相比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去追求我们的研究生的数量与美国的相同,怎么能保证我们的质量呢?

研究生教育的尴尬和不效益还在于结构的不合理。最近几年,教育部搞重点学科,当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可是,结构上就显得不合理了。以地理学科为例,2002年,教育部设立9个学科点,其中5个是经典学科――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学当然是具有众多科学前沿问题的学科,问题是既然当了重点,当然教授也要多提一些,权威也就批量化生产了,因此研究生的招生数就增加了,而自然地理的研究生社会需求量却很少。于是研究生留校,当副教授,再招研究生,再当教授,再招研究生……雪球越滚越大。在重点学科的选择上,主要的院校由于传统的学科发展基础好,发展时间长,种种原因都选择了发展传统学科。信息时代的代表学科如地理学的地理信息科学却只好交由地方院校去发展了。地方院校,一般来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本科生的前期教育素质相对较低,社会需求的学科难以招到优质的研究生。培养再多的研究生如果结构上不匹配,对国民经济增长有什么用处呢?

参考文献:

[1]彭拥军.研究生教育收费问题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阿特金森.教育与经济增长[J].教育学,1988,(8).

[3]李忠民.人力资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

[4]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

[5]阿特金森.教育与经济增长[J].教育学,19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