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备好学生上好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个教师上课生动,但学生的成绩却不突出;另一个教师上课相对平淡,但学生的成绩反而更好。这里是否存有奥秘?或许我们会想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差异太大,学生听课的专心程度有异,还会想到学生课后学习的勤奋程度存在差别,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最终的学业成绩的差异,我们更需要关注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备课要好好地“备学生”。
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基本上不存在问题,对学科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理科尤其如此。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毕竟不多,普通教师都能应付自如。但学生却常换常新,而每个学生又各不相同,如何面对学生这个最大的变化因素,做到因材施教,自然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相对于备教材而言,备好学生就成了更重要的事。
一节好的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他们需要听到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听到教师个人想讲未必于学生有益的东西。教学的过程,是教会学生未知的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暂时还缺乏的各种能力的过程。为此,要备好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力争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做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备学生的过程 ,必须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目前相关的知识储备的情况,各种能力训练的水平,思维方法方式的差异,甚至某些性格特征。了解这些情况,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要了解各方面情况中所包含的,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构成障碍的因素,并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取得学业上的进展。
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进一步学习构成障碍的因素有:
一、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错觉或错误理念
物理学是一门源于现实生活实践的科学,它总结了大量的生活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是用物理知识重新审视生活的过程,也是用生活现象验证物理规律的过程,但他们无法对相关现象做细致入微的观察,对许多生活现象存在片面的理解,并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这种错误观念往往在学习物理之前就已形成,并固化于潜意识之中。尽管在学习了相关的物理知识之后,可以部分纠正这种错误观念,但潜意识中的错误观念就象水塘底下产生的气泡,不时就会泡上来,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错误结论,它流传千余年而无人怀疑便说明错误观念的可怕。源于生活中片面经验的错误观念比之正确的科学结论,似乎更“深入人心”,不能不警惕。同时,这种错误观念还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即出现这种差错的原因因人而异有些想法甚至匪夷所思,这也加大了消除错误观念的难度,我们要有更多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观念。
二、学科基础知识的缺失或不足
学科内部的各部分知识相互间都存在联系,有的知识以其它知识为基础,当作为基础的那部分知识缺失或不足时,必然使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过程变得困难。比如:对几种常见力产生的原因认识不清楚,便难于做好物体的受力分析,接着便无法解决动力学问题。又比如:平抛运动没学好,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必然学不好。
三、阅读能力差,望文生义造成的概念混乱
一方面是语义学的问题,对于各种物理名词及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应用,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如:对“匀速”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理解不准确,势必容易对相关的现象及规律的认识产生偏差。
另一方面是相关的名词知道了,但具体应用时没能仔细辨析,造成混淆。最常见的是混淆了“运动”和“相对运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把“摩擦力”简单地等同于“滑动摩擦力”,而不去具体分析是否还可能是“静摩擦力”。
再一方面,在阅读时不能把思维纳入相关的语境中,浮想联翩,产生极富个性特征的“添加剂”,并因这些无中生有的“添加剂”使阅读内容被异化、扭曲,产生错误。比如:“甲物体放在乙物体上,二者一起沿水平面匀速运动”,若要研究甲物体的受力,往往有人要让甲多受一个摩擦力。他人想法是:物体原先总是静止的,它动起来了,总要有个加速过程吧,怎能不受一个水平的摩擦力?他把文字措述中所没有的东西臆想出来,忘了文字中提到的“匀速运动”已是目前的“事实”。
四、物理学的符号系统的复杂性造成的岐义
我们拥有数量繁多的物理量及其单位,我们不得不动用英文大、小写字母表示它们,甚至还要运用希腊字母!这些符号的正确使用,主要侧重于记忆。对相当数量的学生而言,最复杂的莫过于“+”、“- ”号的使用,因为这两个简单的符号在不同的情景中却有着极丰富含义:
①表示加、减运算;②表示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矢量的方向;③表示比某标准高或低,如摄氏温度“-30C”或海拔“-157m”等;④表示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即增或减,如“某过程动能变化量为-15J”,则此处负号表示减少;⑤两种不同性质的电荷;⑥作为标量的功的正负;⑦透镜焦距及成像的虚实;⑧表示能量的流向。如研究物体因吸热导致内能变化时,吸入热量取正值,放出热量取负值。
五、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薄弱及相关知识迁移的不足
物理学的知识与很多学科存在联系,特别是数学与物理学在长期的学科发展史中一再出现相互在促进对方获得突破的现象。高中物理中用到很多数学方法,最常见的有平面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函数、二次函数,常见不等式等知识和方法与物理学的数量关系及研究方法相融合。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最主要的不适应现象,多缘于对“数学作为物理学的工具”的认识不足,并对数学方法迁移到物理学研究的手段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六、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缺少感性认识的基础
许多学科的学习都存在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的过程。以恰当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可靠的前期准备工作,并能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的与学科相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都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有普遍性意义的感性认识的材料,对教师是一个考验。但物理学中的一些特殊内容,并无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原子核的知识,就使学生在初步接触这些知识时感到困难。
七、思维方式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容度较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转换能力欠缺
这是个敏感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承认某些的思维方式与某些学科的知识体系相容度较低,则意味着我们必然要产生某些学不好的“差生”,并且这一类“差生”带有“天生”的色彩。那么,我们接着就要承认我们将无法教好某些学生,这似乎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所不允许的。这是个值得探讨,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及相关学科和思维科学多方面的问题。大家都观察到这种现象,却无法正视它。这是教与学双方共同的障碍。
物理学习过程中,需要许多偏向直观的形象思维,也需要很多偏重逻辑归纳推理等方法所代表的抽象思维。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时,既要面对其中直观的内容,也要超越直观的形象进入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境界。对于相当一部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衔接转化能力不足的学生而言,会经常形成障碍。
八、学生的个性特征中的某些因素和行为缺点
有的学生很内向,不敢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往往掩盖了有个性特征的某些问题。有的学生不自觉不勤奋,在作业和考试中抄袭,使作业和考试这两种最有效的诊断问题的手段对个体失效。有的学生听课不专心,使造成信息接收不完全,并进而影响到教材的理解掌握。
面对诸多的学习障碍,教师有职责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
①要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勇气暴露问题。
②要充分利用作业、课后辅导、单元测验等反馈、诊断的手段,加强师生双向交流,使教学过程成为互动的过程。
③要放开视线,关注较低年段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学进展情况,要充分了解与本学科本年级教学所需的知识储备的情况,出现缺漏时及时加以弥补。
④要在最可能出现障碍的地方,要多准备两三套授课方案,有针对性地加以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难点。
总之,备课重在备学生,备好学生上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