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众人拾柴 一人点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众人拾柴 一人点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接上期)

四、《长征组歌》的创作概况

参与创作的四位作曲家情况各异,进入前期创作的方式也就不同。

1、晨耕主要负责组织工作,带领我和生茂学习有关论述,学习红军长征回忆录,组织和老红军座谈,以及负责和上级领导取得联系,得到及时的指示,等等。在唐诃进入以后,又组织了多次研讨会,对初稿进行修改加工。

2、由于唐诃当时忙于歌剧创作,进入的比较晚,生茂便担当起了前期创作的主力。在这之前,团里分配给我的任务大都是为舞蹈音乐谱曲,可能是生茂对我在声乐创作上的实力不很了解,也可能是出于客气,他提出和我分工:他从第一曲往下写,我从第七曲往后写。

3、由于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多年的学习,在民间音乐方面和在声乐创作方面都比较缺乏。虽然1960年以后我在努力补课,但“写作经验”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在声乐创作上达到得心应手,那还是1972年我从大量的器乐创作中解脱出来以后的事。因此,我和生茂的分工,进行得很不平衡:他差不多快写完了,我的第七曲才有个眉目,而且他很不满意,需要大改。于是他劝我先进入后期的编写合唱,以及设计器乐部分的创作。

4、这种集体创作发展的不平衡,却给《长征组歌》带来了生机。试想,如果创作当初不是晨耕基本上没有动笔;如果不是唐诃进入得很晚;如果不是我对声乐创作把握性不大,因而在创作的前期,主要发挥了生茂一个人的作用,其他人拾遗补缺,推敲润色,加以完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每个人都甩开膀子大干,“分头创作、分段合成”,肯定也会落入多元化的模式里而招致失败。

5、主旋律谱出来以后,创作班子进行了仔细的推敲润色。大家不分彼此,劲往一处使。应该说,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五、最后定稿

大型声乐套曲的创作,在前期即使很好地注意了“总体与局部的关系”,最后定稿时仍然会发现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完善。在创作之初认为是合理的部分,在综观全局时可能变得不合理了。也会发现重要的缺漏、重复、败笔,也还要处理色彩浓淡、节奏缓急,独唱、重唱、合唱的关系搭配,声乐、器乐的布局等。只有妥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算是“最终的定稿”。这个过程在我交出总谱以后还在继续,指挥唐江同志又作了许多增补、反复等处理。

值得庆幸的是,《长征组歌》的后期创作交给我一个人全权处理,使得我有足够的主动权按照大型作品的规律行事。

在后期定稿中要注意的,大致有以下问题:

1、节奏的轻重缓急

前文已经提到,歌词为谱曲提供了良好的节奏布局。但是在通观全局时,仍能发现许多生硬的、不通顺的地方。

2、色彩功能的浓淡

激烈的战争场面需要强烈的功能,抒情的部分需要色彩。

3、独唱与合唱的关系

4、声乐与器乐的关系

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不是“军歌大联唱”,也不是“歌曲加伴奏”。声乐、器乐是一个整体,共同完成塑造形象的任务。我很欣赏普洛克菲耶夫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合唱。他的声乐器乐紧密结合,有些段落是乐队为合唱伴奏,有些又像是合唱为乐队伴唱。在他的笔下,声乐、器乐都是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工具,不分彼此。可是到了我们中国,为什么就非要分得那么清楚?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第二、三、七曲之前,都利用短短的空间作了交响性的描写,给合唱的进入作好铺垫。对第五曲,为了弥补其主旋律的不足,在主题进入以前,用乐队加合唱以川江号子的音调大造一通气氛,效果相当好。

到第六曲,《组歌》演出过半,演员相当疲劳,观众也很可能失去了新鲜感,这正是变换形式,发挥乐队的好时机。我便用乐队作了一个低潮--高潮--低潮的戏剧性展现。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分钟音乐的作用:它使得作品由“歌曲联唱”提升到了“交响合唱”的境界。

集体创作容易使作品形成“多种风格中心,多个互相排斥的单元”的联合体。而《长征组歌》是“一个风格中心,多个互相依存的侧面”的整体。

所以集体创作不是任务平摊,应以一人为主,最好是全程的。如不可能,接力也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