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流行文化的视角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巨大变化。伴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文化也以多元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多元文化的一种形式,流行文化以其独特的趣味性、娱乐性和互动性迅速得到传播并深入当代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流行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流行文化的研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流行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
流行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然而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故而流行文化的概念也有很多种。最早在学术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他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在他们1951年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中做了统计,在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之多就已经有164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变得更多,也更复杂。然而流行文化的定义也与文化的定义一样,一直是众说纷纭。学术界对流行文化的定义一般分为两种。广义的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被不同阶级所广泛分享的信仰、行为和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事物。而狭义的流行文化是指时装、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乐及其他流行艺术等。
二、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1.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
(1)流行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他们的眼界。
流行文化是一种媒介文化,它借助于电视、互联网这些大众传媒而得以迅速流行开来。当今的大学生们天性喜欢标新立异、追逐潮流,他们对于掌握信息网络的需求迫切、行动迅速、使用频率高,他们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让父辈望尘莫及。在互联网上,大学生们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知识材料进行学习,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并且和外界的联系沟通加强,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只能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那些书本知识。他们不再迷信权威,而是通过网络查询更多相关的知识来帮助认清问题的本质。他们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有时候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发人深省,令人深思。他们所涉猎的知识远远超过了专业,超越了国界,这大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有利于培养他们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2)流行文化营造了新的文化空间,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流行文化以其崇尚自由独立的个性,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同时流行文化的发展也一举打破了过去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社会文化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这就为大学生从高度同质、保守性的文化体制中解放出来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社会空间。文化生存空间的自由让大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有时候对问题的看法不是很理性,但是这种相对宽松的文化空间让他们可以找到个人情绪的出口,可以有更多的途径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作为一个被尊重的主体出现,久而久之,有利于其独立人格的确立,进而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3)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正确而高尚的美德观念与价值观的择取往往会不间断地影响到一个人健康心理的成长。有关分析表明,个别大学生心理极不健康,其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应有的自我的心理调剂。加之学业、工作的压力,以及平时学习生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大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这些因素很容易让在校的大学生们对人生感到困惑和迷茫,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而流行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各种文化场所与虚拟的网络世界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他们通过模仿社会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寻求社会认同,获得安全感,达到心理的平衡。同时,流行文化的娱乐性和刺激性能起到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的作用。
2.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
(1)流行文化所倡导的高消费倾向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不良消费观念,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在新潮的流行文化影响之下,诱使大学生消费向着休闲娱乐方面发展。娱乐休闲意识是引导大学生进行生活用品与其他用品购买活动的主导意识。这种意识最大的弊病就是,它把传统消费文化中高级与低级、典雅与庸俗的定位作了不科学的重新界定或歪化。因此,它不仅使广大具有高素质文化与理性意识的社会精英在庸俗的流行消费与典雅合理的消费矛盾中彷徨不知所措,进而无法找到正常的符合其身份档次的消费标准,或是从一开始其消费的理念就端而不正。而且这种消费观也从根源上直接破坏了大学生原本比较清晰的高层次、健康化的消费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使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生盲目地跟随社会消费的潜在走向。这种庸俗的消费标准当然也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一旦无法适当地引导与节制,其势必将影响大学生一生良好消费文化观的养成。这种扭曲的消费观念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流行文化的反规范倾向。
冲击着校园文化传统的道德和规范,使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变得困难,道义约束趋于松弛。“对于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人来说,文化是一种维持认同的连续过程,它借助于一定的审美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凝聚力来维持这种认同”。但是流行文化以其新颖的外表和充满无限感官的“符号诱惑”,对在校的大学生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摧毁了人们从先前生活中获得的秩序与意义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冲击下,大学生们很容易走向极端。一方面,他们往往从自我感觉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淡化对远大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另一方面他们容易混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认同危机。传统的道德标准以流行文化的视角来看成了“压抑人性”、“不近人情”的苦行僧式的戒律。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的“修身”、“自省”、“自律”、“慎独”的修身规范被流行文化的浪潮涤荡得不见踪影。缺少了道义的规范和约束,大学生中间就很容易出现道德混乱和非理性的宣泄行为,这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3)流行文化过于感性的审美趣味,使大学生降低了对科学合理、文明优雅的审美文化的推崇和热爱。
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了流行文化的繁荣期,随着各种审美观以流行文化为载体进入校园,以崇尚科学健康等形式为内容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传统的审美观在广大学子的心目中已失去了它本来的统治地位,近乎流落街头。校园里出现了流行歌曲热、武侠热、网吧热、练歌热、美女热,以至于挂课热、失恋热等极不健康的流行文化,惑乱人心的流行热逐渐呈上升趋势,并且已然淹没了传统的具有活力、青春朴素的大学生的审美标准。大学生在自感良好的精神乐园里,偏好于对自我庸俗流行文化的追求,这种对美感偏执的培养,以及恣肆的放纵心态,首先影响到了大学生对真正符合其身份的美德的衡量,进而破坏了大学以学习科学文化为主的健康学习氛围。
三、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坚持“主渠道”,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一个问题。对待流行文化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只看到其消极性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其积极性的一面。作为一种商业性的文化,流行文化必然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从而影响了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和人生追求。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其自身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流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构成,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生活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包含了许多科学文化知识、现代价值观念、理想道德情操、艺术审美趣味等。对待流行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以党的先进理论为指导,对其作深入、辩证的思考。肯定流行文化的积极意义,认清其对开阔青年人的知识视野有益,对焕发求知上进的热情有益,对全面提高青年人的素质有益。流行文化融合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的最新因素,是现代社会青年大学生行为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体现。它与传统文化相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使他们的生活节奏更符合时展的要求。流行文化的这种积极作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可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引导其的前提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科学谨慎的态度,积极组织力量加强对流行文化问题的理论研究,深刻把握流行文化的本质、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向,通过对大学生需要的分析、研究,深刻把握流行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找准流行文化中的亮点,找准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用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去加以引导。流行文化的这些积极因素只要被充分地利用,对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提升“鉴别力”,以理性的审美鉴赏能力透视流行文化。
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当代中国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一定人群所遵从的一种价值系统,包括思想感情、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传统传媒传播的文化:电影、电视、通俗小说、流行歌曲等;二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三是新生活方式下的流行文化:时装、广告等。绚丽多姿的流行文化以其范围的广阔、层次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在中国迅速传播。它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却在研究领域处于尴尬局面,人们并不是持完全认同的态度。有人把它归为“比较低的等级”,或明确地认为流行文化就是不健康的。这些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流行文化确实缺乏一些重要因素。流行文化有它的理由,但所有的理由都不足以成为它跨越或审美规范、美学精神的强大力度。审美规范、美学精神的坚守者有理由坚守自己的立场,却没有必要去否定和漠视流行文化的存在与流行。我们应该对流行文化持一种包容的态度,在大学生中开展审美艺术教育,提高其对文化的“鉴别力”。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摆脱过去那种灌输的教育方式,而应从学理的深度、学术的角度传授给学生知识,让他们认为这门课并不是政治教条,而是富于学问与意义的一门学科,这样的方式才是我们对待流行文化的正确方式。
3.培育“校园新文化”,构建多元文化结构下的校园主流文化。
传统的校园文化重视人的主体性,即它推崇人的社会参与的能动性和意识活动的自觉性,将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将灵魂净化和人格健康放在突出的地位,注重文化生活中个体理性的锻造和观点升华。但流行文化进入大学校园之后,使得原本单纯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复杂的趋势,它和以往的校园文化所倡导的观念大相径庭,它将创造时髦、领导时尚作为最大的目标,将诱使青年人以追求时尚为最高境界,把对流行文化的参与限制在最直观、最感性的层次上;它过度渲染情绪和感觉,为了“流行效应”而刻意追求形式,使得灵魂净化和思想升华这些文化使命被摆到了次要的,甚至被忽视的地位。当然,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比,流行文化也有其积极性的一面,它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了更广泛的娱乐选择和更宽阔的情感空间;对自我意识强烈、渴望自我表现的青年学生来说,它提供了更多展示个性、表达感情的机会;它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无疑有利于打破传统文化的禁欲主义色彩。这些都构成了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比较优势。面对这样的状况,高校应采取积极的方式培育校园新文化,鼓励校园社团文化的发展,对以校园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加以引导,使其为高校校园文化增添活力,进而形成以校园文化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并存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2]汤林森著.冯建译.文化帝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
[3]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4]A.Giddens.Sociology.Oxford:Blackwell Pubishers Ltd,the Third Edition,1997:364.
[5]邹跃进主编.通俗文化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4.
[6]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0,(5):153.
[7]许纪霖.世俗社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J].天涯,2007,(1):149.
[8]周宪.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02.